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军中早以断粮两日,不少将士粒米未进,滴水未沾,绝望、饥渴、恐惧,慢慢侵蚀着这支精兵的精气神。
想当初从安庆誓师东征时,战鼓咚咚,旗幡飞舞,号带飘杨,三军一啸,气势如虹,惯战儿郎持铳拿弓,百战大将跨马按刀,刀枪闪耀,剑戟森严,腾腾杀气锁云天,一座兵山滚滚来。而如今,伤兵哀哀叫苦,军中咽咽悲声,金鼓旗幡丢弃满地,愁云弥漫九重天,一众败军随地坐。
江南之地,平原广阔,名山稀少,马鞍山不算高山,但山顶也建有寺庙。
此时,金声桓坐在寺庙东厢房外的一个石墩上,他的头盔已经不见,束带也有些松动,头发散落几丝,遮着他的面庞,在他的身边,还站着几员战将,有的盔甲斜挎,有的甲胄已经少了一大块,衣甲被刀枪划过的痕迹,随处可见。
战将一个个都是脸色发白,嘴唇干裂。
整个院子里不下二十来人,院外则是满地的败兵,可这么多人,整个寺庙内却出奇的安静,这不是军汉们觉悟高,菩萨面前不敢喧哗,而是没人想要说话。
这时一队火头兵抬着一锅冒着热气的汤过来,上面漂着油花,还浮着一些泡沫,里面还有一根大骨头。
要说这肉汤,应该是香的,但马肉味甘、酸,性寒,还有一定的毒性,煮起来会有泡沫,还会发出恶臭,令一般人敬而远之。
可在没有吃的的情况下,哪里还管这些。
这一锅汤放好,几名将领围上来,接过大碗,荡去泡沫,各打了一碗。
李元胤脸上一道到深深的伤痕,血迹在脸上乌黑了一大快,他端起一碗正要喝,却见金声桓没有动,于是把那碗汤端着递到他面前,“督镇,喝一口吧,您都两天没吃东西了。”
金声桓抬头看了李元胤一眼,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却没有去接汤碗,而是用已经沙哑的声音说道:“给弟兄们喝吧!”
说完金声桓便又将头低下,这一败对他的打击太大,他原是想要做大明朝的擎天之柱,与王彦并称柱国,也挣个王爵,但现在却陷入了绝地之中。
勒克德混因为他死,他就是想投降都不可能。
金声桓想着他原为世袭军户,隶属杨嗣昌诸营,清军陷辽东,他全家被俘,只身入关,成为总兵黄龙裨将,后投左良玉军中,由都督同知升总兵官。
弘光朝时他随左良玉东叛,声讨马士英。左良玉死后,他又随其子左梦庚降清,任江西总兵,之后苦于清廷寡恩,在赣州被王彦策反,提拔为江西总镇,此后楚赣大战,他力挽狂澜大败满达海,被封为国公。
他这一生才刚刚进入高潮,却在此时嘎然而止,陷入了死地,如何不让他神伤。
李元胤见他情绪极为低落,不禁再劝道:“督镇,不吃饭,哪有力气杀敌啊···”
金声桓猛然站起来,却忽然怒道:“你没听见本镇的命令吗?让你给将士们喝!”
他这一声大喝,把正在喝汤的十多员部将全都吼的愣了起来,院子外的士卒都被声音惊到,侧目过来。
李元胤被他一吼,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最终还是叹了口气,端着碗往院外而去,众将见此,也不好再喝,纷纷将汤水又倒回锅中,吩咐火头军抬出去分给第一线的士卒。
这是李元胤正走到院门口,一名将领却急急忙忙的闯进来,险些与他撞个满怀,他见是李元胤也没说一句话,就急忙走到金声桓面前,急声说道:“督镇不好了!对面山头的高进库等人冲下山降清去了。”
金声桓与院子里将领,包括走到院门处的李元胤都听清了话语,顿时纷纷变色。
明军现在就剩下两个山头,王得仁等人守在对面山头,金声桓护着已经吐血晕厥的皇帝,守这一座山头。
两山护为犄角,尚能坚持一下,现在对面山头开始有人叛投,必然动摇本就已经到崩溃边缘的军心,恐怕他们这边也会出现叛投清廷的情况。
高进库等人在赣州大战时被明军俘获,当时因为江西作为抗清第一线,而明军兵力严重不足,需要将这些被俘的绿营兵和将领改编,收为明军以便能够快速得到一支能战之兵,稳定江西的局势,所以在赣州俘获的绿营将领大多被任用。
这两年来,明军取得的态势不错,高进库等人也就安心做起了明军,可现在身处绝境,这些人却又立刻人心不稳,选择了投清保命。
金声桓发白的脸变的阴沉,他当即一把抓起身边的战刀,就要往外走,可就在这时,东厢房内却忽然跑出一名内侍,看见金声桓便哭丧着脸,哽咽道:“国公,陛下,陛下,怕是不成了,您赶快进去看看。”
院内诸多将领顿时如遭雷击,明军败成这样,大军依然没有瓦解,并非是他金声桓统兵有方,而是因为天子尚在军中。
皇帝乃上天之子,代天行事,只要皇帝在,士卒们心中就还怀着一份希望,可要是天子崩了,那说名上天都已经放弃了他们,那这份希望也就磨灭了。
金声桓听了大惊失色,这个时候已经顾不上什么规矩,他急忙进屋,唐王与一名太医跪在一旁,隆武帝斜躺在床上,面容枯瘦,脸上煞白,嘴唇也没了血色,白色的衣襟前沾了几点血迹,床边一个盆子里则盛着殷虹的鲜血。
金声桓见此,不禁悲从心来,平心而论,隆武帝对他那还是十分不错,他以叛将之身,做到国公之位,虽然其中有皇帝的制衡之道,但他确实也受到了皇帝恩宠。
他见皇帝这幅模样,上前走了几步,来到床前一下跪倒,声音哽咽起来,“陛下~”
(本章完)
第719章 皇帝遗命上()
古人五十不称夭,朱聿键今以四十有七,年近半百。
他自登天子之位以来,一心恢复祖宗基业,延续朱明江山,早已操劳成疾,他自知时日无多,而朱明皇权日益渐衰,心中焦虑之下,加之议和事败后,朝中人心不稳,外朝文臣与内廷争斗又起,他急于转移矛盾,随大兴六师东征,以图光复南京。
大明朝历经二百七十余年,王朝暮气,各种问题堆积成疾,已然病入膏肓,外部有建夷虎视眈眈,内部皇子年幼,权臣辈出,藩镇割据,可谓内忧外患。
隆武皇帝急于用所剩不多的时间,来给皇子,给朱明的江山扫除一些阴霾,所以他迫切需要光复南京。
如此,对外他可以将建夷赶到长江之北,消除亡国之危,对内可以凭借光复南京的巨大威望,压服权臣,为子孙后世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可这一切都因为大胜关一败,沦为梦幻泡影。
大军溃退至马鞍山,金声桓、王得仁引兵据守。
这中路军形势本来一片大好,一路攻杀到芜湖,江南绅民鼎沸,暗助大军者不在少数,只要稳扎稳打,层层推进,光复南京的希望大有可能。
可隆武帝求胜之心太切,王彦派出吴晋锡来劝说他不要孤军深入,与左右两翼拉开太大的距离,可惜当时中路军连连大胜,士气达到顶点,使他误以为王彦不想看到他光复南京,所以不仅没听进去,反而催促金声桓进兵,致使有此一败。
大军退到马鞍山,人报随军出征的大学士曾樱,左都御史路振飞,左都督杨鼎卿,总兵官林察,武卫左军磐石营指挥使徐启仁等武将和大臣皆殁于王事,中路大军死伤过半,隆武帝伤感不已,自觉无言再见群臣和江西军民。
大军被困在马鞍山,隆武便一病不起,每日吐血不止,太医束手无策,病情日益加深,已到弥留之际。
他自知病入四肢,深入五脏六腑,已经不久于人世,遂命内侍唤金声桓等入内,听受遗命。
金声桓进得屋来,拜伏龙榻之下,哽咽呼唤,不多时,一众狼狈的大臣和武将也都进屋拜伏,多有哭泣抽噎之声。
隆武帝斜躺在床上,内侍出去才一会儿的功夫,他又昏睡过去,现在听见呜咽之声,悠悠醒来,见屋里主要的文武已经到齐,无力的抬起枯瘦的手,对众人道:“朕自两都沦丧安宗北狩时承继大统,历经四载,苦心经营,又得诸臣之助,幸保西南一隅不矢,又复楚赣、川东之地,形势本来大好,但朕刚愎自用,智识浅陋,不纳忠言,自取其败。今局势逆转,内忧外患,朕悔恨成疾,死在旦夕,然皇子年幼,难当大任,危局当前,朕死不足惜,大明国祚却不能断绝。朕今日至此,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诸卿。”
隆武说完,早已泪糊满面,心中的悔恨和不甘无以言表,泪水从他深陷的眼眶中流出,顺着苍白的脸颊滑落,对于身后之事,老皇帝实在是放心不下啊。
金声桓、万元吉等文武大臣也早已涕泪纵横,伏拜道:“陛下且保重龙体,建夷未灭,两京未复,天下臣民皆待陛下洗净腥膻,扫除胡尘。”
隆武帝看了群臣一眼言,见唐王跪在一旁,出言唤他近前:“皇弟过来。”
唐王慌忙上前拜伏于龙榻下,泪流满面,皇帝用枯瘦的手,抚其背道:“皇弟曾于广州监国,抵御建夷攻打粤地,声望布于朝野。今朕崩殂,皇儿琳源年幼,难当大任,况也主少国疑,皇弟可承继大统。”
唐王听完,心头大惊,忙泣拜于地道:“臣弟安敢有此非分之想,必然竭力辅佐皇侄,以尽忠贞之节。“
如今皇长子朱琳源还不到两岁,隆武帝心里面自然想由皇子继位,但他如今已经没有了时间来给皇长子来打造一个稳固的江山。
现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硬是要传位给皇长子,无疑反而会害了朱琳源。
隆武的短板就是他血统疏远,加上早年被软禁于凤阳高墙中,没有自己的班底,做皇帝将近四载,要想靠着短短四年时间,很难培养出能够辅国的大臣。
如果王彦还在他身边,或许能够承担托孤大任,可现在他却与王彦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