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考复习修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修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例示说明
比喻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博喻。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比拟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有主有从。
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借代特征代人和事物“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印象。
 
 
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
具体代抽象“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革命理论”)
局部代整体“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器物代本称“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夸张向在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缩小的夸张。
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对偶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与“对照”的区别。
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串对(上下联有承接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等主从关系)“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排比分句排比“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用。
反问(反诘)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
  (二)介绍使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怎样做到语言简明、连贯?
  第一,要遵循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和规则。
  这里所说的习惯和规则,指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现代汉语约定俗成的用语习惯。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不了解这具体情况,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偏差。
  2.短语结构。
  由于短语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同,它们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异,在具体运用词句时,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怎样的结构形式。
  3.用语习惯。
  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有个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要依据这个习惯来组织语词,否则就不合语言规范。如“救火车”(即消防车)已有了它习惯的意义,如果用它来表示“抢救火车”意思,就不合约定的用语习惯。
  4.特定语境。
  人们表情达意总离不开语言环境,我们讲语言规范、表意清晰,就要考虑到具体语言环境,以此避免句子的歧义。
  第二,要弄清句子的先后顺序。
  考虑句子的排列,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从内容出发,就要考虑到中心句、起句和结句;从形式入手,就应了解句子组合的一般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还要抓住句中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序词、代词和总括的词。总之,兼顾句子的内容和排列形式,是使句子通顺的有效方法。
  第三,要把握叙述的对象和角度。
  1。
一组连贯的句子,说的是什么,以何种方式,从哪个角度去说的,总是比较清晰的,我们组句或分析句子时,需要根据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上下文意思的吻合,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和逻辑关系,从句式、语气、陈述对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