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达0088前哨战爱丽丝的忏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舒服。硬要我打个比方,我觉得高中棒球赛像是每年必打的203高地(译注:日俄战争时,两国争夺旅顺203高地的战役)。
  话说同来,运动社团里这些带有疯狂自虐气息的选手,刚好和文科学生的阴鸷个性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极度阳刚,后者沉溺于暗处的自我娱乐,却也可以说是相同起源的不同表现。
  对老一辈的日本人来说,高中棒球赛已经是“季节名产”,唯有每年看一次,才能确认日式美学仍旧存在。而媒体的推广则近似某种“虚拟体验”,尽可能让更多更多人不用亲自去球场,也能沉浸在梦幻中。
  因此,尽管当年甲子园里的厉害人物如今生活过得有多不如意,大家还是沉迷于高中棒球赛所绽放的光辉。
  为什么高中棒球赛具有这种迷幻效果呢?因为那里是年轻人的“力场”。只不过,我等平时很少会注意到而已。
  对电视时代诞生的孩童而言,媒体的虚拟体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虽然常被大人批评为“病态的自闭”,但透过虚拟体验,我等还是藉此让内心经历了各种人间情感,不一定非得要读《平家物语》(译注:日本历史故事,讲述两大豪族互相征战),才会了解世事无常,看看《宇宙战舰大和号》也会有同样的收获。下课后大伙在社团里,话题也总是绕着国生和树原(译注:国生小百合和树原亚纪,80年代当红少女团体“小猫俱乐部”的成员)等等女孩子打转。近年来,甚至连政变、革命也能透过媒体,让大家虚拟体验一番了。
  《钢弹前哨战》也是这样,是以媒体介面来体验的成年礼仪式。
  就如同《漫画之道》一书之中,才野君和万贺君藉着研读《少年俱乐部》杂志,来界定自己在同侪中的地位、划分出强者弱者一样,对模型少年们而言,“钢弹”也是类似的媒介。“钢弹”已经由当初的娱乐性转变为博学性,也成了少年们接收虚拟体验的媒体之一。
  相对于高中棒球赛虽有实体,却以营造虚像为主旨,“钢弹”则是不具实体,却对少年具有现实教育的功能,是非常像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也可以说,“钢弹”世界也和高中棒球赛一样,是“力场”的聚集之处。
  高桥昌也执笔的这本小说《钢弹前哨战》,正确一点说,或许算是“旧钢弹世代”的人所写的,稍稍带有一些恶意的说教文字。
  由于是以模型制作为出发点,小说本体在书写时采用非正规手法,虽然是小说体裁,但在登场人物和状况的描写方面似乎趋向淡薄,让读者做情绪移转的立足点也不够。全篇有点近似横向卷轴游戏,或许多少受到任天堂文化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吧。
  不过,比较值得一提的是,阅后心中所涌生的复杂感受。让人不禁觉得,前述的带有“恶意”的部分,是这部小说之中最重要的部分。
  作者在行笔时一再尝试在狂热份子的“力场”和真实之间寻找交集,然而乔许·欧夫秀之死对整部作品的工整性造成了相当的伤害。
  就小说整体的笔调来看,则稍微欠缺平衡。其中着墨最重的“梦想与现实的抵触”,表露出成人世界矛盾与悲哀,这或许也套用了作者高桥昌也自身的人格角色吧。
  尽管称不上是完美的小说,但是和现在市场潮流相比,看见有那么多企业和厂商无意识地(或者说,刻意装作无意识地)将酸臭的商品重新包装……以“整合”等等名目巧妙操控主客关系……推出高度洗练的商品……再回头看看《前哨战》所执着的自我主张,我必须嘉许高桥昌也在作品中展现的“诚意”,这也是全篇作品极为可取之处。
  现代媒体口口声声宣扬“个性化”,私底下却又主导着“同质化”,刻意压低消费者的智慧。在如此环境中,《钢弹前哨战》的异军突起的确可算是“某种美学”吧。
      二 “流行热潮”的战争责任
                              浅野政彦
      (《钢弹前哨战》制作总监/总指挥)
  “旧钢弹世代”——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我们这一代,的确从“机动战士GUNDAM”之中获益不少。总括来说,因为对机动战士等等机械装备产生兴趣,许多人一头栽进了这个世界,也从中发现了不少“游乐的方法”。
  好比说钢弹模型、机械人卡通、虚构故事、背景考证等等,借用同一种形象,幻化出不同的游戏,甚至因此衍生出过去所没有的独特分野。
  其实,钢弹并非利用既有媒体产生新游乐方法的始祖,再往更早以前倒溯,(宝岛KIDS)和(OLIVE少女)(译注:杂志名,常随杂志附送赠品玩具)才算是开风气之先。但不同的是,过去的炒作手法并不成熟,只有单方面的提供娱乐,并未另外开发出新型的消费方向,“游戏”也缺乏产生回响和回应的园地,所以没能另外发展出专属的次文化体系。
  只是,钢弹虽然另外创造了次文化,却也面临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官方”和“民间”的分裂,钢弹迷私下的游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因为欠缺游戏规则,所以逐渐侵蚀了“正统派”的纯正世系,使钢弹的园地越来越混乱。——这也正是本作品在企划时,也就是一九八七年当时的实态。
  因此,这部作品一开始便揭扬了“遵行游戏规则的游乐方式”这样的理念,期望能为日趋混乱的钢弹世纪注入强心针。
  《钢弹前哨战》的出现,具有“反向操作”的意图。作者高桥昌也由于对“战争”行为有强烈的抗拒意识,因此故事中没有电玩射击游戏一般的壮阔场面,难免有些读者会觉得缺乏速度感、读起来缺乏嚼劲。
  不过这部作品以坚实的理论考证补强了官方版本的架空世界,在规制之中追求游戏性,得到“钢弹第二世代”年轻人的好评,这种情况确实颇堪玩味。
  在《钢弹前哨战》引发热潮之后,当然也随之刮起一阵仿效风,所以,媒体所应负的文责问题又再度浮上台面。(尽管我对此十分反感。)
  在前一段解说中,村雨贤治先生也约略提到过,这部小说原本是为塑胶模型商品提供附加价值用的“理论补强工具”,也可归类于“衍生故事”(使用同样手法的还有“勇者斗恶龙系列”……)。
  然而,在企划之初却不是那般顺利,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完全没有预定计划可言。最早是在《Model Graphix》月刊上连载(87年9月号~88年8月号),当初字数比预计多出三倍份量,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小说”。连载终了之后,趁着重新修编的机会,排除掉杂志稿的媒体约束,才把文体改得更近似“通俗小说”,本书收录的就是这一版的文稿。
  还有一次增修是在89年4月,当时是为了在同年9月推出同名MOOK,所以除了增删文稿之外,还加上大量附图。那次修订也是一场大灾难,图文合计页数竟然超过预计的二倍,后来只好忍痛删除将近三成的图片才定稿。
  再者,那本同名MOOK中收录的小说文字采用的是黑底白字设计,一切以版面美观为优先,而且为了在有限页数内刊出,不得不缩小字体,无形中增加不少眼力负担。尽管我等都是电脑世代的人,看到那么多的黑底白字,还是相当令人头疼。所以,为了嘉惠喜欢欣赏文字之美的读者,才有这本“小说版”的诞生。
  反正总归一句话,因为这种种原因,才推出这本“完整版”的《钢弹前哨战》。虽然我很想藉此夸耀一番,但是一想先前作业疏漏不断,各位读者和钢弹迷却还是那么仁厚的加以包容,便觉得万分感激。(咦?这段写起来不像是解说,反而像是后记了。)
  最后,关于本书的副标题“ALICE的忏悔”,原先作者高桥昌也先生觉得“什么嘛,这么老套,不太好吧。”,但还是被我给强加了进去。因为我相当中意本书的编排密度与均衡感,私下以为加上这样的标题“有够酷”,所以才会独断做出这样的决定,还请各位多多见谅。但话说回来,《钢弹前哨战》也是业界难得从一而终,以追求极至魅力为目标的作品,这大概也算是一种成就吧?(哎?我又在强辩了吗?抱歉。)
  《钢弹前哨战》的出现的确带来了一些“变化”,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不过,这股潮流会被导向正面的创造性?还是负面的商品化呢?这就全靠消费者来做决定了。事实上,钢弹之所以可以同时获得新旧两代钢弹迷的青睐,除了精密考证之外,还有更要紧的一点,就是他的“气氛”——在此,我们请原作者/高桥昌也和机械设计者/角木肇一起来谈谈,他们眼中的钢弹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对谈
    召集人《钢弹前哨战》制作总监。导演浅野政彦
  
           是谁在导引我们?
  
  高桥:说真的,角木兄所做的细部设定帮助很大,让我在下笔时十分轻松愉快。
  浅野:咱们一开始就谈这个,会不会太硬派啊(笑)。
  角木:其实啊,刚刚也约略提到“像真度”这个字眼,要如何定义像真度是因地制宜的,不过这个字眼的确有相当的危险性,容易引起误会。拿一年战争时的钢弹来说,它只有最小限度的像真,不过却能满足当年的我们,这样其实已经足够了。硬要创造像真度最高的MS的话,每一架造价恐怕至少上百亿日圆,谁舍得用那种东西打仗呢?我本人是不会为了追求极致的像真度而自找麻烦的。
  浅野:这点我们以前就有共识了,我们并不是要创造“2OO1年太空漫游(注1)”之类的巨作。
  高桥:在描写太空战斗时,我最大的困扰就是赛可谬(注2),我本人并不喜欢什么新人类、脑波遥控那一套,一想到要摆进小说里就觉得很麻烦。新人类毕竟是富野先生(注3)创造的概念,如果不以新人类为主题,那又该怎么办呢?所以才想出了一个“人工智能”、“人工智慧”来代替。
  过去出现过的MS机种,似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