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取来的真经。 

     玄奘(公元600年—664年),俗姓陈,河南偃师人,出身于将军之 

家。投入佛门义海后,四处游学,执经问难,深感当时佛教诸家经义差 

异,难于自圆其说,所以决心奔赴佛教的发祥地,彻底解决这些疑难。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逾甘肃,出敦煌,经新疆 

及中亚诸国,历尽艰辛,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印度当时 

最为著名的那烂陀寺,从大乘有宗传人戒贤学习。那烂陀寺当时有常住 

僧人4000人,加上客居僧俗逾万,研习佛教各部及俗典(如吠陀、因明、 

声明等)的学者皆有,玄奘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他本人也因知识渊博, 

擅长辩论而“声震五竺”,被尊为“三藏法师”。戒日王曾经在曲女城 

为玄奘举行过“无遮大会”,一十八日无人可敌。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玄奘结束了17年留学生涯,携带657部梵本佛经及若干佛像、舍利 

回到长安,受到了朝廷极高的礼遇。玄奘西行求法,行程5万里,亲践 


… Page 109…

    110国,成了当时最有名的旅行家。弟子辨机根据他的事迹写成的《大唐 

    西域记》,详细记述了西域诸国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成为世界上著 

    名的舆地著作。玄奘在回国后的19年间,与弟子们有计划、有组织地新 

    译、重译了75部,1335卷佛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壮举。在译经 

    的同时,玄奘向门人详细讲解了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开始了创立唯识宗 

    的工作。玄奘本人倾全力译经,著述不多,他的观点主要保留在弟子窥 

    基的著作中。 

         窥基 (公元632—682年),俗姓尉迟,字道洪,出身于贵族家庭。 

    17岁出家,投身于玄奘门下,参与译经事业,担任笔受。在译经的同时, 

    他又写出《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枢要》等著作,发挥了唯识宗 

    的观点,完成了创立宗派的工作。当时唯识宗在社会上盛极一时,窥基 

    本人被朝廷尊为“慈恩大师”。 

         唯识宗是中国佛教流派中最严格遵守印度教义的流派,其思想观念 

    与印度大乘有宗无大差异(参见第十二章),此处介绍从略。但是一方 

    面由于唯识宗的理论烦琐复杂,不合中国人简易平实的思维习惯;另一 

    方面也由于唯识宗抱着反映印度种姓制度的“五种姓说”不放,不合中 

     国的国情,所以仅在唐初盛极一时,数传之后便迅速衰落了。 



                             4。华严宗及其思辩哲学 



         华严宗因崇奉《大方广佛华严经》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始人法藏 

    被武则天赐名“贤首”,亦称贤首宗。 

         陈隋之际的杜顺(公元557年—640年)、智俨 (公元602年—668 

    年)是华严宗的思想先驱,而其真正形成宗派则是在法藏时代。法藏(公 

    元643年—712年),其祖先为康居人,17岁入太白山求法,听智俨讲 

      《华严经》,深通玄妙。 28岁时武后请他在太原寺讲《华严经》,他指 

    着宫中金狮作喻,其讲义便是有名的《华严金狮子章》。他还著有《华 

    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旨归》等书,后代 

    多保存了下来。至此,华严宗观门、教相皆建立周备,特别是经武则天 

    的提倡,并亲为华严经新译本作序,使之在中唐盛极一时。法藏弟子很 

    多,但也使教义产生出歧义。华严四祖澄观(公元738年—839年)以恢 

    复法藏时代华严宗旨为己任,中兴华严宗,社会影响很大,被尊为“清 

    凉国师”。五祖宗密(公元780年—公元841年)以诵经修禅为业,提 

    倡华严宗与禅宗的调和,所以也称“圭峰禅师”。宗密死后4年,发生 

     了唐武宗灭佛事件,华严宗寺院被毁,经典被焚,势力从此一厥不振。 

    五代及宋明虽代有传人,但社会影响已经很小了。 

         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说”。他们把世间的一切存在,有 

    为、无为、一多、总别、净染诸种差别统统囊括在“一真法界”之中。 

    而法界又是“唯心缘起”的,“尘是心缘,心是尘因,因缘和合,幻相 

              ① 

    方生。”宇宙万法皆是心中幻相,故无自性。华严宗还发明了“六相圆 

    融”和“一多相摄”等一系列相对主义思想范畴,用以说明诸法皆无自 

    性。“六相”指总相(全体)、别相(部分)、同相、异相、成相、坏 



① 《华严义海百门》。 


… Page 110…

     相。这些范畴本来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华严宗却要证明它们是 

     圆融无碍,绝对统一的。以总、别为例:“何者是总相?答:舍是。此 

     但椽等诸椽,何者是舍耶?椽即是舍。何以故?为椽全自独能作舍故。 

                                                              ② 

     若离于椽,舍即不成,若得椽时,即得舍矣。” 房子是总相,椽、瓦等 

     建材是别相,离了椽瓦诸缘房即不成,得之便有舍,所以说别相即总相, 

     总相即别相。其他四相也是这样从相互依存变成了相互等同。华严宗教 

     人们“六相圆融”的观法,就是叫人们看淡世界上的矛盾和差异,“是 

                                        ③ 

     故大小随心回转,即入无碍”,看破红尘即可获得解脱。他们用“十玄 

     门”来形容这种没有矛盾,圆融无碍的终极境界:一、同时俱足相应门;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三、诸法相即自在门;四、因陀罗网镜门;五、 

     微细相容安立门;六、秘密显隐俱成门;七、诸藏纯杂俱德门;八、十 

     世隔法异成门;九、唯心回转变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十玄门” 

     是华严宗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此每一事物皆为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分,又都是世界的全体,就像天帝头上结满宝珠的帽子,每颗宝珠都可 

     以照见其它宝珠的影子,而自身的影子又映照在每一颗宝珠之中,重重 

     无尽,无不圆足。所以华严宗以代表佛教最高水平的一乘圆教自居。 

          华严宗在天国设置问题上,充分表现了中国宗教的特色。他们不是 

     把天国安置在远离人世的彼岸,而是放在了此岸世界之中,为此他们提 

     出了“四法界”理论。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 

     ①这是指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无尽的差别和矛盾,所以烦恼痛苦。二、理 



                                                           ② 

     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在真如佛性之中,一些事 

     物本质上都是圆融无碍的,同一相即。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 

                                ③ 

     义,性、分无碍故”。 理在事中,理界的同一无碍事界的矛盾,互不干 

     扰,平安相得。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通融, 

                        ④ 

     重重无尽故。”在获得了佛教圆融无碍的真谛之后,再反观事法界,诸 

     种矛盾也就圆融无碍了。由于理在事中,故成佛不在他求,只要通过诵 

     经、坐禅,转换思想方法,舍迷入真,即可流入菩提若海,获得涅槃。 



                             5。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 



          禅宗是彻底中国化的佛教流派,因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因 

     其以“直证本心”为宗旨,故亦称“佛心宗”。按照他们自己开列的谱 

     系,西土从释迦牟尼到达磨菩提共有28祖,其说并无实据。但禅宗东土 

     诸祖则确实是从达摩开始的。达磨生卒年月不详,南天竺人,梁中叶泛 

     舟渡海来到中国,曾在金陵与梁武帝问答,但因机缘不契,渡江北上, 

     入嵩山少林寺。他面壁七年,终日不语,从而创造了一种以“壁观”, 

      “理入”为名目的新禅法,为禅宗创源。达磨传慧可,慧可传僧璨(? 



②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 

③ 《华严义海百门》。 

① 《法界观门》。 

② 《法界观门》。 

③ 《法界观门》。 

④ 《法界观门》。 


… Page 111…

    —公元606年),皆以《楞伽经》印心,所以社会上也把他们称为楞伽 

     师。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51年)改而用《金刚经》传法,常年隐居 

     黄梅山。五祖弘忍 (602—675)也常年住黄梅东山寺,门下弟子达到了 

     700余人,人称“东山法门”。弘忍晚年欲传法时,让弟子各出一偈以证 

     心意。上座弟子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试, 

                      ① 

     莫使惹尘埃。” 此偈表达了他重视宗教修习的渐悟思想。当时仅为伙头 

     僧,不大识字的慧能请人代他写了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 

                                     ② 

     佛性常清寂,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的见解更为深刻、彻底,便 

     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因惧怕神秀人多势大,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