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勋本是萧梁的韶州督军使,趁大夏崛起取代萧梁之际,起兵南下夺占了广州,自封为广州大都督,此后垦荒,煮海,发展对外贸易,刷新吏治,训练军队,势力逐渐强盛。萧陞南下江陵后为了拉拢刘勋,封其为平阳侯,承认了他广州大都督的名号。
后随着实力的增长,刘勋的野心也愈发膨胀起来,已经不再满足做个平阳侯,他选美女二十上贡萧陞,希望能讨个王爵。
萧陞对此极度不满,斥责刘勋痴心妄想,刘勋大怒,杀萧陞派驻广州的监军使,自称皇帝,建国汉。萧陞大怒,遣大将万世忠率十万大军南征。
刘勋所部不过两三万,又地处偏远,萧陞以为雷霆一击必可建功,不料想万世忠的进军并不顺利,南方湿热卑湿,多瘴疠,江陵将领多北方人,南下之后水土不服,多生疟疾。
刘勋兵力虽少,却擅于用兵,主动出击,以攻代守,打的万世忠毫无脾气。
萧陞大怒,下令从各地抽调兵力驰援,又用大将陈敏取代万世忠。
江陵全力南征,便给了大夏夺取汉中的机会。
眼见汉中兵力大举南下,李德安抓住机会出凤州,直取汉中,七战七捷,赵申功孤木难支,沿汉水东去。
南方刘勋虽然屡次获胜,但毕竟家底薄,经不起消耗战,加之陈敏当世名将,处处压刘勋一头,不得已刘勋宣布去帝号,向江陵俯首称臣。
萧陞丢了汉中十分惊恐,急于从南方抽身,便封刘勋为汉王,接受了他贡献的二十个美女,两家握手言和。
萧陞此役虽偷鸡不成蚀把米,但总算稳住了阵脚。
宁是敬一通海内的雄心刚刚燃起就被无情的剿灭了。
当日夺取汉中后,宁是敬集结重兵于河南,准备与汉中李德安部联手南下取江陵,如今萧陞既然有了防备,计划只好作罢,这集结起来的重兵是就地解散还是用作它途,就成了各方关注的目标。
好在此时南方蜀地又传来了消息,萧克磨因为立储之事跟太后刘氏、皇后姬氏闹的不可开交,蜀中局势风云变幻,给了外人无限的遐想。
萧克磨有三个儿子,长子萧泗、次子萧敬通为其前妻王妃朱氏所生,幼子萧骏安为皇后姬氏所生。
太后刘氏宠爱萧泗,萧克磨中意萧敬通,皇后姬氏自然想让自己的儿子上位。
三人为此闹的不可开交。
皇后姬氏是蜀地豪门大族出身,家族势力雄厚,当初萧克磨之所以休妻再娶无非是为了拉拢姬氏势力。
姬氏为萧克磨蜀中建国立下汗马功劳,本以为太子之位是囊中之物,没想到事到临头,萧克磨翻脸不认账,过去的种种承诺都成了无法兑现的甜言蜜语。
姬氏大怒,首先发难。
太后刘氏随之卷入。
一向懦弱的萧克磨这次表现强横,关键问题上寸步不让,而一向彪悍的姬氏这次表现的更强悍,加上老谋深算的刘太后处处搅合,蜀中顿时狼烟四起。
此时汉中、陇州尽在大夏手中,南下伐蜀的时机已经成熟。
宁是敬以李德安为主帅,许贤友为副,统帅汉中、关中、河西、宁州、河南各军共计十五万南下。进军起初很顺利,连破蜀中大将孔奋、萧遵,又斩大将孔安。夏军一路凯歌高唱,兴冲冲地钻进了别人布设好的陷坑。
蜀军连番败北后,给了成都的权贵们当头一棒,各方停止内讧一致对外。公推蜀中枢密使窦融挂帅出征。
窦融,蜀中名将,擅用伏兵。
李德安轻取汉中,声威大震,京中权贵多将子弟送来军中镀金。这些权贵子弟自成一军,军号胜武营。在李德安的精心安排下打了几场胜仗,一时骄横的不行,自以为天下无敌,不服中军管束。窦融看准时机,巧设圈套,哄诱胜武营入彀,一鼓聚歼,斩杀三千首级。
李德安惊怒交加,吐血一升,病倒在军中。窦融乘夏军阵脚大乱,狂飙激进,大破李德安与穆阳谷,斩首万级,杀的夏军魂飞魄散。
将士胆颤心惊,皆有归心,李德安连斩数将才稳住局势,徐徐退回汉中。
蜀中战事让宁是敬惊怒不已,立即下诏从幽云、太原、镇州、魏州、青州等地抽调兵力,组成援军奔赴蜀中。
京中盛传皇帝震怒之下要治英国公丧师之罪,李红菱闻之心惊肉跳,哀求裴如卿向李默求情,请李默上表为李德安求情。
李默对裴如卿道:“蜀道艰险,蜀中多名将,窦融、萧克真、孔奋都是难得的将才。伐蜀兵力虽多,但成分复杂,号令不齐,各自为政,调度不灵,难免失手。英国公之败,非战之罪,乃是为人背锅。主上虽不免有所惩戒,但不会太过严苛。且如今堪当三军主帅的唯有英国公一人,故此我推断主上不会为难英国公。”
裴如卿道:“近来京中在造势,要推主公挂帅,说蜀中败局非主公不能破解。”
李默道:“这件事你怎么看?”
裴如卿道:“来者不善,不可不防。”
李默淡淡一笑。
李德安是裴如卿的岳丈,蜀中遇困,做女婿的怎能袖手旁观,裴如卿请求去汉中助李德安一臂之力。李默要他交割之后立即上路,又道:“不过一个月,河东援军必到蜀中,请英国公宽心。”
打发裴如卿上路之后,李默召集张显、梅华庵、萧震川、周湛等人商议。
古之诸侯各据一方,是有义务出兵替天子打仗的,河东是大夏的臣子,这个兵必须得出,而且英国公李德安与李默关系素来不错,他有难,李默于情于理都应该出手援助。现在的问题是出兵多少,谁来统帅。
张显、梅华庵、萧震川、周湛各抒己见,意见不能统一。
最后不得不交由李默裁决。
李默道:“灭蜀之战关乎全局,必须派精兵强将前往,英国公年纪大了,此番出征有些迫不得已,我意,由我亲自率兵出征。”
萧震川和周湛吃了一惊,周湛叫道:“主公切莫中了奸人的调虎离山计!”
萧震川亦劝道:“诸镇都遣偏将出征,主公何必亲自前往呢。龙不离海,虎不离山。”
张显看了看梅华庵,梅华庵也看着他。
周湛道:“二位军师心知肚明,偏偏不肯明说,急煞老周了。”
张显道:“大都督稍安勿躁,有件小事估计你还不知道,宁全忠也奉诏出征了。”
周湛望向萧震川,萧震川疑惑地望着李默。
(本章完)
第470章 平蜀2()
李默道:“消息是刚刚收到的,你们来的晚,所以不知道。宁全忠去得,我为何去不得。”
周湛想了想道:“恕我直言,这蜀地宁全忠去得,主公去不得。幽云宠信正隆,河东却处处遭猜疑,虎离山林会被犬欺的。”
梅华庵道:“那是虎落平阳,蜀地不是平阳地,蜀地也有山林。”
周湛道:“你们二位明明肚子里有货,为何不明说,真急死人了。”
张显道:“大都督可留意到蜀中战局虽然糜烂,集结在河南的兵马却无一兵一卒赴援,这是为何?”
周湛道:“朝廷对河东不放心,这个我知道。但朝廷是不可能同时在河东和蜀地开战的,他没那个实力。”
张显道:“有没有实力是一回事,有没有这个心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一旦河东不奉诏,或敷衍了事,幽云、河北之兵真的会援蜀吗?我看未必。届时平蜀若成,河东会成为蜀地的同党,平蜀若败,河东亦是蜀地的同党。举天下而攻河东,凶多吉少。与蜀地比起来河东才是某些人的心腹之患。”
周湛道:“主公在河东他们尚有此念,主公若离开,岂非正称了他们的心意?”
梅华庵接着说道:“主公出征,是为国平蜀,占着大义,则万般幻象尽破。”
周湛虽不甚了了,但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他也就当自己什么都懂了。
李默望着周湛说道:“我走之后,河东就仰赖张先生和你了。闭门自守过自己的日子,休要管他人门前是非,遇到强横不讲理的来打门,退一步,让一让,示弱不争便是了,不必跟他急赤白脸的。”
梅华庵道:“大都督要切记,只要河东、潞泽在手里,万般幻象尽破。若是二者不可兼得舍枝蔓而护腹心,守土为上,根基牢,则一切幻象尽破。”
周湛道:“我明白了,一定守好根基。”
……
得知李默奉诏出征,而且河东精锐尽出,宁是敬大喜,在勤政殿里对众臣道:“谁说武定王有不臣之心,武定王镇守河东是因为河东新附,地方不平,不得不迁移以镇抚。而今河东平复,武定王奉诏平蜀,乃是国家的忠臣啊。”
皇帝说这话的时候,手不停的在抖。
说完之后,口角开始流口水,面颊上的肌肉也止不住的颤抖起来,太子宁买道奏请皇帝回宫休养。
宁是敬没有反对。
回到寝宫建安宫后,宁是敬喝了汤药,精神稍振,对侍立在面前的宁买道说:“拟诏,召回李德安,用李默为行营都统。”
宁买道奏道:“儿臣不解,李默为何这个时候肯奉诏伐蜀,他就不怕回不去河东了吗?”
宁是敬冷笑:“蜀地若平,河东岂能独存?他奉诏伐蜀,占的是大义,纵然留他在蜀地,也不失为一镇诸侯。他若不肯奉诏,平蜀之后,朕岂能容他。天下精兵挥戈北上,那时候河东能守得住吗?”
宁买道似懂非懂。
宁是敬叹了口气:这个儿子论才智到底比不上宁买正。
他半生算计,终于得偿所愿,登临大宝,君临海内。可惜天道循环,报应不爽,北海一役,终成千古之恨。
眼下他已时日无多,一腔的抱负付诸东流,如何把手上的江山传承下去才是他最为关心的。他当然不会相信宁买正真跟李默一条心,但这个儿子聪明过了头,轻佻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