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争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慎言开始想推却,不过却之不恭,遂接过银子拱手谢过王旁:“那行嘞,我即刻去办。”说罢打马先行。

    王旁转向何里钵语气整了整,很尊重的问道:“何大哥,前番多蒙大哥相助。现在恩师已逝,大哥今后有何打算。”他爱惜是爱惜这将才,不过何里钵毕竟投奔狄青而来,若非心悦诚服自己,何里钵怎会相帮。故有此问,试探何里钵。

    何里钵运了一下气,他看看王旁:“你我兄弟,狄大人曾说过要互相关照,我愿意与旁弟同心,助弟做一番事业。”

    王旁摇摇头:“何大哥心中有大志,只怕和小弟一起委屈了大哥。”

    何里钵仰天大笑:“哈哈,兄弟虽年岁小我,但心胸谋略远胜为兄。旁弟周口用计,灯节说众大哥已经是佩服,更何况为恩师身陷险境。和兄弟在一起我有什么委屈。”

    王旁心情澎湃,想那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无非也是为自己也为兄弟们闯一把。自己还有什么可顾及。提高声音拱手说道:“何大哥若哪日重振族风,需要小弟,一定鼎力相助。”

    何里钵向王旁抱拳说道:“既如此,如有一日我恢复本名之日,那就是与弟辞别之时,但大哥永远视旁地为座上宾,一同亲弟。”

    听闻此言王旁就明白,能用这样语气与自己交谈,何里钵就非池中物,又见他言下现在是化名,心想他若不说我绝不问。只道:“好!何大哥,既如此小弟就放手一搏不负大哥期望。”

    何里钵见王旁此说,并不多问,更赞王旁之大气。于是问道:“旁弟已遣里钵先行,你我打算何日到陈州。”

    王旁一笑:“听闻挟持月下者向西而去,何大哥也先行去西华县打探,再走水路去宛丘。”

    何里钵说道:“嗯。西华正在龙湖之西,我打探完毕即合旁弟宛丘会合。”说完抱拳辞别王旁笨西华县而去。

    此日起,从汴京到宛丘的路上,没有领命剿匪的王旁,而是多了一个白衣少年,年岁不过十六七,但出手大方。每到一处便停留两三日,流连闹事街头,偏喜与来往的商贩,路边的乞丐,聊天。而每次都会打些赏银。聊天内容无非天南海北,各地轶事。

    这日王旁终于到达宛丘,按照之前陆慎钵所留地址,找到县城中一处宅院。他围着宅院看看,这是一临近县城中心的,一座两进四合院。闹中取静,着实有隐于闹事的范儿,地点心中十分满意。

    扣打门环,应声而出是原在狄府的一个家丁,他见是王旁回来,急忙一边引着王旁向里走一边呼到:“公子到了。”侍女急忙进内院去叫柔儿,陆慎言和何里钵早听到外面呼声,急忙迎了出来。

    大家众星捧月般将王旁迎进了正厅,柔儿亲手接过行囊拿去安置,王旁深感一家之主也就是这感觉。

    王旁顾不上休息,摒退了闲杂人,只留下何里钵和陆慎言。他二人正有搜集了一些信息,要请王旁来定夺。

    陆慎言是先到的宛丘,依照王旁吩咐打点县衙,虽然陆慎言只是王旁管家但县令收了好处,但相对也很客气,问及王旁陆慎言便说王大人只是奉命形式,请县令关照。县令所回答的则是,尽能力范围之内尽力剿匪,会让王旁对朝廷有交代。

    关于月下之事,宛丘县城内自那日没有见到月下姑娘的踪迹。也有传闻擒走月下姑娘之人,并非是太湖的劫匪。

    另外陆慎言还探听到,劫匪数目到不是很多,大致有三四十人,但各个彪悍。劫匪头子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还有一个三十几岁中年的人似乎也是个头目。

    何里钵报回消息,西水倒是有几处当铺,金银店,有与劫匪相勾结销赃,却也是偷偷摸摸的做。不过西水并没有劫匪的据点,西水的府衙倒是尽力,曾大力处罚过一两家店。若从西水走水路,县衙方面定会支持。

    同时西水没有月下姑娘的消息,何里钵寻了一户渔家,带他在龙湖上转了几日,湖上的几处水榭亭台位置,苇塘,柳林以及周边地势已绘制成图。

    二人问起王旁下步计划。王旁让陆慎言到县府衙递过名帖及,见常县令就说自己刚到宛丘,舟车劳顿,需要修整一两日,之后定去亲自拜访。

    如王旁所料,常县令暗收了王家的理,见王旁无意真正剿匪,也并无责怪宛丘剿匪不利之意,加之王旁与自己虽然平等级,但毕竟是京官,于是亲自登门拜访。

    王旁摆下宴席请常县令饮酒,席间什么聊聊朝中之事,什么官员升迁调动。又聊聊边境之事,如西夏死了皇太后,还有沿图所见所听之奇闻。天上一脚地上一脚,各县美女景色。聊的县令目瞪口呆听的痴痴然,唯独王旁不提剿匪。

    最后还是常县令说道“王大人此次带御旨监督剿匪,您看,要本官如何配合呢?”

    王旁一笑:“听说这劫匪到也不扰城,常县令为本县城内宁静不发兵之也合情理。只不过陈州离汴京不远,有匪存在毕竟不是常事。大不了招安或者给些银两安家费算了,谁人愿意为匪呢?”

    常县令起身拜倒:“哎呀,知我者莫如王大人,朝廷方面还请大人美言。至于这安抚的费用么”

    王旁说到:“不听条件怎么谈呢?大人就派人过去,听听对方条件。费用方面我来想办法、”

    这县令见王旁这么说,心知王旁来历,钱,对他来说不是难事,尤其有是找朝廷要钱,说不定自己也能捞上一笔。看这王旁虽有点小名气,但不过是个少年。常县令满心欢喜而去。看着他离去,王旁心中冷笑:“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马脚。”

    送走了常县令,王旁安排何里钵和陆慎言,这几日分头查访包大人所说的“邋遢张”。王旁寻访邋遢张自有打算,一是关于松文剑,二是也许这人剿匪可以派上用场。

    终于稍稍松了一口气,安顿完毕,王旁站在院中,从此时起,这就是属于自己的在宋朝的第一个家,前院正房三间,两侧耳房各两间;环顾一下心中感慨,一家之主,唯独不见月下这个女主人。

    从东面月亮门进后宅,东西两侧各一间耳房,正房三间以走廊相连。正房灯正亮着,隐约见房间内有人走动,王旁知道那定是柔儿,他步履有些犹豫。进门见柔儿含笑迎来,王旁心中感慨又愧疚。

    无论如何对柔儿也没有对月下无语知心的感觉,更何况月下此刻没有消息。即使柔儿千般柔情,王旁也无心赏。

    “你去回房休息吧”显然王旁无心留柔儿在身边,哪怕叙旧也好呢?

    可王旁虽然感受柔儿转身时候有些失望,但依然决定,没有找到月下之前绝不对柔儿做越礼之事。

    一切尽在王旁计划中,所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邋遢张”竟自己送上门来了。

第41章 穿古越今迷() 
这第二天一早,还没等陆慎言和何里钵出门去打听这个“邋遢张”,这邋遢张居然自己找上门来了

    王旁每日早上照例是要扎会马步,活动一下筋骨的,那时候他还正在琢磨,不知道这邋遢张到底有多邋遢,听得这邋遢张上得门来,马步也不扎了,径直就去到客厅

    他原想这邋遢张既然冠以邋遢之明,想必是干净不到哪里去,他甚至做好了进来看到一个浑身污垢的乞丐模样的心里准备,哪知道

    这位号称邋遢张的,竟是一位道骨仙风的老者。

    只见他六七十岁的年纪,须发洁白,面容清瘦却红润,慈眉善目,目光炯炯有神,身子板直直的,身穿浅灰长袍竟是没有一点褶皱,不禁让王旁想起影视剧中的姜子牙。这哪是邋遢张,若是换一身道袍岂非不是神仙张。

    两人见过礼,这邋遢张就自报家门道:“老夫,姓张名逸,人送绰号“邋遢张”乃是包大人故交。闻听公子前来,特来拜会。”

    王旁闻其声,底气十足哪里像六七十岁人家,又如此谦和,于是让座上茶并问道:“小可确是正在寻找先生,不知道先生倒是如何先找到小可。”

    邋遢张便将缘故述与王旁。二人相谈之间王旁才知道,这“邋遢张”之名乃是包大人给取的。

    因十多年前张逸本是本县一富户,经商多年有些积蓄,打算于陈州怡养晚年。皇佑二年,大雨一连下了几天,虞、亳一带坑满河平,很多难民成了乞丐。

    包大人来陈州放粮之前,张逸便将自家余粮全部拿出来,这不说他还亲自救助难民,有些饿死的难民,他就帮忙埋葬,还组织乞丐难民自救。一来二去顾不上也没时间搭理,天天与那些人混在一起。

    包拯便服来访,结识张逸,见他整日与乞丐难民在一起,无暇打理自身。便戏称他为邋遢张,想竟成了绰号,结果人人都知邋遢张,却无人知道张逸。后包大人陈州放粮,救济了百姓。

    大水过后,一些人回乡继续务农经商重新建设。还有些老弱病残以乞讨为生,张逸便依旧救济,同时老的养,死的葬,幼年的稍加调教。慢慢的大家就叫他邋遢头。后来误传竟成了“团头”。

    而那些乞丐也算知恩图报,总是给他送些礼,开始他是不收,后来见众人心诚,于是索性就统一管理和安置,这一来乞丐似乎也是有“家”之人。张逸便给他们定了些规定,比如不能做打家劫舍违法勾当;需穿着制式服装在特定地区或针对特定对象行乞,并受到团体的约束义务等等。

    王旁听的脑袋都大了,这“团头”他自是知道,宋元话本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描述杭州城里的乞丐团头金老大,他手中的杆子是领袖的标记,统辖全城的叫花子,那便是最早期的丐帮。

    想不到,再此竟然遇到丐帮“团头”祖师爷,假若这张逸手中如果真拿着绿棒子,王旁肯定是扑腾跪倒,说什么也要求张逸教教打狗棒法或者降龙十八掌什么的。

    难怪一路而来,张逸竟然先找到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