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帝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济格又想到吴三桂之事,恨得直咬牙,但当他把吴三桂提出大牢要砍头悬尸城外的,智顺王尚可喜说出一番话,阿济格才觉得事情不那么简单……

    (本章完)

第322章 全歼计划() 
英亲王阿济格中了朱由崧的离间计,认定了吴三桂和祖大寿与朱由崧暗中有来往,也就是说吴三桂和祖大寿皆是反复无常之汉奸。

    由于明末政治风云变幻无常,一些幕僚在大清、残明、流贼之间反复者众矣,那些墙头草随倒,哪边风硬倒向哪边,正所谓满来降满,闯来降闯,明来又降明,这些现象在汉族臣僚之中屡见不鲜。

    前者清军在潼关战事失利,现在他们又在湖北、河南西部连吃败,不是他们刚入关的时候一路势如破竹了。因此,阿济格才会如此看吴三桂和祖大寿这两个汉臣降将。

    阿济格恼怒之余,要杀吴三桂、马宝和吴应广,结果逼反了马宝,大闹英亲王大帐,鞑子朱由崧只诛杀了一个吴应广,现在马宝跑了,阿济格余怒未消,只好拿吴三桂出气,打算将他砍头,连吴应广,让他们叔侄俩悬尸城外,一是昭示汉臣降将,这就反复背判的下场,也用这种方式昭告朱由崧,他们的内线断了。

    当屠刀举起来的时候,智顺王尚可喜拦住了阿济格,“刀下留人!”

    “智顺王要干什么,莫非要为此贼求情不成?”阿济格眼睛就眼瞪圆了,因为尚可喜也是汉臣投降过来了,瞬间阿济格还往深处想了想,不会这个尚可喜也有什么问题吧,那就太可怕了!

    “小王不敢,王爷息怒且听小王一言。滋事体大,且慢行刑。”尚可喜赶紧打拱作揖解释。

    “说吧。”阿济格面冷如铁,喝止住了吴三桂头上要落下来的鬼头刀。

    “王爷,此事蹊跷,您是知道的,祖将军投诚多年,一直对汗王陛下忠心耿耿,吴王虽投诚不久,一片石之战获胜之后,又拱手让出山海关,追歼闯贼李自成,战功赫赫,并无行迹可疑之处,小王怀疑这里面会不会有诈?”

    “哦,诈在何处?”

    “王爷请想,如果吴三桂、马宝和吴应广被俘之后,果真屈膝反水,与伪帝勾打连环,吴三桂三人又来洛阳卧底,与伪帝通信也不可能大张旗鼓地往城头射箭,他们肯定早就议定了射信箭的时间和地点,也就是说凭这三人在军营的身份和地位,这封信早就应该到吴三桂三将之手,而不是应该在天亮之后才被巡城之人发现,逞至王爷手中。”

    “嗯有理……然而吴三桂身上揣着朱由崧写给祖大寿的密信不报,并故意隐瞒行踪,是何道理?”阿济格虽然少谋,但不等于无谋,相比于猪脑子还是能转开圈的。

    尚可喜眼珠转了转,“这一点小王也无法释怀,因此才怀疑,并无十足的把握和确凿的证据。”

    尚可喜是只狡猾的老狐狸,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那就是吴三桂怕被怀疑,因为阿济格毕竟不是多尔衮,害怕不分青红皂白地丢了性命,尚可喜心里非常明白,但却不能这么说,因为他也无法断定祖大寿就一定没有问题,万一日后祖大寿哪一天真的反水又投降了大明,他尚可喜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因此这件事他决不能盖棺定论,身为官场老油条的他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具体还得让阿济格来决断此事。

    日后这件事要论功劳少不了他的,但要追究起责任他不用承担什么。智顺王的封号可不是白得的,尚可喜脑子里的洄沟可不少。

    “那依王爷之见当如何是好?”阿济格也犯难了,毕竟杀吴三桂非同小可,要万一杀错了功臣事可就大了,吴三桂虽为汉人,但贵为平西王,多尔衮亲口加封,回头他这个摄政王兄弟要怪罪下来他吃不了也得兜着走。因此贵为英亲王的阿济格,杀人如屠猪宰狗的他第一次犹豫不决了。

    智顺王当然有招,“王爷,这件事不仅事关平西王的名声,还涉及到总兵祖大寿的清白,因此绝不能草率行事。依小王愚见,当把吴三桂打囚车装木笼秘密押往京师,王爷再上道折子说明情况,连同此两封信也一并逞给摄政王,摄政王爷心思机敏,见多识广,还有众辅臣大员皆是韬略之辈,定能辨别个中真伪,妥善行事。”

    “嗯,有理,如此说来是本王鲁莽了,就依王爷。”阿济格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就同意了。

    随后阿济格传令,将吴三桂打囚车装木笼,派出一名千总率本部人马沿途护送,将吴应广的尸体用一口薄皮棺裹装上,也一并送往京师,阿济格亲自起草了一份奏折,连朱由崧的两封信一块,交给这名心腹千总,一千清军押着吴三桂悄悄地离开了洛阳,往京师即北京出发了。

    平西王吴三桂的事情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但现在大明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了。

    阿济格就准备杀出城外,与朱由崧决一死战。

    智顺王尚可喜为其献策,“王爷不可。伪帝连打胜仗,士气正盛,我军连战皆败,士气低靡,应坚守城池,等待时机,豫亲王多铎那边很快就有消息了。”

    果然没出几日,豫亲王多铎派出的斥候进城来见阿济格,说豫亲王多铎亲自督师三万八旗精锐已经在白沙岗安营下寨了。

    阿济格喜出望外,忙拿出军用地图,一看白沙岗在洛阳东南四十余里处,刚好在明军大营的侧后方。

    这名鞑子斥候又拿出了多铎的亲笔信,双手呈递阿济格。多铎很谨慎,怕被明军截获,信是用满语写的。里面约定三日后晚上的三更天,兄弟俩全力出击,前后夹击,一举将朱由崧消灭在洛阳城外。

    阿济格兴奋异常,豫亲王多铎一来,他心里更有底了,又询问这名斥候河南开封一带的战况,与这里不同,即是捷报。

    阿济格在这封信上签字用印之后交给斥侯收好,带给多铎按原计划行动。

    打发走这名斥候之后,阿济格与尚可喜立即开始调兵遣将,动员部署。城中七万多名清军,届时将倾巢而出,再有多铎的三万清军在侧后配合,十万清军一举全歼朱由崧的四万明军不在话下!

    (本章完)

第323章 这次朕给他们玩点阴的() 
多铎率三万清军在朱由崧屁股后面扎营,朱由崧当然早就知道了,他的斥侯和锦衣卫也不是吃闲饭的,离朱由崧的大营仅二三十里,三万人马的大营规模可想而知,不是一只阿猫阿狗的,来去无声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但朱由崧这几天仍然按兵不动,就像一头熟着了的雄狮盘踞在那里,无动于衷,前面十里地便是固若金汤的洛阳城,后面侧二三十里则多铎的大营,四万明军,准确地说地三万六七千人马,而鞑子也不止十万,连城内带城外,将近十一万人,敌我比例接近四比一,众寡如此悬殊,朱由崧仍然熟视无睹,需要的不是止是魂力。

    更有甚者朱由崧过的很轻松,连每天的生物钟都没打乱,跟在京师皇宫大内一样,除了跟贺宣娇卿卿我我之外,就是和马金花粘在一起谈天论地,说说笑笑,还有每天的闻鸡起舞也是少不了的,二五更的功夫,练气又练剑,从不间断。

    而且现在朱由崧又多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必然到马宝的病房探望,从马宝昏迷不醒到苏醒,到能够下地活动,再到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一连十来天朱由崧皆是如此。

    这些天马宝恢复很快,主要是小伙子年龄好,血气方刚,医药又及时,医术就更不用说了,加上营养跟得上,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病人的心情好。心情好,精神愉快,是一剂能克百病的神药,御医照顾得无微不至,朱由崧带着群臣天天来探望,马宝的心情想不好都不行,因此马宝仅十多天就能下地活动筋骨了,这是基本康复的标志。

    别看朱由崧坦然,但这些天几万明军将士心里都很着急,前有洛阳坚城,城内有七万多鞑子,后面现在又来了多铎的三万清军,在他们屁股后扎营都两天了,腹背受敌,而陛下若无其事,既不进攻也不后退,难不成等鞑子来夹击我们吗?

    马万年、郑大木、祖克勇、马宝、李柱石等这些年轻性急的将领沉不住气了,就算不能强攻坚洛阳,也得和这个清廷的豫亲王多铎打一仗,把后面的威胁赶跑了,另外几天不杀鞑子,他们的手都没地方放,觉得浑身下下不舒服,特别马宝杀鞑子的欲望更强烈,伤势还没完全康复就挑头撺掇了郑鸿逵、刘肇基这些功臣宿将,仗着胆子来见朱由崧,纷纷请缨出战。

    朱由崧此时正跟贺宣娇和马金花在帐中天南海北地狂吹猛侃,看到众将憋得不行了,朱由崧嘴角往上微微弯出个弧度,语出惊人,“各爱卿不急不急,朕早已经有破鞑子之法了,不必去打他们,朕能让他们自取灭亡。”

    这些武将们都不解了,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不知道他们的陛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时李全和柳春红风尘仆仆地从外面进来施礼,“陛下,微臣交旨。”

    “哦,情况怎么样,快对朕说说。”朱由崧两眼放出兴奋的光彩。

    “陛下容禀。这里离洛阳城很近,附近的民房的确不少,果然不出陛下所料,老百姓早就躲避战乱跑光了,全是些空宅旧房,也有一些地主富户的新房,也全都是空的,因鞑子抢掠成性,地主富户们也都跑没影了,大概是到深山里躲着去了。另外附近有山石可以开采,如果开工砖石木头等建筑不成问题。”

    “嗯很好,那这里的地质怎么样?”

    “回陛下,我们和工兵营的将士配合也勘查清楚了,我们所扎营的地下面是硬质粘土,鲜有石头,可以挖洞,现在已经挖出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洞,通向西部三里之外的山林中。”

    “爱卿办事果然干练,传朕的旨意,多派人手把附近的民房全部拆了,砖瓦木头运到营中,然后派一支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