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兴办公学,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钱从哪里出?人从哪里选?对刚刚上任的文翁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但这难不倒决心已定的他。

    为筹措经费,文翁压缩官府日常开支,钱从每个子抠起,下属们都说他小抠,他不以为意,笑呵呵地说:“只要能节省出莘莘学子上学的钱,即使勒紧裤腰带,也值得。”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倡导下,蜀郡的官员一个个都变成“吝啬鬼”,节衣缩食,减少开支,攒下一大笔钱。这笔钱一部分用于学子们的开支,一部分用来购买裁书刀、笔墨砚、蜀布和其它学习用具。

    对于郡中那些品学兼优的读书人,文翁把兴学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一方面大力提拔,把他们提拔到郡中重要位置;一方面从他们中间挑选出十八个人,送到京都,受业于博士,研习道家、儒学、法学、墨家、兵家经典,培养名师。在这十八个人中间,名气比较大的当属张叔和盛览二人,他们都是大理人,聪明好学,刻苦勤奋。文翁对他们格外器重,另眼相看。

    经过认真准备,张叔、盛览等十八人出发了,文翁亲自到郊外欢送。杨柳依依,秋风送爽,他亲执张叔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蜀郡的骄傲,肩负着全郡百姓的重托,将要远行万里,到文明的京都去学习。这次学习机会难得,为了你们能够成行,全郡官民节衣缩食,给你们省下足够的学费,你们要倍加珍惜。临行之前,本官再叮嘱你们几句,到京城之后,不要被京城繁华似锦的容貌、热闹喧嚣的酒肆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迷了眼,乱了心,要多向名师学习,多向经典学习,潜心治学,埋头苦研,争取早日学成,返回蜀郡,传播所学知识。”

    面对父母官的嘱托,张叔、盛览等十八名学子群情沸腾。张叔一张瘦脸充满朝气,他深情地说:“文大人兴办公学,重视教化,不仅在蜀郡,即使在全国,也是第一人,对我们这些贫穷的学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鞭策和鼓励。”

    盛览意气风发说:“我们一定不辜负文大人的殷切期盼,虚心求教,发奋苦读,争取早日学成,回来报效桑梓,请文大人静等我们的好消息吧!”

    其他学子纷纷表态,决心到京城之后,不贪京城繁华,不为名利所惑,广泛涉猎,努力把自己变成饱学之士。文翁与他们一一握手,情真真,意切切,然后挥手告别:“一路走好。”

    “大人保重。”十八名学子眼里含着热泪,离开生他们养他们的蜀郡,离开为了兴办文教而呕心沥血的文翁,踏上去京城的崎岖道路。

    十八名学子在当地官员的引领下,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京城。太守成批派学子到朝廷系统学习各家经典,而且是公费,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人。

    这个事情上报丞相卫绾,卫绾不敢擅自做主,转报皇上:“这个文翁,刚刚提拔,不是四平八稳,总想搞些新名堂,新花样。”

    皇上眯上眼睛,略微沉思,用理解的口气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文翁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太守,他节省开支,兴办公学,在汉朝历史上尚属首创,可圈可点,朝廷应明确支持才是。”

    “诺。”卫绾是黄老学者,主张清静无为,但面对皇上的明确指示,他不敢有丝毫违拗:“臣这就去安排。”

    皇上大气地说:“把蜀郡这十八名学子安排到最好的馆舍去住,抽出朝廷最好的博士去给他们授课,朕想在不远的将来,这十八名学子回到蜀郡,各家经典将会迅速得到传播,这对于治理荒蛮的蜀郡、德化万民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

    “陛下高瞻远瞩,气度恢弘。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卫绾今天不知咋了,也学会恭维皇上。

    皇上无限感慨地说:“大汉朝的官员若能都像文翁这样,何愁天下不治?卫卿,下诏褒奖他吧。”

    “诺。”卫绾向皇上行礼,轻步退出宫殿,找到中书令,起草诏书,褒奖文翁。

    等一切安排完毕,卫绾登上车,来到蜀郡十八名学子的住处,接见他们,告诉他们:“皇上知道你们的情况后,将给你们提供最好的学舍,将派最好的博士给你们授课,对你们寄予厚望。”

    十八名学子听到皇上在百忙之中如此关心他们的学业,派丞相来看望他们,一个个欢呼雀跃:“皇上万岁。”

    等学子们情绪稳定后,卫绾眼中充满炽热的目光,一往情深地说:“希望你们认真学习各家经典,精益求情,将来回到蜀郡,教化百姓,改善风俗,努力把蜀郡打造成文教之乡,文明之乡,与齐鲁大地相媲美。”

    每个学子心里热乎乎的,他们被皇上和丞相的善意感化了,决心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几天后,朝廷果然给他们提供宽畅明亮的学舍,给他们派来学问渊博、德行高尚的博士来给他们授课。他们畅游在各种经典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孜孜以求。

    接到皇上褒奖的诏书,文翁办学的劲头更足。他经常想:皇上果然是一位明君,一听说蜀郡兴办公学,马上上升到教化百姓的战略高度,下诏褒奖,不失为英明之举。

    十八名学子在京受业,一时半会回不来,远水解不了近渴。而蜀郡办学犹如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坚定不移办下去,好在有朝廷大力支持,有皇上撑腰做主,文翁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没有学舍,蜀郡遍地石头,方的,圆的,扁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翁看到这些石头,两眼亮晶晶的,如获至宝:“太好了,这些石头稍加斧凿,不就是最好的建材吗?”当他把想法告诉身旁的人,身旁的人无不赞同:“把遍野的石头当建材,变废为宝,文大人真是一个有心人,我们服了。”

    文翁看大家都乐意这样做,于是一声令下收集石头。官民们纷纷响应,肩抗车运,把石头送到指定地点,这是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不易被洪水淹没。等建筑材料准备齐了,他指定专人,找来几十个工匠,挖地基,打夯,砌墙忙得不亦乐乎,没过多久,一座座整齐的学舍拔地而起,石室,石墙,石案,石凳,容貌别致,颇有特色。

    学舍建成,招收优秀学生至关重要。面对蜀郡百姓质疑的目光,文翁旗帜鲜明表态:“石室不是为富人子弟办的学舍,而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考虑到刚刚办学,条件简陋,名额有限,必须百里挑一,优中选优。”

    此言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富人们首先表示反对,有的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历朝历代,读书人大多是富人子弟,因为富人才有充裕的钱供子弟上学,而穷鬼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连基本的生活都顾不着,哪有余钱供子弟读书识字?文大人说的话无疑是笑话,天大的笑话。”

    穷人们听了文翁的话,笑逐颜开,奔走相告:“咱穷人也能读书识字,这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文大人不愧是咱穷人的贴心人,功德无量,彪炳千秋。”但他们高兴没多久,脸色由晴转阴,变得愁眉不展:“文大人的想法是好的,但咱穷人囊中羞涩,手头拮据,上不起学,读不起书啊。”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文翁平心静气听完,没有生气,没有着急。他一度陷入沉思:文翁办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不能因为贫寒子弟无钱就把他们拒之门外,也不能因为富人子弟有钱就毫无原则把他们招进来,择优录取的原则不能变。

    至于如何解决穷人和富人提出的问题?这要认真对待,不能犯急躁、简单的错误。他充分征求官员、耆老以及各方面代表的意见,凝聚大家的智慧。对于困难的穷人,他提出免除他们赋税和徭役的主张,减轻他们的负担,从而保证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宽绰的富人,确确实实想把子弟培养成满腹经纶者,可以向官府捐一大笔钱,达到入学的目的,反正他们不缺钱。而官府利用收的这些钱,一来补贴穷人子弟,二来补贴教学中所需的费用。

    一举两得,皆大欢喜。文翁既坚持办学原则,又采取灵活方法,不落俗套。招生如期进行,一些优秀的贫寒子弟在减免政策的照顾下,如愿以偿进入石室,接受教育。同时,有钱人通过各种人际关系,找到文翁,捐献巨资,把子弟送进石室。

    来石室授课的都是当地的名师,这样一来,好学员与名师二者相得益彰。文翁作为蜀郡太守,讲了第一课,他通晓春秋,自然要讲春秋,讲春秋故事,讲春秋大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学员们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集中精力,注意听讲。其他的名师不仅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施教,艺术性强,学员如沐春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万事开头难,由于文翁兴办公学是个新鲜事物,蜀郡的士绅、百姓响应者并不多,入学的人比较少。为扩大影响,改变这种冷冷清清的局面,他作出一项重要规定:凡是郡县官员空缺的位置,应从学问好的弟子中优先增补,至于学问稍次的,担任孝弟力田(一种官职),主管德行教化。

    言必行,行必果。文翁经常把一些学问好的青少年选在自己的身边,培养他们关心民间疾苦的理念,增强他们实干的能力,每次到各县巡查时,总是从他们当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学员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朝廷制度、国家法令以及皇上恩泽,体现了文翁要求学员在攻读经典的同时,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这些优秀学员在官府中频繁出入,在文翁的身边如影随形,倍受尊重,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各县的官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都以为很荣耀。他们私下议论:“文大人与前几任太守大不相同,文大人尊重读书人,重用读书人,看来未来的蜀郡,将是读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