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徐光启不等崇祯皇帝有所回应,迅速看了看文华殿中的其他人,接着说道:“三百年多之年,蒙鞑崛起、盘踞中原,为了防止我华夏汉民抵抗,蒙鞑遂从其西征之地带回大量回回色目人散居各地要津,并重用色目人为各地达鲁花赤。
“而这些被蒙鞑带入中华的回回色目人,就是如今的木速蛮。三四百年以来,其人入华而未化,终究非我华夏族类,不唯其人种与我华夏汉民不同,更因其民生而信奉大食教也!
“其教或曰回回教,传教之地曰回回寺,而其婚丧嫁娶一应民俗,皆依从回回教法。
“其民非民,皆曰教民,而其教民之为民也,往往视其教法至上,甚至大过王法。此其入华三四百年而始终未化之根由也!”
徐光启说完了这些话,见崇祯皇帝不断点头,表示认可,于是接着说道:
“前番陛下传旨三边总督衙门,准许来华在京之耶稣会传教士,大举西去传教,而其主事之人龙华民,与当年之利玛窦大为不同,其人虽满腔热忱,但却素来鲁莽激进,由其主事,方酿下今日洮州教难之祸根!”
听徐光启说到什么洮州教难,崇祯皇帝抬手打断他,然后问道:“徐爱卿所言,倒是令朕眼界一开,不过细细听来,也有颇多不可思议之处!汤若望既然写信与卿,那么眼下彼处情形如何?龙华民等一众耶稣会士可还安好?卿所谓洮州教难又是何事?”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其后世的记忆之中,提及教难,只知道当年的“南京教难”。
而这个所谓的南京教难发生后,营救被捕下狱的在华传教士出力最大的明朝官员,就有眼前的这个徐光启。
如今他提到的这个所谓的洮州教难,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词,难道参与洮岷兵变的那些木速蛮这么“给力”?!
崇祯皇帝允许龙华民等西方耶稣会传教士在华传教,而且还把开放传教的地点放在了西北,这其中当然是“包藏祸心”的。
他断定这拨人到木速蛮云集的地区去传播天主的福音,必然要出事。
但却没有料到,效果会来得这么快。
果然,崇祯皇帝这么一问,徐光启神色黯然,语速缓慢地说道:
“据汤若望来信所说,耶稣会在华主事会长龙华民本人,以及跟随龙华民在洮州教堂布道的教士王丰肃、罗雅格、曾德昭共四人,在洮州兵变之中,死于乱军暴民之手,教堂及圣像被毁,耶稣会教民被杀者百余人,状极惨烈。
“另据汤若望信中所说,前往岷州、固原等地招收信徒、筹建教堂的熊三拔、阳玛诺、郭居静等人在兵变民乱之中下落不明。
“如今只有身在兰州的汤若望、庞迪峨、艾如略,以及身在宁夏等地之罗如旺、邓玉函尚称安全无虞!”
崇祯皇帝之前从锦衣卫收到的洮岷兵变和甘南民乱的报告,只是锦衣卫西镇抚司的记听坐探们,对于兵变和民乱的事实描述。
锦衣卫的探子们虽然无孔不入,但是底层的锦衣卫人员对于这些兵变民乱的内情以及洮岷等地教难的内情,有真正了解的却不多。
是以,徐光启从汤若望那里得知的情况,崇祯皇帝却也是第一次听说。
不过,好饭不怕晚,好消息晚了一点,才更有惊喜的感觉。
当然,崇祯皇帝虽然对耶稣会来华传播的天主教,没有什么好感,但是相比起木速蛮信奉的大食教来说,两者之间他还是偏向天主教多一点。
此时从徐光启嘴里听说了龙华民等人死讯,心中的喜悦一闪而逝,一边思索着一边对徐光启说道:
“龙华民等人西去传教之前,曾言愿意至死侍奉其天主,为其天主献出一切!此番虽然罹难,却也是求仁得仁!其生为传播天主福音而生,其死为传播天主福音而死,想必远在泰西之耶稣会,也会追认其为天主座下之圣徒!”
崇祯皇帝这番说出来,听着冠冕堂皇,但其实连他自己也不信,而文华殿中端坐的两位阁臣,以及侍立的锦衣卫指挥使驸马都尉巩永固、天策卫指挥使高文采,以及几个内阁中书舍人,人人面面相觑。
这个道理不能说它错,但是此时听来就是怪怪的,而徐光启心里长叹一声,再一次确认了皇帝对耶稣会传教士们的态度。
那就是:为我所用可以,干你们自己想干的事情则不行。
不过到了这时,徐光启还是要提出自己这一次主动说起这个话题背后的建议,只听他又说道:
“启奏陛下,龙华民等人罹难之后,眼下耶稣会在西北三边之地的传教士,众推以汤若望为主。而汤若望致信给臣的目的,则是希望通过礼部转达陛下,希望陛下开恩,允许西北之耶稣会士返回京师!”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面无表情看着徐光启,说道:“那么,以卿之见,朕是同意好,还是不同意好呢?”
徐光启既然已经知道了皇帝对耶稣会的态度,此时自然不能屁股坐歪了,于是说道:
“以臣之见,陛下若不愿朝令夕改,是否可以允许耶稣会在西北之传教士,自雇教民为护卫?
“如今西北之地回汉杂处,边鄙之境更是咸为木速蛮所居有,汤若望等人西去传教,若无护卫相伴,无异于羊入虎口,此事必难长久!”
徐光启这话一出,内阁首辅李国镨立刻说道:“启奏陛下!此议决不可行!若泰西传教士来华传教可自雇教民为佣兵,久而久之,其势若大,必为我中国之害!其害或不在木速蛮之下也!”
第七一三章 利大于弊()
内阁首辅李国镨所说的这番话,当然极有道理,但是对于现在的这位崇祯皇帝来说,他却有别的想法。
西北之地之所以遍地木速蛮,究其实质是有其地缘因素在内的。
也就是说,那个地方从地缘上来说靠近中亚、西亚的大食教地区。
唯有引入另一种力量进入这个地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一教独大的局面。
中国自己已有的传统的宗教,比如说佛教,或者道教,都不是大食教的对手。
即便是藏传佛教,也不是大食教的对手。
因此,要引入一支足以与之对抗的力量,那就非天主教最激进的组织耶稣会莫属了。
与此同时,以这个时代中国人对于耶稣会所传播的天主教教义的抵触,耶稣会也决不可能在西北做大。
而耶稣会要想在西北地区与大食教对抗,也只能依靠大明朝廷的支持。
而且到最后,耶稣会与大食教必定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等到到了那个时候,对于失去了利用价值而且毫无根基的耶稣会,崇祯皇帝只需要一道旨意,就能够让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唯一需要做好的,就是控制。
因此,想来想去,崇祯皇帝对两位阁臣说道:“朕此前既然允许耶稣会士前往西北传教,此时当然没有收回成命的道理。
“如今西北木速蛮教民杀戮耶稣会人员,阻挠耶稣会传教,朝廷自然也不能坐视不管。
“这样吧!传旨三边总督袁崇焕,允许汤若望等耶稣会士在三边总督辖地自募信众组建一支保安团。”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就见李国镨神情激动又要出言进谏,当即冲他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然后接着说道:
“保安团可以由其自募,不过员额上限,定为一千五百人。任何时候,超过上限一人,则由三边总督府抽杀其中一人!
“且其保安团活动之范围,仅限三边总督辖区,一切行动皆受朝廷和三边总督府节制指挥。
“保安团之编制,须在三边总督府备案,其中官佐指挥可由汤若望等人自荐,但须报三边总督府认可。
“同时,其保安团中,须由锦衣卫与三边总督府各派一名官员为坐营提点,监理其事。”
听皇帝这么一番话说下来,内阁首辅李国镨本来想说什么话来着,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张了张嘴,最后什么也没有再多说。
而徐光启听了皇帝这话,也是瞠目结舌。
汤若望给他写信求助,提了几个要求,其中他觉得最不可能的事情就是这一件,但却没有想到皇帝居然答应了,而且还远远超出了汤若望的请求。
虽然附带有这样那样的条件,但是如今的徐光启早就知道了崇祯皇帝的这个特点,任何事情到了眼前这个皇帝这里,都会被附带上许多额外的东西。
不过,这几个条件即便在徐光启这个倾向于耶稣会的天主教徒的眼中,也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
徐光启心中感慨完,刚要开口说话,却又听崇祯皇帝说道:“徐爱卿所管之礼部,原有僧录司、道录司之设,今日既然与卿等谈到耶稣会这件事情,那么朕把一些想法说与卿等,内阁二位都在,也可尽快落实。”
徐光启一听皇帝这话,知道这件事还没有完,于是侧耳细听。
只听崇祯皇帝说道:“我华夏天朝自古以来制度完备,僧尼佛寺有僧录司管理,道教事务则有道录司管理,唯其蒙元之时西来之夷教,长期疏于登记管理。
“朕意从今往后,礼部在僧录司、道录司之外,另设一教录司,统管僧道之外一切夷教事务。
“耶稣会也好,天主堂也好,大食教的各个经堂、回寺也好,已来的,将来的,已有的,将有的,都要一一登记在册,由礼部发给许可。
“凡无许可而自称教士、修士擅自入境传教者,杀无赦!未经许可而擅自修建木速蛮经堂、耶稣会教堂者,杀无赦!此上谕,可由通政司明发天下!”
两个杀无赦说出来,崇祯皇帝的脸上顿时杀气腾腾。
而内阁首辅李国镨、阁臣徐光启听了这话,也立刻躬身领旨,说道:“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对于在大明境内的洋鬼子,此前崇祯皇帝在理藩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