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在今时今日这样的情况之下,朝廷要是这么做,几乎百分之百会落下个自己打自己脸的下场。
不光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而且很可能让一直还算比较稳定的东江与东番两个地方,突然生出什么难以预料的变乱来。
虽然崇祯皇帝已经在东江镇辖内预留了不少的后手,对毛文龙形成了制约,比如平壤伯刘兴祚的东江右路总兵府,比如瀛洲镇守府、锦衣卫东江千户所,以及新设立的东瀛贸易公司,等等。
但是在大明朝各方围困和封锁后金国的关键时期,只要毛文龙不跟后金国暗自勾结,即便他真的成了尾大不掉的藩镇,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也不打算去动他。
如今的毛文龙与历史上有所不同了,原本历史上崇祯二年七月,他就被袁崇焕假传圣旨给斩首了,并没有机会亲眼看见当时已有身孕的小妾沈氏给他生下来的孩子,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
而历史上随着毛文龙的突然被杀,东江镇一片大乱,原本统一受制于毛文龙的各路东江镇悍将,相互之见攻伐不断,毛文龙当时已经有孕的小妾沈氏也下落不明,不知所踪。
这一世,这一切不幸的事件都没有发生。
毛文龙不仅遂了一战封侯的生平之愿,而且还在崇祯二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这一天,迎来了自己唯一一个亲生儿子的降生。
这个时候的毛文龙已经年过五旬,准确地说已经是五十四岁了,老来得子,自是令他欣喜若狂。
自己百战余生获得的这一切,东江镇皮岛上的安东侯府有了继承人,又岂能不令他欣喜若狂!
安东侯小妾沈氏生了儿子的消息,很快就被锦衣卫东江千户所,以及当时刚又赶到东江镇传旨督战的褚宪章,迅速派人将消息送回了京师。
崇祯皇帝很快就亲自给了毛文龙的这个儿子赐了名字,叫作毛承嗣,并给了京师的安东侯府大量的金银布帛等物品赏赐。
毛文龙的老母、正妻与长女,早在毛文龙当年封侯之后不久,就从杭州移居到了京师内城的安东侯府了。
其老母、正妻也早就母以子贵、妻以夫贵,有了朝廷的诰命与封号。
毛文龙的妾室沈氏生子,因其是妾,崇祯皇帝除了给其子赐名之外,也没法给她赏赐,只好再次赏赐毛文龙的原配正妻。
这也算是提醒毛文龙,你的老母亲和妻子女儿,还在京师里的安东侯府等着你衣锦归来呢!
毛文龙不能动,郑芝龙就更不能动了。
毛文龙还好说,本就是朝廷命官出身,对皇帝对朝廷一直表现得忠心耿耿。
原本历史上袁崇焕之所以能够杀得了毛文龙,很大程度上因为他假传圣旨,说是崇祯皇帝要杀毛文龙,当时毛文龙震惊无语、心灰意冷,最后束手就戮,根本没有反抗。
这样的做法对于本就忠于朝廷的人来说有用,但是对于海盗起家的郑芝龙,肯定是无效的。
让他带着他的郑家水师船队北上,那对朝廷来说是不可能的。
但若你要不让他带着水师来,只是把他自己弄到京师或者天津来,那不等于是逼着他重新造反吗?
即使他不造反,若他就是不奉旨,你有什么办法吗?
所有这些事情,都只有在朝廷的海军真正壮大起来之后,对于东江镇也好,对于郑芝龙的郑家水师船队也好,真正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以后,才能够顺势去做。
满清入关之后,郑芝龙当时正处在其一生功业的鼎盛时期,为什么竟然主动前去投诚,并且跟着上了北京?
郑芝龙跟着上了北京或许是被迫的,但是其亲自前往清军营中投降,却是主动为之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当时的南明兵败如山倒,满清大军过了江后势如破竹,郑芝龙认为自己不占优势。
海盗起家的他,眼中只有他自己或者家族的利益,他认为这样做符合他的利益。
那么到了大明朝廷的官军真正有了压倒性的优势,郑芝龙会怎么做?
到了那时候,或许不需要崇祯皇帝给他旨意,他自己就会主动自请入京了吧。
至于如今京师的海军都督府,这两个人虽然看起来挺合适,但是却一个也不能任用。
而崇祯皇帝最后选中登莱总兵张可大,也完全是因为他的履历以及他在历史上的表现。
第八四三章 烧钱买卖()
登莱总兵官张可大,与明朝末年许多军中的将领一样,都是世袭了两三百年的都司卫所将领世家出身。
具体说来,这个张可大的出身,乃是南京羽林卫的世袭千户。
算起来,他的祖上在当年应该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侍卫亲军出身了。
到了明末,这样的世袭卫所千户出身,可能会让其中许多人成为纨绔子弟,作为世袭武官连最基本的行军布阵、弓马骑射等等东西都不懂,却能够生来身居高位。
这样当然不好。
但是,这样的人纵有百般不好,却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非常忠诚可靠。
有的时候,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特别是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高位之上,忠诚是更加重要的品质。
这一点在张可大的身上体现的就很明显。
原本历史上,崇祯四年的时候,毛文龙被杀之后的最大一次祸患爆发。
孔有德、耿仲明在被抽调前往辽东作战的路上,突然起兵造反,回师攻打登莱,接连占据了山东、登莱等地的数座城池。
当年冬季,孔有德、耿仲明率领大批叛军进攻登州城,没多久,因为城中内应开门登州城遂破,张可大率领水师军队退守登州水城,继续坚持抵抗。
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叛将遣人劝降,愿奉张可大这个登莱总兵官为主一起造反,但是张可大坚持不从。
最终,张可大率众坚守水城抵抗围攻,身边将领管维城、陈良谟、盛洛、姚士良相继战死,张可大见大势已去,令弟弟张可度、儿子张鹿征护送老母乘船出海转赴天津逃生。
按照当时的情况,他本来也可以一起逃走,但他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叛军攻入水城的时候,杀了妻妾,然后自杀而死。
让弟弟和儿子带着老母逃走,是孝悌,留下自己力战到最后自杀,是尽忠。
这样的人物,即使能力稍微差点,也仍然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要优先重用的,更何况张可大这个人未见得能力就差了。
张可大虽然是南京羽林卫世袭千户出身,但是他现在的位置可不是全靠世袭来的。
世袭千户的出身,只是给了他一块敲门砖,要想在大明朝的武官体系里混到总兵官的高位,光有世袭的千户出身是远远不够的。
他真正担任武将实职,是以千户之身中了朝廷的武举之后,先是被安排到了广东当参将,数年之后,又调到了浙江舟山当水师参将,期间多有功劳,后升任副总兵。
又过了多年之后,张可大被调到南京,掌管南京以及整个江南的锦衣卫,再然后进入南京五军都督府担任都督佥事。
崇祯皇帝继位之初,将之调到登莱总兵官的任上。
张可大的这样一个任职履历,被军机处呈递上来之后,本就对其忠诚可靠比较放心的崇祯皇帝,传旨让他入京觐见。
崇祯皇帝问他对海战的看法,张可大说:
“臣闻当年朝鲜平倭之战,我朝大军水陆并进,大小百余战,前后耗时数年,耗饷千万,然而到最后,实决胜于海上!
“时倭寇渡海来攻,钱粮兵马源源不断,所仰仗者,海上倭船也!自其海上战败,倭船全军覆没,其陆上兵马遂无以为继,后乃有我大军朝鲜平倭之大捷!
“臣奉旨守登莱,以水师策应辽海,常思当年海战之胜因,久之遂有一得之愚。
“盖我朝水师福船高大如城,动行全仗风势,驱之非靠人力,而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且以桨手多故,所载兵力不足,故每战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所过皆碎,可知当年我朝水师之胜,实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也!
“故而以臣之见,海战无他窍门,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快船胜慢船,以快铳胜慢铳,更兼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者也!
“我大明海军之水师,若能以数十艘大舰,配千百门巨炮,从此自可横行海上,再扬国威于万里波涛!”
正是听了张可大的这番话,崇祯皇帝在召见张可大之后,就下定了决心,当张可大出任海军都督府的首任左都督。
对于海军的打造,崇祯皇帝本来还有着很多的话要说,还有很多的思路要跟张可大谈谈,但是听了他的这番话以后,突然发觉自己想说的那些话,与之相比,竟然全都是泛泛之言,隔靴搔痒而未深入实质。
以大胜小,以快胜慢,以多胜寡,这个道理,不管是搁在陆战上,还是搁在海战上,都是千古不变的胜战至理。
这个道理,不光是张可大知道,戚继光、俞大猷、卢镗、汤克宽等等嘉靖以来的那一批名将,谁不知道?!
那么,原本历史上的大明朝为什么不搞一支强大的海军呢?!
搞一支强大的海军,从辽海登陆,从朝鲜登陆,更甚者绕过朝鲜,从图们江口登陆,岂不比从全国各地调集十数万以至数十万大军,走山海关北上攻打后金国,更加有效?!
如果说当时的崇祯皇帝没有这个意识,那么当年打过万历朝鲜平倭之战的那些老臣老帅们也意识不到?
万历末年的时候或许是轻视女真,没料到他们那么难打。
但是到崇祯年间没有这个意识,或者不敢想这个战略,却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朝廷没有钱。
而海军或者说能战的水师,绝对是烧钱的买卖。
当初沈廷扬带着一批人马,跟着荷兰传教士范德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