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张之极的心中,自家父亲一死,英国公府的地位怕是就要下降,若是此时皇帝能去,必然会有新的恩赏,于自己将来顺利袭爵也是极有利的。
只是听了这些皇帝身边人物的话语,明白这些人都不希望皇帝去,本来想要领旨谢恩的话也堵在嘴边说不出口,到最后,值得也出言谏止。
张之极说:“陛下隆恩,天高海阔,微臣与臣父心中皆知,臣父病危,府中慌乱,实不宜于府中接驾!请陛下收回成命!”
崇祯皇帝对英国公张惟贤的观感比较复杂,这个人总体上算是庸庸碌碌,但是每在关键的时刻,却总是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尤其是对于崇祯皇帝的登基,是立下了功劳的。
虽然天启皇帝驾崩之后,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是最合礼法的选择,不仅有天启皇帝的遗言,而且他还是天启皇帝身边唯一的同父异母弟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你继位,你就一定能够顺利继位。
这其中,若不是懿安皇后和英国公张惟贤的一力主张,很难说会出现其他波折。
而且当时的信王朱由检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进入宫中,也多亏了英国公领着人马,亲自将他护持着送进宫中,扶他坐上皇帝宝座。
就单论这个功劳而言,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还是真应该亲自去看看的。
不过崇祯皇帝想去,却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张惟贤在他死前就令其嫡子张之极送进宫中的遗折。
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原因吧,平时谨小慎微、言行持重的英国公张惟贤,在刚刚送进宫中的遗折中,却说了很多从来也没有对皇帝说过的话。
崇祯皇帝还只是粗略看了几条,却已经是非常感慨了,比如祖制不能变,文官不可信,宗室不宜动,要倚重勋贵世家,要提防泰西夷人,不要好大喜功,等等。
这里面说出来的条条框框,崇祯皇帝虽然并非全部认同,但是一个人将死之际,能够掏心掏肺地给你提上几条诚恳的意见,也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了。
毕竟一个真诚的反对你的朋友,要比一个虚伪的赞美你的敌人,更有价值。
正因为这个,崇祯皇帝突然想去与英国公张惟贤面谈一番,想听听这个袭爵三十多年历经四朝的老国公对今后朝局的看法。
甚至也想跟他谈谈自己知道的大明朝的结局,包括他心心念念的英国公府的结局。
好在此时听了身边这些近臣内侍们劝阻自己的话,崇祯皇帝终究还是打消了这个危险的念头。
在如今这个世界之上,他也许注定只能做一个孤独的人。
因为他自己内心所知道的东西,永远不可能真正说给别人听。
当天晚上,崇祯皇帝看了张惟贤提前呈上的遗折,心情郁郁,本想亲自前往英国公府一趟,去与这个虽然并不理解自己但却一直处处忍让自己并且支持自己的人物,开诚布公地好好谈上一谈。
但是终究还是被在场的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等人一起谏止。
有明以来,很少有皇帝亲自去勋贵或者大臣之家探病问疾的先例。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倒不是在乎有没有这样的先例,而是想来想去,觉得这样终究没有什么意义。
最后,只是派了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与内务府总管太监王承恩,连夜出宫,代替自己去见了见病危的张惟贤。
张惟贤在弥留之际通过二人向皇帝请托的事情,却是英国公府国公爵位的传承世袭问题。
而王承恩也根据崇祯皇帝事先的嘱咐,在其弥留之际明白告诉他,皇帝已许诺其嫡一子张之极袭爵一等英国公。
虽然不再是永远的世袭罔替,但是如果他在天有灵,想来他也应该瞑目。
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英国公张惟贤死后,其嫡子张之极虽然袭了国公爵位,但却庸碌无为而且身体多恙。
张之极当了几年英国公之后即病死,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张惟贤的孙子张世泽,结果一年之后北京城破,闯军进城,英国公府全族被杀,英国公这个爵位也从此断嗣。
如果张惟贤知道这个原本的结果,那么他一定宁愿世袭减等绵延下去,而不是有个世袭罔替的名头却再传而绝。
就在崇祯皇帝派了巩永固和王承恩跟着张之极前往英国公府问疾的第二天中午,巩永固再次来到宫中,向皇帝报告了英国公张惟贤去世的消息。
此时的崇祯皇帝,正领着几个军机处的人员和御前侍从武官,在武英殿西偏殿的皇明版图沙盘之前,盯着西北三边之地的方向,琢磨着西北的乱局。
听了巩永固带来的消息,崇祯皇帝叹口气,挥手让殿中侍从的众人都出去,一个人独自面对着眼前沙盘之上的山川城池默然无语。
要倚重勋贵世家,要提防泰西夷人,不要好大喜功,不管这其中有没有这个老国公的私心杂念,如今这位崇祯皇帝都很认同,而且心里有数,也知道应该怎么做。
可是其他的,他却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因为如果祖制不能变,他还能改变什么,能改变得了这个汉人王朝灭亡的结局吗?
如果宗室不宜动,他又应该怎么办,他要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宗室子弟成为压垮这个帝国的另外一块巨石吗?
如果文官不可信,他又该相信何人,他靠什么去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去理顺这个纷繁的乱局?
难道他应该像后世一些人说的那样,去依靠太监、重用太监吗?
难道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的华夏文明,最终要靠被阉割过的太监去治国安邦发扬光大吗?
这一切,当然都是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预设的前提就不对。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消灭了建虏,消灭了流贼,避免了亡天下的悲剧,即使数十年后华夏大地之上另有王者兴,又如何呢?
自己鬼使神差地来到这里,难道是为了一人一家或者一姓的私利吗?
当天下午,崇祯皇帝独自留在武英殿中,沉思不语良久。
不过,还没有等到他对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宗人府的宗人令定国公徐允祯,就又匆匆忙忙地给他带了另外一个消息。
宗室亲藩代王朱鼎渭,于九月二十五日在大同一命呜呼,薨逝了。
而这个消息,却也让皇帝心中一动,貌似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第九一一章 先难后易()
与军机大臣大都督英国公张惟贤病逝在京师权贵圈子里引起的震动相比,代王朱鼎渭的死,除了宗人府和礼部跟着忙碌了起来以外,没有什么人关注。
其实,对于这两个人物的病逝,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并不感到意外。
就英国公张惟贤来说,自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处在病病殃殃之中,动都不动就卧床不起,不能入朝当值了。
英国公能够一直坚持到现在,帮着崇祯皇帝把五军都督府改制重组的事情办利索了才撒手人寰,已经算是出人意料了。
在这两个同一天传来死讯的人中,论身份贵重、亲疏远近,当然是代王朱鼎渭在前。
不过相对于英国公张惟贤死后皇帝遣人治丧的规格,代王朱鼎渭的死,就只能是轻于鸿毛了。
若是其没有足可利用的价值,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恐怕连问都懒得问。
崇祯皇帝能够登上皇帝宝座,离不开英国公张惟贤的鼎力支持。
因此,不管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还是现在这位崇祯皇帝,对于英国公张惟贤的贡献,还是十分认可的。
特别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英国公张惟贤在许多关键时刻的表现,一直都是心存感激的。
当然,除了心存感激,他的心里面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愧疚的。
因为原本历史上这位英国公虽然身体也不怎么样,但却一直坚持到了崇祯四年以后才病死。
这一世,却差不多提前了一年的时间。
而这期间,编练近卫新军也好,整顿两京勋贵也罢,重组五军都督府,以及御驾亲征居庸关御敌等等,都是原来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作为。
在这一系列重大的事情之上,英国公张惟贤自是跟着耗费了无数的心血。
而这一点,也许就是他在病重的情况下,没有挺到崇祯四年的原因吧。
至于代王朱鼎渭,在原本的历史上,也就是这个时间段去世的。
细究起来,或许还要比这个时间早上几个月。
也可能正是因为,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之前从京师派去了太医,送去了补品药品的缘故,代王朱鼎渭才比原本的历史多坚持了半年。
对于这个代王朱鼎渭,崇祯皇帝虽然很无所谓,但是并没有什么恶感。
这个人在大同城里的名声,以及在大同文官武将之中的名声,还不算太坏。
当然,若是他名声不好,或者有什么罪大恶极的罪行,那么崇祯皇帝如今倒还省心了呢。
不必有这样那样的考虑,直接按照福王、德王等人的先例,一封圣旨抄家充军处置了了事。
这样反倒简单多了。
可惜的是,这世上的事情,永远没有这么容易这么简单。
这个以庶子入继代王爵位的朱鼎渭,还算是宗室子弟之中比较有正事的一个,不仅没有什么把柄落在锦衣卫的手上,而且德行不亏,还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在大同城被建虏围困的时候,可能是顾虑到了沈王府、晋王府,以及秦王府的前车之鉴,他还算是比较积极地响应了巡抚范复粹与时任知府马士英的号召与求助,先后出钱出粮出人协助守城。
不过等到建虏撤围之后,代王府以及宣大等地出身于代王府的支系王府损失惨重,十去七八,代王朱鼎渭也是一病不起,到了今年五月六月间更是数度病危。
而崇祯皇帝之所以让宗人府和礼部先后派员,去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