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流贼-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自成带着自己麾下的能战力量辗转南下江西一带,却浑然忘记了刘宗敏他们。

    而与此同时,左良玉的军队也已经到达了九江。

    只不过他的军队里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小插曲:

    湖广巡抚何腾蛟自从被胁迫之后,无时无刻不想着逃走。

    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机会来了。虽然方式有点不雅观……他是趁着守卫人员不注意,跳江而逃的。

    也正是他的逃亡,让世人得以知道,李自成五十万大军的消亡、溃散到底是一副怎么样的场面。

    “天意要灭亡闯贼,闯贼李自成仅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察看地形,不承想伏兵四起,闯贼李自成被截杀于乱刃之下,相随伪参将张双喜是闯贼李自成的养子,策马率先逃逸,闯贼李自成的卫士刘伴当驰马追着大呼:“李万岁爷被乡兵杀死下马,二十八骑无一幸存。”

    在何腾蛟后来给朱聿键的奏疏中这样写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当然,李自成究竟如何,这是后话。至少在这时候,他还能从容的逃离阿济格的追击,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而比他更不幸运的人,此刻正在九江城下烦恼。

    …………………………………………………………………

    (分割线以下,为可供借鉴的资料部分,不小心贴了上来,请大家见谅。书友们也可以看看,毕竟本书基本是依照这些史实外加自己的创造来写的。)

    李自成大军的南下,在地方志和《宗谱》中都有记载,据同治《蒲圻县志》记载:

    顺治二年,闯贼寇蒲,盘据乡市,积三阅月,烧杀殆尽。五月,国朝王师临楚,蚕官至蒲。

    五月上溯三月,最迟是三月,这个时间与李自成大军未进武昌即南下说最适合,与“居鄂二日”再南下能勉强凑合,不能相合的是四月二十九日才由金牛南下,这个时间比三月要差一个多月。虽然地方志的记载也未必都很精确。

    蒲圻往南走是崇阳县,据同治《崇阳县志》记载:

    陈效源,居方山下,顺治乙酉,闯贼窜崇,分党至山村,效源率乡人扼险要,与敌两战皆胜,俄而贼大至,被害。”

    康熙《江夏县志》也有李自成大军人崇阳的记载:

    张延宾,字上卿,一宇天若,明崇祯己卯乡举,司铎崇邑,修葺学署。乙酉,贼入崇,残害抢掠,江邑宿陈学富,才高,贼欲杀之,宾片言解围。

    崇阳再往南便是通城县。据康熙《通城县志》增刊记载:

    顺治二年、闯贼盘踞乡村四月,壮护(掳)弱杀,白骨如山,署官汪一位权埋教军厂侧,有冢。

    同治(通城县志》记载:

    薄刀仑,义口图,明末被流贼李自成挖断,复长成如故。

    通城《延陵堂吴氏宗谱》记载:

    乙酉夏五月,闯兵踞扎通城数月,合邑民室尽为兵空。

    这些材料说明李白成确实南下到达了通城县,这是通城说的一个很重要的根据。

    官方文书,例如何腾蛟上唐王的奏疏,即《闯逆伏诛疏》说:

    (李自成)拔贼营而上,然其意尚欲追臣,盘踞湖南,二十八骑登九官山,为窥伺计。

    何腾蛟领兵从湖北崇阳、通城退往长沙,李自成大军不久便顺这条路进入湖南,他的估计并无差误。至于说李自成领“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为窥伺计”,这不是他能亲身目睹的,应得之听闻。九宫山有通山、通城之别。通山九宫山南界江南,只能从山上窥伺江西,不能窥伺湖南,而通城九官山南界湖南,可以窥伺湖南。此处应指通城九宫山。如果通城无九宫山,李自成也没有到通城,这种传闻大概也就编不出来了。

    这一年,崇阳人蒙正发经过通城去湖南平江,投奔南明政府,他在《三湘从事录》中说:“闯逆授首,死于九宫山村民之手。

    蒙正发在经过通城时,曾住通城黎时生家,并未去过通山县,他所说的九宫山也应指的是通城九宫山。李自成到达通城是四月底,也有说是五月初,五月以后,李自成大军的重要将领纷纷率军从通城进入湖南,而李自成却突然消失了。

    据同治《平江县志》记载:国朝顺治二年五月,流贼李自成余党大掠县境。是年五月,贼刘体纯自武昌入县北乡。七月贼酋吴汝义自宁州入县东乡,据黄龙、幕阜(通城、平江、修水交界处)、东阳诸山,又有田酋亦以是月入据中洞诸寨,屠掠掳杀男妇无数,虽逃窜深箐中不免,往来屠掠尤惨。”

    通城是刘体纯由武昌、蒲圻人平江北乡的必经之路。平江《大同李氏宗谱》也记载:刘体纯从通城进入中段近邻的平江冬塔,攻破张家坡李魁南寨。同治《通城县志》记载吴汝义入通城后,与李自成挖断薄刀仑。由通城进人宁州,占据通城、平江、修水交界处的黄龙、幕阜诸山。(平江县志》载吴汝义由诸山入平江东乡。田见秀由通城人据中洞诸寨,进入岳阳。光绪《巴陵县志》记载刘宗尧“由通城人巴陵”,还记载王进才也“由通城人巴陵”。同治《临湘县志》记载王进才等又人临湘、华容等地。

    在李自成消失后,李自成大军的众多将领都是从通城进入湖南各地的。

    原左良玉部将马进忠(混十万)在黄州降清后,又跑到湖南,在岳阳见到许多大顺农民军将领。据《明清史料》记载:

    (马进忠)请出闯逆余孽田见秀、刘芳亮、吴汝义、袁宗第、刘体纯、张鼐、党守素、蔺养成、王进才、牛万才等结盟同心,共图反叛。

    除郝摇旗在长沙外,李自成原统领的重要将领全到这里了,就是没有李自成。

    李自成消失后,出现大顺农民军联明抗清的新局面。郝摇旗和李过将领分别在长沙和常德“受抚”于南明总督何腾蛟和湖南巡抚堵胤锡,但他们在联明时仍保持了农民军的独立性。如果李自成还在的话,他们是不会这么做的。李自成消失的地点应在通城一带,至少在鄂湘边界。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通山县有九宫山,而通城县只有锡山。别的书籍也有类似记载,如正统时敕修的《寰宇通志》将九宫山列于通山县,清乾隆时敕修的《大清一统志》等书也都载九宫山屑通山县。有人据此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说不能成立。乾隆时,湖南澧州知州何磷就说过:“九宫山在通山县南八十里,皆不云在通城,而《明史》野史皆属之通城,其山名则九宫、罗公互异。今按罗公山,实在黔阳,俗名罗孔八面山”。

    道光时徐鼐的《小腆纪年附考》引《广虞初新志》中江昱的话:“今按罗公山实在黔阳,称通城误,《明史》之九宫山又在通山,因通城而误”;并肯定江昱“辩罗成(公)、九宫之误,则确然无疑”。

    而《明史》在编纂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助长了这种非议。如康熙时修《明史》,据记载:王鸿绪在康熙二十一年时充《明史》总裁。未几回籍治丧,又任别职。五十三年向清廷上疏说:

    臣回籍多年,恩召重领史局,而前此纂辑诸臣,罕有存者,惟大学士张玉书为监修,陈启敬为总裁,各专一类:玉书任志,启敬任本纪,臣任列传。……如是数年,汇分成帙,而大学士熊赐履续奉监修之命,檄取传稿以进,玉书,启敬暨臣皆未参阅。

    三人分管本纪、列传和志三部份,并未互相参阅,统一口径,王鸿绪负责修列传,但他请人代撰各传,李自成传出自万斯同之手,张玉书负责修志,各志多专识,非多人参预执笔不可,而志传之间又缺乏联系和沟通,因此在关于通城九宫山的问题上,出现了传有而志无的现象。这种现象被人用作以志驳传,反对通城有九宫山。

    1985年,黎时忠、曾步贤、李英生、胡正民四同志发表了《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考》一文,该文根据历史资料证实了通城九宫山位于锡山的一端,是锡山的支脉。如文中引用明崇桢时修《德义堂段氏宗谱》,记载其祖先段必清,死于成化三年,“葬锡山石皮岭下九宫山前上首左边刘家嘴石墩内”,又引用同治《通城县志》记载“九宫山,白沙图,锡山东支,一名罗公山”,又引用光绪《湖北舆地记》,记载“桃源洞之西北曰桐陂山,又北曰锡山……山西曰柳家山,又北曰九宫山”,都点明了通城有九宫山。1984年5月,在通城锡山东侧,发现“九宫界碑“一块,上刻立碑时间是乾隆甲子,即乾隆九年,比《明史》刊行晚五年,这是很可靠的材料,说明通城实有九宫山。该文还说到九宫山又名罗公山的来历,因唐代著名道士罗公远(通城人)在此修道炼丹,因此又名罗公山,不只湖南黔阳才有罗公,天下同名的山很多,两处皆有罗公山,不足为奇。上述何磷、江昱的一些话是不可信的。徐鼐是误信江昱的话,或者就是同一类人。

    通城九宫山高355米,没有通山九宫山那么高大和有名,两山有高和低的分别,但不是有和无的问题。明史地理志显然是漏写了通城九宫山,或因通城九宫山不高也不太有名。该志自以为可不写而未写,殊不知问题不在山的高低和有名与否,而在通城九宫山牵涉到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即李自成是否死于此山,这是不可忽略的,死于此山固然要写,即使还证明不了是死于此山,因需进行研究,也就当写出此山。明史地理志不知由谁具体执笔的,未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只载通山九宫山,未载通城九宫山,才引发了这一场不必要的长期争端。

    南明总督何腾蛟曾向唐王上疏,称李自成已死。据《思文大纪》记载:

    (隆武二年正月)时闯贼李自成为清所迫,走居鄂地。风霾警之,又遁入九宫山。余党十万为伏兵所诛,自成自刎。湖广总督何腾蛟疏闻。

    隆武二年应为顺治三年,何腾蛟到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