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退出西安以后,那样的时候更少了。
退出襄阳以来,他的脸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笑容。
而今天他的心情似乎特别的坏,虽然还是和亲近的下属一起吃饭,但整个晚饭时间一言未发。
晚饭后,刘宗敏只留下一名掌管机密的挂总兵衔的中军将领,其余文武都肃然退出。
他向这名总兵官询问了一天来各处的新情况之后,便挥手令其退出。
他感到心中闷腾腾的,十分烦乱,身子也十分疲倦。他很想赶快人睡,但是想起目前的处境,便不住地胡思乱想。就这样,不知不觉已打了三更。刚要——人睡,中军忽然轻轻进来将他叫醒,禀报说:“军师前来,有要事相商。”
刘宗敏猛地一下坐起身,一面披衣,一面说道:“快请军师,快请!”
宋献策此时跟着刘宗敏一起行动,他走了进来,在灯下隔着案台坐下,赶快问道:
“老宋,你半夜前来,是有什么紧急大事吗?”
宋献策小声说:
“捷轩,强敌一天比一天逼近,圣上似乎已方寸无主,精神状态大非昔日可比。你身为大将军,代皇上统帅诸军,国家存亡,系于一身。明日皇上要召集御前会议,决定战守大计。你有何主张?”
刘宗敏说:
“我今日****回来,听圣上说明日上午要开御前会议。你主张坚守武昌、汉阳,与敌一战,圣上对此很是忧虑。”
“是的,我看出来了。可是除了固守,还有什么法子好想?”
“老宋,我也认为应该在这儿固守啊!可是目前咱们的军心如此不稳,能守得住么?”
“守不住也得守。因为除了这里,我们再无处可去呀!”
“是呀,是存是亡,就看我们能不能在武昌挡住敌人的进攻了。”
“正是此话。倘若在武昌不能立足,以后的事情就不敢说了。”
“老宋,目前的处境十分险恶,你我都很清楚,大小将领们也很清楚,圣上心中更是清楚。敌人是轻装追赶,我们是携家带眷,顾打仗,还得顾妻儿老小。咱们剩下的将士,差不多都是陕西人。少数不是陕西的,也都是北方人。一到了南方,人地生疏、言语不通不说,就连东西南北也分辨不出来。加上不服水土,得各种病--特别是拉肚子的不少。再说--******,这里到处都是稻田、湖泊、河流,就没有干地,没有大路,脚下老是泥呀水的,夜间蚊子成堆,行军时蚊子打脸。到处筹粮困难,四面皆敌,莫说再打败仗了--老宋呀,单只说继续再往东南退兵,要不了多久也会人马溃散。皇上自己很忧愁,对我说出了很不应该说出的话。所以我从行宫出来,心中十分沉重。我是国家大将,你是军师,可怎么好呢?国家存亡,你我都担着担子啊!明日御前会议很要紧,你得想法劝皇上决计固守才好。”
宋献策走到外面,挥手使在檐下值夜的将校往远处回避,然后回到刘宗敏面前,用极小的声音询问:
“捷轩,皇上说了什么话?是要你自己往别处去吗?”
刘宗敏摇摇头:
“不是。我除了战死,为皇上尽忠沙场,能往哪儿去呢?”
“那么,皇上对你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
刘宗敏忍了一忍,终于说道:
“他说如今将士们不肯散去,是因为他还活着,可是迟早有一天会散去的。”
“皇上说出这话,也没有什么可怕。倘若你我处在他的地位,也同样会有此担忧。”
刘宗敏又忍耐片刻,接着叹一口气,悄声说:
“他说:‘我是大顺皇帝,不能投降敌人,敌人对我也非捉拿杀害不可。至于大小将领,只要离开我,愿降清,愿降明,都可以保住一条性命,保住妻子儿女。’我一直在想,他为什么要对我说这个?”
“此话……”
宋献策没说下去,他想着皇上的话里分明有不得已时将自尽的意思。他又想到三年前的一天,皇上读《资治通鉴》,读到黄巢败亡后的情况时,曾经深为感慨,掩卷沉思良久。后来在闲谈中曾对他谈起:黄巢在狼虎谷自刎未死,被他的外甥林言斩首,又斩了他的兄弟和妻子七人,携首级向唐朝的武宁节度使时博投降,中途被沙陀人夺去,连林言的首级也砍掉,一起献给时博报功。李自成感慨地说:
“黄巢何曾料到,一旦失败,众叛亲离,连他自己的外甥也对他下了毒手。自古英雄末路,实在可悲!”
宋献策从今天李自成对他和刘宗敏所说的话,联想到三年前皇上读《通鉴》时所发的感慨,心里更加明白事情的可怕,也更感到自己三更半夜前来叫醒汝候的必要。他在心里说:
“要不赶快帮助皇上拿定主意,大事将不堪设想!”
刘宗敏见来献策只吐出两个字便不再说下去,忍不住问道:
“老宋,据你看,咱们能不能凭着武昌、汉阳一带的地利,杀一杀敌人的威风?”
宋献策说:“我正是为着此事才半夜三更前来找你。恐怕我大顺朝的生死存亡,就看这一步棋了。”
刘宗敏说:“一年来步步失利,没有打过一次胜仗,连陕西老家也失去了,无处可以立足。到了今日,献策呀,人心已经散了,人们都害怕同敌人打仗,谁也不去想着如何固守武昌,打败敌人,只想着如何避敌,如何先走,如何保住性命和家小。你说,如何能够使人心振作起来?”
宋献策说:“目前最要紧的是鼓舞士气。有了士气,就可以凭险一战,挫敌锐气。哪怕是一次小胜,也可以略微恢复士气,然后才能积小胜为大胜。”
刘宗敏点头说:“眼下靠赏赐不顶用,何况我们也没有法子再弄到很多的银两。军师,你有什么法儿鼓舞士气?”
“侯爷,目前时机紧迫,且不必为长远打算,只求在数日之内,敌人来到的时候,大家能够上下齐心,努力一战,获得小胜,大事就有转机之望。至于长久之计,以后再说。”
刘宗敏点头说:“你说得很是。你想出了什么法儿没有?”
宋献策探身向前,刘宗敏也探身向前,两个人的头挨得极近,宋献策用极低的声音说出一计。刘宗敏听后沉默片刻,然后轻轻点头,又觉心中略微不安,不觉问道:
“老宋,你是军师,这事何必找我商量?”
“目前人心颓丧,遇事多疑,与往日全不相同,连圣上也不能免。别人怀疑不打紧,我怕圣上责我以欺君之罪。我死不足惜,大事从此更不可收拾,所以我想来想去,先来同你大将军汝侯爷说明,使侯爷知道我为君为国苦心,这一计方可有用。”
刘宗敏笑笑,说:“你是读书人,你当然知道,前朝古代众多的‘谶记’,有几个是真的?都说汉高祖斩白蛇起义,我就不相信那是真的。皇上不是糊涂人,一定会明白你的苦心。请放心,就这么办吧。”
近四更的时候,李自成又将宋献策和刘宗敏叫去,原来是孝感已经失守,刘芳亮停留在汉川到孝感一带,没有用了。他们商量之后,立刻派人命袁宗第到汉川接防,同时命刘芳亮火速将人马向黄冈撤去。一定要守住黄冈,免得敌人从黄冈截断长江,包围武昌。
(本章完)
第134章 刘宗敏()
朱由崧听着马士英的安排,做出了调集四镇兵力全力防守南京的决策。
就在四镇的部队向着采石一带集结的时候,朱启明收到了来自汪兆麟的消息。
南京。马士英府邸。
“先生可知左良玉有多少人马?”马士英找来汪兆麟商议事情。
这是皇帝交给他的任务,朱由崧想起来四川那边的张献忠一心求招安,便令马士英同汪兆麟商议,命大西的兵马东进,夹攻左良玉,以保南京平安。
但马士英可不傻,他分明记得皇帝很久没有给人家回复了,也不知那边有没有变卦。况且,蜀都离南京上千里,远水解不了近渴。
不过朱由崧觉得,多一分力量,就多一分保障,哪怕这力量离得很远呢?
因此马士英只好找来汪兆麟问上一问。他知道汪兆麟是有自己的人传递消息给过来的,因此问的很直接:“西王那边,还是不是可行?”
汪兆麟和朱启明之间一直保存着联系,他清楚地知道大军已经东进的消息,此刻见马士英变了称呼,知道朱由崧必是有意了。
一想到这点,他心里就欣慰许多:“这么多些天等待总算没白费!”
“实不相瞒,我近日的确有收到消息。阁部大人,我家大王已经在武昌附近了!”汪兆麟实话实说。
“什么?!”马士英一听这句话,马上跳了起来:“有多少人马?”
“大人,先头部队六千精骑,中军主力部队一万人,加上后卫,足有两万人马!”朱启明也不怕漏富,直接表明要汪兆麟实话实说。
“哈哈哈……两万人马。这次来得好,来的妙!这样也省得圣上再烦心南京安危了。来人!”马士英大笑几声,叫了仆人过来:“备轿子,我要进宫面圣!”
他心里着实开心,又可以好好的邀上一功了!
九江外江面。
左梦庚一夜未睡,天一亮就立即传令把各营主要将领召到中军大船之中议事。时间过了不大一会儿,黄澍以及各个总兵、副将、参将、偏将等等全都到齐了,一个个配剑悬鞭,盔明甲高亮,黑白丑俊,高矮胖瘦,营帐中满满登登的。
唯一的相同之处,就是大家心情都很沉闷。
左良玉的尸体就在身后躺着,也算是赖以立威的东西。
左梦庚先和诸将领说些日常的话语,然后又语气沉重地表明了当前所处的局势。接着撇着嘴吧将不久前得到的军情当众说了:朝廷已派大军前来!
众将一听,立刻就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有惊的,有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