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62)等等。
1972年,前苏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要
求电影注重现代题材、体现时代精神、塑造当代英雄等。70年代,苏联便形
成了“四大题材”的创作热潮,即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
和道德题材,并且各有佳作问世。如政治题材方面的影片有莱兹曼的《礼节
性访问》(1973);军事题材的影片有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叶尔肖夫的《围困》(1973—1978);道德题材方面的影片有敏绍夫的《莫
斯科不相信眼泪》 (1980)、戈戈别里捷的《个人问题访问记》(1979);
生产题材方面的电影有米凯良的《奖金》(1975)等。值得重视的是许多作
品在审视生活、处理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创新,如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
片敢于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敢于抒情,充满了人情味,与过去那种强调英
勇无畏的较单一的表现已不相同了。道德题材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苏联社
会的种种矛盾以及个人、家庭、集体间的冲突,刻划当代人们的心态,新颖
而生动。影片的风格、样式也更丰富多彩了,既有传统的戏剧电影,也有吸
收了现代主义电影手法的影片。如史诗片《西伯利亚颂》(1978)、喜剧片
《办公室里的故事》(1977、导演梁赞洛夫)等,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80年代的苏联电影继承前一阶段的成果,在题材开拓、主题挖掘、风格
样式的创新方西又有新的发展。如领袖生活的影片《列宁在巴黎》(1981),
战争题材影片《莫斯科保卫战》(1985)、《源泉》(1982),道德题材的
《没有证人》(1983)、《生活、眼泪和爱情》(1984)等等都注意刻画人
情、人性,增加人道主义精神的力量。影片样式有传记片《列夫·托尔斯泰》
(1984)、惊险片《密探》(1981),讽刺喜剧片《青山不可思议的故事》
(1984)等等,品种相当丰富。而且综合型的影片的出现形成一种发展趋向。
… Page 98…
如政治影片和惊险影片融合的有《德黑兰1943年》,悲剧和喜剧融合的有梁
赞诺夫的《两个人的车站》(1984),童话和寓言综合的有《宇宙检阅》(1985)
等等。
东欧各国的电影各有特色。这些国家几乎都受过法西斯的蹂躏,并进行
过长期艰苦的正义战争,在战后,又受苏联的巨大影响,进行过艰苦的社会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也有强烈的建设民族文化的要求,加上其
它种种因素,这些国家的电影在许多时候其发展的历程与苏联很有相似的地
方,但也不乏各国自己的特点。东欧各国反法西斯的影片占有相当的比例。
波兰有《华沙一条街》、《最后阶段》,捷克有《偷越国境线》,南斯拉夫
有《游击队》、《照片上的人》,匈牙利有《汉尼拔先生》等等。在现代题
材方面的影片,或写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或写工业、农业的发展,
其中以反映现代社会中的问题,以及道德方面的题材,较有可喜的成果,如
保加利亚的 《全部是爱》、《别走开》,波兰的《广场奇遇》,南斯拉夫的
《沙土上的城堡》,捷克的《妇女的道路》、《逃离阴影》等,匈牙利的许
多导演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和分析匈牙利的昨天和今天,对历史和社
会进行深刻地描述,还形成了“布达佩斯学派”,出品了《养马场》等影片,
东欧国家最有特色的影片是以其自己的历史、传说为题材,或改编本国民族
文学名著追求民族风格的电影。罗马尼亚的《勇敢的米哈依》、《斯特凡大
公》,捷克特伦卡探索民族的风格的《白雅王子》、《好兵帅克》等就颇有
国际声誉。
(3)欧洲的电视
欧洲是电视的发源地。1927年,法国物理学家巴泰勒米制成了世界上第
一台电视机,1928年,斯勘尼克塔狄的一家电视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
视发射。1929年,英国伦敦试播了无声电视,首先播放的是戏剧节目。1930
年用有声图象。第一次播放的电视剧是皮蓝得娄的 《嘴里叼花的人》,宣告
电视正式诞生。40年代到50年代,欧洲电视跳出试验的阶段而走向普及。
中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受到一定影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很快
地得到恢复,并成为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开始时,单本剧形式的故事
片为多,很快就出现了系列剧等形式。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马加诺(1921—),
他被誉为意大利的“电机系列剧之父”,代表作有《珠宝岛》、《一个美国
的悲剧》、《一群小女人》等。他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电视导演。英国、法国、
德国等都是欧洲的电视大国,电视艺术的起步早,成就突出。英国电视连续
剧 《加冕街典礼》,长达1144集,连续播映15年。前苏联的电视艺术也很
兴旺,著名代表有埃夫罗斯、列兹尼科夫、别梁耶夫、查哈罗夫、佛缅科等
人。苏联的电视艺术理论研究也很有成就,代表有萨巴什尼科娃等人。并有
《论电视剧》、《第三次诞生 (电视剧的发展道路)》等。
… Page 99…
3。亚洲的电影、电视
亚洲的电影、电视在当代有较大的发展。突出的当推中国、日本和印度。
(1)中国电影
中国的电影、电视由于政治原因,分为大陆、台湾、香港三部分,各部
分都有不同的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中国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国大陆的电影是以现实主义占主流地位的电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爱国的进步的革命的电影艺术家,拍摄了现实主义精神强烈的影片,
代表作品有金山的《松花江上》(1947)、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
沈浮的《万家灯火》(1948)、蔡楚生和郑君里的《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等。这些影片从现实出发,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腐
朽,暗示光明的未来。其中《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抗日战争时期一户人家的
悲欢离合,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一部分人挥霍无度,一部分人挣扎在死亡线
上,从强烈的对比中,激发观众痛恨当时社会的黑暗的情绪,促进人们去寻
求别样的新生活,这部影片被认为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成熟的标志。此外,
喜剧片《假凤虚凰》(1947)也有特色,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国外观
众喜爱的一部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电影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由于抗美援朝战
争的爆发、与前苏联关系的紧张、自然灾难、特别是“左”的路线的干扰,
中国电影也历尽坎坷,直到80年代才真正插上腾飞的翅膀,迎来了繁花似锦
的局面。
50年代初期,成荫根据歌剧《钢筋铁骨》改编导演的《钢铁战士》(1950);
王滨、水华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导演的《白毛女》(1950)在1951年的国际
电影节上获得“和平奖”和“特别荣誉奖”,为新中国的电影赢得了荣誉。
但经过批判电影《武训传》,特别是1957年“反右派”的沉重打击,电影一
度萎缩,经过政策调整,电影艺术重又获得生机,到6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
出现了喜人的高潮,代表性的作品有《林则徐》(1959)、《青春之歌》(1959)、
《风暴》(1959)、《林家铺子》(1959)、《老兵新传》(1959)、《五
朵金花》(1959)、《红旗谱》(1960)等。这时期的电影题材广阔,样式
较多,除故事片外,还有传记片、动画片、戏曲片、歌剧片等等。
60年代中期的一场文化革命,整整十年间,电影除少数两三部故事片
外,简直是一片荒漠。1976年后,中国电影迅速得到恢复,进入了蓬勃发展
的新阶段。这个时期里,不仅传统的电影获得长足的进步,而且许多中青年
电影导演,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手法,积极
探索电影的新途径,也有很大收获。中国电影出现了多风格、多样式的新的
局面,有揭露左的路线造成的灾难,并对以往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刻反思,展
示历史教训的影片,如《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天云山传奇》
等;有追溯历史,表现重大革命斗争题材的影片,如《西安事变》、《大决
战》、《开国大典》等;有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社会问题的影片,如《人到
中年》、《代理市长》;有人物传记性的影片,如《孙中山》、《廖仲恺》;
有反映改革后的变化的影片,如《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有反映青
年、妇女题材的影片,如《小字辈》、《甜蜜的事业》、《独身女人》;有
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如《阿Q正传》、《骆驼祥子》、《子夜》等。
… Page 100…
新时期的电影基本主流是现实主义,但是在风格、样式上都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样式,从《小花》开始,就掀起了探索现代主义电影手法的尝试,
如《见习律师》,尝试长境头电影理论,还有一些电影尝试写人的潜意识,
运用意识流,以展示人的内心活动。喜剧片有了大的突破,如《咱们的牛百
岁》。武术片曾兴起过热潮,如《武林志》、《少林寺》等。中国的“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