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香。”拉斐尔和提香都是意大利14、15世纪时的画家。在当代欧洲,画意
派摄影已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画意派不同了,已有许多新的发展。但
不论风格的变化多大,注意影像的结构的美这个基本特点却始终如一,而且
把拍摄对象理想化也仍然突出。特别在人像摄影和插图摄影方面,画意派更
有巨大的影响力。欧洲当代活跃的画意派摄影家,既有老一辈的艺术家,也
有刚刚涌现出来的新秀。老一辈的如荷兰的享利·伯森布鲁格(1873—1959),
他的社会风情摄影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口皆碑。其它代表人物还有西班牙的
维拉托瓦·琼 (1878—1954)、普莱·贾尼尼,乔奎因(1879—1970)、英
国的J·达得利,约翰斯顿(1868—1955)、南斯拉夫的约达巴克·皮诺(1907
—1970)等人。并且在他们的影响下,一批年轻摄影家对拍摄绘画性的作品
也有热情。
现实主义摄影流派
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摄影在欧洲源远流长。在当代,它包括纪实
摄影、社会纪实摄影、社会题材摄影、社会问题摄影、社会评论摄影等等摄
影风格。其特征是摄影创作中严格发挥照相的记录功能,达到高度的真实性,
甚至连画面的每个细节,都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但又不是冷淡的、纯客
观的反映,而是有所选择和鉴别,力图挖掘对象的本质。特别重视从社会生
活中取材,达到对社会产生影响或揭示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有个新的动向即将镜头扩展到本星球之外的物体,注视它对人类生命的
直接意义。如太空纪实摄影等等。
现实主义摄影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唐纳德·麦卡林 (1935— )、德国的
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1898— )、沃纳·曼茨(1901—1983)、前苏
联的阿尔珀特·马克斯 (1898—1980)、德米特里·巴特曼茨(1912— )
等人。阿尔珀特、巴特曼茨都是新闻记者,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
反法西斯战地摄影闻名于世,阿尔珀特在50年代致力反映苏联工业战线的发
展;巴特曼茨拍摄的德军在莫斯科郊外的溃败、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列宁
格勒战役的情况,曾令世人瞩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成为克里姆林宫的
记者,曾跟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访问中国等地。艾森斯塔特有“新闻摄
影之父”的美誉,他首次采访是报道1929年诺贝尔授奖仪式,那次托马斯获
文学奖,他关于当代德国的纪实性照片也极有特色,他总在照片中表现他个
人的见解和政治立场,因此他的作品被誉为“艾西的眼睛。”1981年,在国
际摄影中心还举办了《艾森斯塔特·德国》的影展,代表作品有《胜利之日》
(1945)等,画面是凯旋而归的士兵在大街吻一白裙女郎,路人停立微笑着
观望,表现了粉碎纳粹后的欢乐。曼茨对那些以为不必靠物体本身固有性质
… Page 117…
就能拍出艺术品的任何观点都嗤之以鼻,他说他的“目标是拍出非常真实的
照片。”麦卡林是位敢于面向现实的摄影艺术家,本世纪60、70年代,他奔
波世界各地,拍摄动乱、暴行、死亡和破坏等资本主义世界的真象,传达他
对人类的苦难的深厚同情。1961年,他首先报道柏林墙的建立而崭露头角,
尔后他周游世界,拍摄刚果、柬埔寨、越南等地的真实状况,因而受到群众
的欢迎和尊敬。他的一幅揭露英国虚假繁华背后普通群众异常贫困的照片的
诞生,还有一段故事。他正赶路,一位妇女问:“你是干什么的?”他告诉
她是干摄影行业。妇女说:“噢,摄影家,如果你是报社的,可以到我家,
我给你看些东西。”麦卡林进屋后,简直不相信眼前那破旧的情况。他问女
主人,能不能拍照。她说:“当然可以,我就是要你来拍照片的。”麦卡林
摄影就是想反映现实,“造福他人”。他终于拍出了一张震惊世界的照片。
他说:“在英国有许多家庭像这个样子。如果我能进到里面去,拍摄照片,
公诸于众,那就好了。我不希望我的照片永远锁在柜子里,不见天日。它们
是为了交流,为了印刷,为了展览拍摄的。像这样的家庭在英国不应当存在。”
当然,他的反映现实的作品,政府是不大痛快的。现实主义流派的摄影家在
当代欧洲能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在英国还有马克·爱德华兹(1947— ),
法国的让·高迈 (1948— )、意大利的乔吉奥·洛蒂(1937— )、德国
的迈克尔·施密特(1945— )、瑞典的安德普·彼得森(1944— )、西
班牙的加布里埃尔·夸拉多(1925— )、捷克的帕维尔·迪亚斯(1938— )、
匈牙利的恩德雷·弗里德曼 (1934— )等。
抽象派摄影
抽象派摄影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最早的创作者是阿尔文·兰登·利伯
恩。这派艺术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
家审美感受这个基本特征,主张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有的采用
夸大和缩小某单一特征,但仍可认出被摄物体的形象;有的则完全离开被摄
对象的原型,以至不能认出的程度。所以这么做,在于表现潜意识的世界,
以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感受和想象。
当代欧洲抽象摄影的代表有法国的享利·弗洛伦丝(1895— ),在20~
30年代,他便是欧洲先锋派的成员,并和别人一起创办了抽象派艺术绘画学
校,名为“纯粹”。他的作品都是采用反光镜和几何物体为特征,用反射平
面、几何平面、光束、棍棒、钢球和脚手架组成画面,具有建筑家的风格。
当他把三维物体抽象的表现在二维的摄影空间时,善于在立体物体的空间错
觉中建立起一个具有趣味的中心的构图,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别具一格。英国
的阿尔文·兰登·科伯恩(1882—1966)是抽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摄影
艺术的贡献就在于制作了第一批纯抽象的照片。他称自己的照片为“漩涡照
片”。他曾从摩天大楼顶上拍了一系列照片,由于把照相机朝下,消除了地
平线,造成了一种平面透视和抽象景物,题为《从纽约最高点看纽约》。欧
洲当代抽象派摄影艺术家,不仅有老一代的摄影家,还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新
的探求者,他们是德国的埃德蒙·凯斯廷(1892—1970)、波兰的梅齐斯劳·伯
曼(1907—1975)、捷克的贾罗斯拉夫·罗斯勒(1962— )、瑞士的维克
托·贾内拉 (1919— )、荷兰的简·迪贝茨(1941— )以及比利时的安
东·德顿斯、丹麦的K·赫尔默·彼得森等。他们有的搞抽象拼贴摄影,有
的搞抽象彩色摄影,有的从事抽象连续摄影的研究,尤其在广告摄影中,抽
象摄影似乎找到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 Page 118…
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欧洲。他们认为用现实主
义方法反映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业已完成的任务,现代艺术家应挖掘新
的、还未被人探讨过的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潜意识、
心理变态、幻觉梦境便成为其摄影表现的对象,以便在更深程度上去表现现
实。这派艺术家往往采用种种造型手段,在作品中把影像拼贴、改组、任意
夸张、变形,省略影像的细部,揉合象征手法,创造一种现实和幻想,具体
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境界。因此效果有奇特、荒诞、神秘的特色。代表人
物有法国的莫里斯·塔巴德(1897— )等人。早期作品有《两个男人》(1930)
等。他的超现实主义人像和生活特写超出了摄影范围,但保持了一定的真实
性。由于纳粹占领巴黎期间,他的底片库全部被毁,所存作品极少,到 20
世纪70年代前,声名都不大。1976年后,他连续在纽约“马尔伯勒画廊”、
华盛顿特区“桑德画廊”、科隆法国学院举办个人画展,终于赢得了他应有
的声誉。当前欧洲还有一批中青年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如西班牙的加西亚
(1928— )、德国的德尔普克(1947— )、法国的博尔坦斯基(1944— )
等人。
主观主义摄影
主观主义摄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比抽象派摄影还要“抽象”
的摄影艺术流派,有人称它为“战后派”。其哲学基础是萨特的存在主义。
首开其端的是德国摄影家奥托·施泰纳特(1915—1978)、他认为“摄影是
本来具有发挥自力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但目前却
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他主张摄影艺术主观化,应以揭示艺术家自身
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及下意识活动为最后落脚点,“主
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他强调创作个性,蔑视一切旧有的艺
术法则。为达到目的,可以用一切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1949年,施泰
纳特和彼得·基特曼、托尼·施奈德斯、路德维格·温得斯特罗瑟等人成立
了“摄影形式”群体,并在1950年第一届世界摄影器材博览会上展出了他们
的照片。据一位观众评价说,具有“给德国摄影的垃圾堆里投了一颗原子弹”
的效果。1954~1955、1958又举行了第二届、第三届“主观摄影”展览,“主
观摄影”便在世界风行起来。其它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