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派,后又倾向新古典主义音乐,再往后,他又搞起了表现主义音乐,因此,
他的作品有些竟成了多种流派和个人风格的综合体。至于运用现代主义音乐
的技法,结合民族传统进行创作,更是当代音乐史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欧洲
的布里顿、卡拉耶夫,亚洲的武满彻、卡西拉格,美洲的舒曼、卡斯特罗,
都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现代音乐的技巧,创作出了既有时代色彩又有
民族风味的作品,这几乎是一批成熟的当代作曲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音乐艺术与高科技结合也是当代音乐的特征之一。电子技术是当代科技
的新成果。用电子技术制作的电子乐器,不仅可以模拟各种传统乐器的声音,
而且能创造人类闻所未闻的新的音色。这无疑为当代音乐的发展提供更先
进、更丰富的物质手段。1951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科隆广播电台首先建
… Page 13…
成了电子音乐实验室,其后,世界各地的广播系统相继效仿,便掀起了电子
音乐的热潮。1961年,美国电器工程师布赫拉与作曲家苏博特尼克合作,制
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合成器,可以直接控制音调、节奏、力度和音色。6
年后,苏博特尼克运用合成器制作了第一首录成唱片的电子音乐《月光里的
苹果》。70年代末期,澳大利亚悉尼柔光乐器公司又制作了计算机电子乐器,
为音乐艺术开拓了更广阔的新领域。1980年,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在萨尔斯
堡音乐节上,用一台电子计算机乐器代替两架钢琴、四面大鼓、七面锣、两
套排钟演奏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获得成功。这正是高科技和音乐结缘
的成功范例。
当代音乐史上,出现了一批世界一流的作曲家,在欧洲有德国的欣德米
特,法国的米约、奥涅格,英国的蒂皮特、布里顿,原苏联的肖斯塔科维奇、
普罗科菲耶夫。在亚洲有清濑保二、伊福部昭。在美洲有美籍俄罗斯的斯特
拉文斯基、科普兰等等。在专业音乐创作上,无论是声乐、器乐,歌剧、舞
剧,还是艺术歌曲方面,都有能为人类音乐殿堂增光添色,流传不衰的好作
品。值得单独提出的是民族乐派方面,原苏联及东欧的捷克、匈牙利、波兰、
罗马尼亚,北欧的挪威、芬兰,南欧的西班牙,都有许多杰出的作品。在亚
洲,中国的群众歌曲、民族器乐和戏曲音乐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和印
度的民族音乐也别具一格。
在当代音乐史上不能不提美国的爵士乐和摇滚乐。它们从美国诞生后,
立即风靡全球,在音乐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当代的音乐表演更是辉煌。指挥有法国的明希、意大利的阿巴多、奥地
利的伯姆、卡拉扬,原苏联的姆拉温斯基,美国的伯恩斯坦等。声乐歌唱家
和器乐演奏家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能列出一长串名单,都有辉煌的成
就。
… Page 14…
2。欧洲音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一直是西方音乐艺术的中心,许多古典的、浪
漫的音乐巨星从这里升起,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柴
可夫斯基的优美旋律,响彻全球。纳粹上台后,曾使欧洲音乐萎缩了。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又进入新的繁荣期。但战后的欧洲分成东西两部分,互相封锁,
音乐也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西欧以现代派音乐为主潮,前苏联及东欧
诸国以传统音乐为发展的道路。
(1)西欧音乐
西欧是现代主义音乐的热土,流派纷纭,新奇百出。先后出现的有表现
主义音乐、序列主义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不确定音乐等。
表现主义音乐
它是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现代主义音乐流派。代表为奥地利的勋
伯格 (1874—1951),他从表现主义绘画里获得启发,扔掉后期浪漫派音乐
的路子,从1908年起开始探索无调性音乐,成为表现主义音乐的泰斗。在他
之前,施特劳斯、欣德米特的歌剧里抒发疯狂的、绝望的病态情绪,已有表
现主义的因素。勋伯格的朋友豪埃尔(1883—1959)首先发现了十二音规律,
还出版了《论音乐的本质:十二音音乐教本》一书,并同勋伯格多次讨论过
十二音的问题。而勋伯格经过10年的探索试验,终于将十二音技法理论化,
系统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创作了《五首钢琴曲》
(1923),《小提琴协奏曲》(1936)、《钢琴组曲》(1942)、康塔塔《华
沙幸存者》(1947)等,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学生贝尔格和韦贝恩紧随其后,
各有所获。尤其是韦贝恩勤于思索,首先将音高秩列方法应用到节奏结构中,
直接促成了整体序列主义的诞生;他发明的点描式序列写法,强调单个音响
的魅力,以星罗棋布的短促音符,获取飞珠溅玉的效果,对后来先锋派音乐
有极大的影响。他不幸被美国士兵枪击误伤而亡,英年早逝,甚为可惜。奥
地利踵武其后的还有克雷内克 (1900—)、和艾内姆 (1918—)等人。 《查
理五世》就是克雷内克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歌剧。
到40和50年代,勋伯格的创造风靡欧洲,起而仿效的是一大批年轻的
作曲家,英国的勒琴斯、塞尔、费里克,法国的莱博维茨、布列兹,德国的
福克纳、齐默尔曼、亨策,意大利的马利皮耶罗等等,他们用十二音体系创
作了大量的歌剧和协奏曲、交响曲等器乐作品。原苏联和东欧各国,随着当
时文化政策的逐步开放,不少中青年作曲家对表现主义深感兴趣,60年代,
纷纷挤进十二音体系的行列,如原苏联的杰尼索夫、捷克的哈巴、波兰的彭
代雷茨基等人,都有这方面的作品问世。
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是欧洲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而在50年代后还有重要影响的
音乐流派。它反对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否定表现主义的手
法,主张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将古典的均衡形式等再现出来,创作群众理解
的作品。这派的代表是意大利的布索尼和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布索尼著有《音乐艺术新美学刍议》、《论音乐的一致性》,为新古典主义
奠定了理论基础。斯特拉文斯基在欧洲提出“返回巴赫”的响亮口号。但是
布索尼在1924年就去世了。斯特拉文斯基在1939年后便定居美国,因此,
新古典主义音乐在当代欧洲音乐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倒是法国的“六人团”和
… Page 15…
前苏联的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和匈牙利的巴托克等人。德国的欣德
米特也有新古典主义倾向。
法国“六人团”是指六位作曲家:米约(1892—1974)、迪雷(1888—
1974)、奥里克(1899—1983)、奥涅格(1892—1955)、普朗克(1899—
1963)和塔吉弗尔(1892—1983)。他们没建正式组织,因音乐评论家科莱
在一篇文章中把他们比附俄国的“五人团”而说他们为“法国的六人团”,
故得了这个称呼。不过,他们在反对后期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热衷明朗朴
素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上倒是一致的,米约有歌剧《克里斯托夫·哥伦布》、
《玻利瓦尔》及《第四交响曲》、《火的城堡》等;重视客观描述,不是个
人自白,但有抒情性。普朗克的歌剧《提瑞西阿斯的乳房》(1947)及《加
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1956)被认为是现代优秀歌剧。奥涅格是瑞士人,
他学艺在巴黎,活动在法国,他什么手法都用,从爵士乐到十二音技法,但
他响亮地宣布:“我的伟大的楷模是巴赫。”他的作品很多,有交响曲、协
奏曲、组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等,大都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倾向。
欣德米特 (1895—1963)从20年代起就热心探索一种新的、个性化的、
灵活处理古典形式和调性的复调技术,其《室内乐》(1925—1927)、《钢
琴音乐》 (1927)就是这类技术的成功之作,而《室内乐》还是受巴赫《勃
兰登堡协奏曲》的启发而写成的。1943年他创作的钢琴独奏曲《调性游戏》
集现代复调技术的大成,与肖斯塔科维奇1950—1951年写的《二十四首前奏
曲和赋格》被人称为“二十世纪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序列主义音乐
序列音乐是由12音体系发展而来的。12音体系把不同音高的音编成12
音序列,这便是序列主义音乐的刍形。勋伯格的学生韦贝恩将编排的依据从
音高扩大到音色;他的另一学生格哈德(1896—1970)又将节奏也放到序列
中,便宣告序列主义已完全成形了。
在当代,序列主义音乐进一步发展,即编排12音的序列,不仅限于音高、
音色和节奏,而是把时值、节奏、速度、力度、音高、音量、音色以及音区
分布等音乐要素统统考虑进去,从整体上予以规划,这便是整体序列音乐了。
法国作曲家梅西安 (1908—)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成绩斐然,使整体序
列音乐成为引人注目的音乐流派。他的作品有钢琴曲《四首节奏练习曲》
(1949)、钢琴与乐队曲《异国之鸟》(1956)、《绯句六首》(1963)和
《我主耶苏之变形》(1969)等。
梅西安的学生布莱兹和施托克豪森在整体序列音乐上也有特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