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雍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迂腐。”嘉靖说道:“此事张卿不用在意了,孤已经传令给杨先生了,只是张卿坐镇京师,还需要好好配合才是。”

    张璁一时间,不自当该怎么说了。

    大义这东西,看上去不过是虚的,但是有时候也很重要的,所以张璁的意思,应该是站稳大义名分,逼雍王造反,在大义在北京,而如现在的进攻东雍,那么大义也就在东雍了,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这一点,主要在于张璁与嘉靖认为,如何结束战争?

    在嘉靖看来,只要东雍岛被夺下来,东雍就无法继续战争了,这个结论在于夏言的奏折。夏言对东雍岛的描述特别之多,并与东雍的其他地方进行了区分,说明东雍岛是东雍的根基之地。失东雍岛则东雍亡。如果战事可以一战而定,那么根本无所谓大义什么了。

    但是张璁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他觉得即便是东雍岛拿下之后,以雍王的能力,绝对不会束手就擒的。区区一些海盗,都要数年才能平定,而东雍的实力,数倍,数十倍于东南沿海的海盗,岂能如此容易平定的。

    与其得了一个东雍岛,让东南沿海从此不得安宁,还不如留着东雍,开方海贸,双方相安无事为好。

    只是嘉靖已经等不及了。他的命令已经下达到了杨一清哪里,不过,是给张璁一个台阶下而已。

    张璁头嗡的一声,万万没有想到,嘉靖会说出这样话来,只觉得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行礼道:“臣,遵旨。”

    嘉靖看着张璁离开大殿,心中有一种爽快的感觉。

    似乎是经过了杨廷和的阴影,嘉靖不希望朝廷之上,有任何能对抗自己的权威的存在,不管是什么人,而张璁这一两年以来,以清廉的作风,而且不畏豪强,为民请命的态度,已经得到了很多年轻官员的信任,甚至后世张居正一系列治国思想,都是从张璁这里得到继承与发扬。

    所以张璁的权威就日重。

    嘉靖觉得他要做些什么,他决定杨一清只要能平定东雍之后,惊杨一清拉入内阁,让杨一清与张璁之间去互相争斗去。

    如今的嘉靖,还不是历史上,能够娴熟的玩弄政治手段的世祖皇帝。不过也能有几分作风了。只是他万万想不到,就在他以为杨一清对东雍,是手到擒来的,就连朝中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比如的张璁,但杨一清却不是这么认为的。

    杨一清面对嘉靖的圣旨,只觉得头皮发麻,只能在深夜之中,静静的沉思。

    杨一清很明白,东南沿海的兵力,似乎有数十万之多,但刨除了卫所兵,还有早已堕落的南京的兵马,剩下的不过数万而已,这数万士卒,还是在沈希仪,与张经当初带兵的基础上训练出来的。再也就是徐海所部,都是一些招安的海盗,能打倒也能打,但是信任问题,是一直存在。

    水师虽然积攒了一些船只,但是与东雍还有很大很大差距。杨一清对平定东雍很没有把握。

第八百二十章大明v东雍二() 
第八百二十章大明vs东雍二

    但是有一种信心,是上级对你有信心。

    杨一清在东南数年,他又是一开始就担负着的进攻东雍的重任。所以杨一清到任以来,都是以剿灭海盗为名,训练兵马,先是整顿卫所。

    一个卫所一个卫所的看过去。看上去虽然人有一点老,用的兵器有一点破,似乎还能打仗,但是杨一清微微一试探,就立即明白了,感情这些人根本就是临时找来糊弄上峰的人,一打仗立即就露底了。

    杨一清想要将这些卫所处理掉,但是立即有人来求情了。真是千丝万缕,和谁都能扯上关系啊。

    江南是人文重地,不知道有多少在朝中做过官的。在汉唐都是出将入相,而在明清都是出绅入官。很多人情,杨一清本人也不得不慎重。

    杨一清这才决定放弃卫所,因为卫所耕地这一大块蛋糕,并不只是那些卫所官吃掉的,卫所兵制的重心在于土地,没有土地,根本就没有精兵。所以,他才另起炉灶,放着朝廷经制之兵不用。以客军,与民兵之中,挑选的士卒,重现组建军队。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对。在这种办法之下,杨一清整顿海盗,内平民乱,江南一带为之一清。

    但是与此同时,杨一清还专门了解东雍的情况。

    只是越了解,越是觉得东雍不好攻克。

    东雍也不是铁板一块的。至少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当初嘉靖登基的时候,就出现一大批东雍官员叛逃的。而杨一清手下就一批这样东雍的前官员。

    不过当初叛逃的,大多是文官,军中根本没有几个人叛逃。这也是朱厚煌看重的不一样。朱厚煌虽然缺少人手,但是看重的还是军中。

    不过,朱厚煌弄出来的体制,文官与武将,虽然分的很清楚,但是越往下面,越往基层,就越是含糊不清洗。

    比如最基层的里长。

    里长并不是东雍的经制的官吏,是每个村子里面推举出来的,负责治安,又要负责收税。可以说百姓与官员之间的连接所在,这种特性往上延伸的时候,会有一点点分化,但是每一个地方主官,都有掌管县兵的权力,随着这个权力准确的在县尉的手中。

    但是县尉也要接受地方长官的管辖。

    这样的机构,让各地方长官哪怕在平时也掌握着一支武装力量,因为各地的人口的多少,而不同。

    如果仅仅算的东雍岛上面的正规军,不过是一万多一点而已。但是将各地的县兵,已经杂七杂八的力量全部加进去,却有数万,乃至更多的兵力可以调用。

    所以说,东雍岛看上去诱人,却是一块硬骨头,而东南兵马看上很强盛,更多是在筹人数而已。根本就是样子货。

    杨一清很想封还诏书。

    但是封还很容易,但是他今后的政治生涯就全部完了。

    因为这一件事情,并不是嘉靖临时起意,而安排他做了好几年了,现在事到临头,才说自己做不了,不是太迟了一点吗?

    杨一清思考一夜,心中暗道:“我个人成败,不足挂齿,只是我如果不做此事,别人来做此事,难道真能强过我去吗?我在还有胜利的机会,但是如果临阵换人的话,却是半点胜利的机会都没有了?罢罢罢,这一件事情,不该陛下的心意,终究要一战的,还是我来吧。”

    杨一清还真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正组织数万大军征战的方面之员,在大明还真不多。

    这样的将领,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是一步步培养出来的,绝对不会是天上掉馅饼,从地里冒出来的,但是现在,正德事情在军事有建树的将领文官都与正德脱不了干系,因为正德最欣赏这样的人,甚至杨一清都不能从九边抽调将领。

    一来,就是九边的压力越类越大,二来,就是有避嫌之意。

    除却杨一清这个老臣之外,大明朝还真没有什么人才储备,当然并不是大明没有人才,只能说朝廷的夹带之中。没有那种一说出名字吗,就能让朝野上下安心,觉得他能打胜仗的将领,或者是文官,如果说有,那么就是杨一清本人。

    “召集诸将。”杨一清下了决心之中,心中反而轻松起来。他下令召集诸将,其实不过是一个小圈子。

    首先张经是杨一清绕不过去的。

    张经也是杨一清看中的后辈。这一段时间,所有作战储备,供应军需,乃至分配军功,很多事务都由张经做的,张经如果不是资历问题,杨一清觉得他的位置,就能让张经来做。而杨一清的目标在内阁之中,已经决定他离开之后,在东南的一切都由张经来继承。

    张经之后,就是沈希仪。

    沈希仪的重要性并不下于张经。因为东南各部全部是由沈希仪一手训练出来的。

    沈希仪以他带来数千广西兵为继承,从张经的民兵之中,召集人手,才有现在了现在杨一清麾下可以调用的大军。当然了,杨一清没有往大军之中塞人手,这些军官除却沈希仪的旧部之外,都是浙江人,即便是沈希仪的才能可以服众,但是不知不觉之间,军中广西系,与浙江系两大系军官对立形成了,当然了广西兵数量上站劣势的,但是质量上站优势,上层占据优势之后,又拉拢一些外省军官,早已不是单纯的广西人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无法忽视沈希仪在军中的威望,否则,杨一清不会亲自调动军中的派系之争。

    杨一清已经有了决断,与东雍这一仗胜利之后,就是沈希仪调往九边的时候。

    沈希仪之后,就是徐海。

    按理说徐海不能与前两者相提并论。

    张经与沈希仪之间有差距,今后的成就也有差距,但是都是大明可以信任的人,一个是进士出身,一个世袭指挥使出身,可以说是苗根正红。但是徐海是什么人。不过是一个海盗出身的将领,怎么能参与这么重要的会议。

    杨一清也是没有办法啊。

    谁叫从郑和太监之后,百余年之间,水师断代严重之极。如果说陆上主将,还可以想一想,挑一挑,而水师将领,连想一想,挑一挑的想法都没有,因为压根都没有人。

    杨一清也想从沿海卫所之中,找出几个人才,也不知道杨一清的选拔措施有问题,还是卫所之中真的没有精通海战的人才,杨一清绕了一个圈,最后必须倚重徐海。

    徐海也算争气,一方面他在水战之上,还真有一套,打海盗的时候,胜多败少,另一方面,他会做人,大笔大笔战利品,都进入了杨一清的手中。

    杨一清不在乎这些,不客气的说,人家进入过内阁,做过大明最顶级的官员,家中虽然说不少豪富,但也足够用了,他想要什么钱,他杨一清的名头就能换出钱来了。人家不在乎钱,但是徐海这种懂事的孝敬,却让人很舒服。

    既然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