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丝路龙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万骑兵啊。

    军中没有成建制的骑兵,又缺少强弓硬弩,文天祥根本没有从湛江继续出兵的想法,大宋如今也没有恢复广南东路的实力。

    随后的三天里,通过对投降的元军万户和千户等军官的讯问,军中诸将那种大胜之后的喜悦感越来越淡。

    看着元军俘虏比之大宋军队还要差上一大截的盔甲军械,再看看俘虏中众多只有十三四岁的瘦弱少年,这哪里是什么军队,分明是一群刚刚穿上军中号衣的流民罢了。

    俘虏们的来历很快就被查清楚了,大都是山东、河南两地的普通百姓。今年三月里黄河泛滥淹没了田地,无奈之下只能流落各地寻找活路。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对于这些至少在名义上属于自己治下百姓的汉人流民,也只得想方设法进行安置和赈济。恰逢此时,察不忽木为了重振克烈部向蒙古各部贵族们求援。那些即不想得罪元廷,又不愿真正大出血的蒙古权贵们就想出了招募流民为军,送给察不忽木的办法。即可还了昔年诸部祖上与克烈部之间的人情,又不会引起朝廷和薛禅汗的猜忌,还大大减轻了自己辖地因为流民带来的麻烦。

    正因为忽必烈清楚蒙古诸部送给察不忽木的援军是什么情况,元廷才恰到好处的默认了此事,给蒙古诸部贵族们留足了体面,也更加明正言顺的催促察不忽木尽快进军剿灭宋人残余。

    明面上克烈部在广南行省的兵力大增,连草原上克烈部最后的家底都拉了出来,组成了一支人数高达二十多万的步骑大军。可是只要元廷卡住粮草辎重,察不忽木麾下的兵马越多,就越要尽快的对湛江、雷州发起进攻。否则,单只是粮草供应上的压力就足以让克烈部的兵马不战自溃。

    只是不论忽必烈还是元廷的蒙古权贵们,都小瞧了察不忽木重振克烈部声威的决心和阴狠果决的手段。

    接收了这十万流民组成的援军之初,察不忽木原本也存着慢慢操练一番将他们收入麾下的打算。若不是恰逢黄河泛滥,河南、山东流民遍地,十万男丁在任何地方都不是那么容易组织起来的。

    在元廷故意卡住粮草后勤的情况下,察不忽木不得以之下派出身边的亲信,借着自己刚刚领军迫降交趾国的威势,前往交趾逼迫交趾国王向广南行省输送一批粮草。只是没想到,等察不忽木的特使抵达交趾后,即使是交趾国王也无法从盛产粮食的国内各城征收来多余的粮食了。

    在大宋以十倍的高价大量收购粮食的情况下,交趾国内所有经营米粮的豪商现在已经私下组成了一个极为紧密的同盟,将交趾国内甚至是真腊、暹罗、缅甸所有的粮食贸易通道全部死死的把持在手中。在十倍的巨利下,除了国库以外,整个交趾国内竟是找不出一点多余的粮食。

    交趾国王哪怕再胆小糊涂,也不会因为察不忽木的威胁就将国库存粮也贡献出去。

    找不来粮食,迫于后勤压力,察不忽木这才不得已之下将这十万流民仓促间组成的大军全部送到了湛江战场上。

    如果他们可以侥幸攻克湛江、雷州,那么凭着战功,元廷总不好再继续卡着粮草不放。即便是攻不下湛江,这些炮灰死的越多,察不忽木军中的粮草压力就更小,而且还可以借机试探、消耗宋军的兵力。

    整整十万人的生死,在察不忽木眼中,却不过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随手就轻易的扔了出去。

    收到达尔赤送回的战报,察不忽木率领二万蒙古骑兵火速直到化州城后,表面上自然免不了对达尔赤大加斥责。可是在确认宋军没有继续反攻广南行省的迹象后,察不忽木却仍是令达尔赤镇守化州,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处罚。

    少了六万人的后勤压力,又可以向元廷表明如今宋人仍然实力犹存,等日后克烈部平灭大宋朝廷之后,这份战功自然也就更有价值。

    收降了四万多俘虏之后,所有的麻烦和粮草后勤的压力就全压在了文天祥的肩上。与察不忽木不同,文天祥在得知这些降卒的出身来历,想清楚了察不忽木的用心之后,感慨着察不忽木的狠毒之外,也对这些命运坎坷的流民大感怜惜。

    本是同根同源的炎黄子孙,虽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宋金对峙之后,这些河南、山东流民对于大宋的认同已经淡漠了,可是文天祥仍然特意向诸将颁布严令,让军中将士们不得随意打骂苛待这些俘虏。

    为了便于集中安置和管理这些俘虏,文天祥下令用船队将这些俘虏全部送至湛江城东面十几里外的东海岛上,并调拨军粮保障这些俘虏的生活。让这些俘虏们在东海岛上自行伐木造屋暂时安置下来的同时,文天祥派出信使将这些俘虏的情况向主管朝政的陆秀夫做了详细的说明。

    清楚了这些河南、山东流民出身的俘虏们的情况后,陆秀夫并没有明确表露出什么态度。可是朝廷对此事的应对却将陆秀夫的心思表露无疑。

    从琼州众多闲置的官员中迅速挑选出精明干练,有治理州县经验的能吏数十人,令他们即刻赶赴东海岛,设立东海县将整个东海岛纳入朝廷治理之下。从太仓内调拨粮食和布匹,以保障这四万多俘虏的生活所需。同时还命朝廷户部、工部派人前往东海岛,为这些俘虏们以后的生计做出新的规划和安排。

    文天祥和陆秀夫对这些俘虏的怜悯和关切,除了让军中诸将和朝廷官员们深为敬佩之外,也同样让这些流民出身经历坎坷的俘虏们感激涕零。

    家国天下,没有人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国?说到底,国家不就是由一个个各色各样的人组成的吗?

    两位大宋宰相用自己的心胸气度,不仅为大宋朝廷新增设了一县之地,更让大宋多了数万忠诚的子民。

    (本章完)

第106章 复国岂可无强兵() 
景炎二年夏,文天祥出征湛江城。率强兵,渡海而击,鏖战奏功。五万元军束手,伏地而降,置降兵于海岛设县纳之。大军遂凯旋而归。

    大军返回琼州时,琼州百姓闻迅自发的前往海口浦,道路两旁到处都可见手捧米饼瓜果的妇人和拎着酒坛酒碗的百姓。为了不辜负琼州百姓们的美意,文天祥也破例免去了军中禁酒令,让军中兵将好好享受了一番百姓们的盛情款待,海口浦内外到处可见军民鱼水其乐融融的景象。

    随后的两天里,就在朝廷官员们以为枢相文天祥劳师远征后会在朝中休息一段时间的时候,挟着湛江大捷之后高涨的声威,文天祥在取得了丞相陆秀夫的支持,并暗中向天子和太后请准之后,终于将改革兵制这件筹谋多时的大事抛了出来。

    六月二十一日,琼台行宫崇华殿内的大朝会如常举行。议过了一些琼州内政和军中后勤诸事后,朝臣们正准备退朝之际,文天祥手持奏折迈步上前,向高踞龙榻上的天子赵昰和太后高声奏道:“臣枢密院正使、观文殿学士文天祥,有要事启奏!”

    等随朝太监将文天祥手中的奏折呈送到太后和天子面前时,太后只是静坐当场不发一言,心情暗自激荡的赵昰装模做样的将文天祥的奏折匆匆浏览一遍后,命随堂太监将奏折当廷向朝廷百官予以宣读。

    “臣枢密院正使、观文殿学士文天祥,奏请改制朝廷兵事疏。我大宋自太祖开国至今,募兵之权归于朝廷兵部,练兵之事委于殿前诸司,将兵之权归于枢密陆军。多年积习之下,军中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军卒操演多流于形式,每逢战事,常以枢密院指派文臣为帅统御大军,以文御武之下军中武将再无闻敌欲战之心……。“

    从奏折第一句话传入朝堂百官耳中之后,朝堂百官都不由的心中一震。改革朝廷兵制,这是何等重大之事,纵是那些宦海沉浮多年的官员们也都心情紧张的竖起耳朵,认真听着随堂太监宣读的奏折,揣测文天祥真正的心意。

    奏折中所说的朝廷军中积弊大家都早已心知肚明,只是等随堂太监慢慢将奏折后面的内容高声宣读之后,朝廷百官顿时忍不住开始相互交头接耳低声议论起来,慢慢的整个朝堂开始喧哗起来。

    “什么,要将兵权归于武将?由武人独揽军权,这岂不是又要重演昔年藩镇之祸吗?……“

    “这以文御武可是我大宋祖宗之法、立国之本,岂可随意更改。那些粗鄙武夫若无文臣节制,只怕别说征战,只怕连军卒都安抚不住……“

    “那些武夫们大字不识,除了有一身蛮力之外,连军规军令只怕都难以记全,如何可以独自领军……“

    在大宋数百年的陈规陋习下,哪怕是听着满朝文官们对武将发自心底的鄙视之言,朝堂内身居军中高位的军将也只是脸露愤怒之色却不敢出言反驳。

    就在文官们越说越起劲之际,朝堂之内忽然传来一声刺耳的重物落地之声。文臣们闻声看去才发现,年少的皇帝竟然一脸怒色当廷将御案上的砚台重重的砸到了地上。

    赵昰对着刚刚噤声的文臣们高声怒斥道:“朝廷军中积弊你们身为朝廷重臣哪个不知,如今文相奏请改革兵制,本是一心为国之事,你们却当借此当廷喧嚷,肆意羞辱朝廷武将,你们关心的到底是自己的权位还是朝廷安危?“

    眼见少年天子勃然大怒声色俱厉,而太后又低眉垂目不发一言,朝堂上的文臣们只得纷纷出列向天子请罪。等朝堂清静下来后,赵昰继续对着文臣们问道:“朕有一事想请诸卿解惑。昔年太祖皇帝立国之初是文臣还是武将?昔年南征北讨为我大宋定南汉、平中原,灭南唐、收吴越者是何人?是武将还是文臣?及至靖康之耻,建炎南渡,又是何人力挽狂澜,拒金兵、定两淮保我大宋偏安东南?诸卿皆是饱读圣贤书的君子,何以对武将如此不堪?以朕看来,说到底还是私心过重,名利作祟!“

    在众多昔年历史事实面前,听着少年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