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廷弼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备战,经过周密考虑又吸取历次失败的教训后他提出了“三方布置”的策略。
所谓的“三方布置”,其核心是必须稳固广宁的防守,如果广宁抗御住了后金的进攻坚守阵地不丢,则便可调遣天津、登莱的舟师,从后金后方登陆或断其粮道,或攻其后翼,或与朝鲜兵东山矿徒等配合,直捣后金老巢。
实施这一策略的基本要求是各方积极准备,必使兵马、甲仗、炮车、刍糗等项一一齐备,正对者成一正对,策应者成一策应,然后约期并举,进足以战,退亦足以守。
熊廷弼认为这一方略得以最终贯彻执行的话即使不能规复辽东,也足可控遏后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再待其变相机进取。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不睦,又受到张鹤鸣的打压,使得他的这个计划成为了一个空想。
实际上,对于熊廷弼的这个“三方布置”李宏宇并不赞同,虽然此方案一旦实行的话将把后金困住,但那样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代价实在是太大,对大明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说句不好听,如果大明有能力进行“三方布置”的话那么早就把后金给灭了,哪里用的着如此麻烦。
所以,在李宏宇看来熊廷弼的这个规划其实是画饼充饥,根本就不切实际,没有顾虑到大明现在的实际情况,属于纸上谈兵,以大明现在的财力根本就没有办法实施。
“李兄,我问了广宁城逃出来的将士,广宁城里的情形不像王大人描述的那般好。”
虽然王化贞有千般的不是但他毕竟是东林党,故而袁崇焕肯定也要予以维护,随后沉吟了一下,苦笑着向李宏宇说道。
其实,由于王化贞不通军务又无人敢对他进言,这使得广宁城的防务可谓是一团糟:兵不知将;马不足三万,缺料倒毙者无数;严寒下士兵穿着单布衣,手里拄着无头的枪棍;无防御设备,无扎营立脚的木石。
河东百姓望救心切,河西百姓则人心惶惶;残兵士气低落,援兵也无斗志;诸将天天议论的是加官进爵,叫嚷的是身体有病要求退役;提督、镇台、道台个个攒眉蹙额,胸无主见。
面对这样的局面,王化贞也唯有将希望寄托在蒙古人和叛将李永芳身上,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力量打败后金。
李宏宇闻言后眉头微微皱了皱,他知道袁崇焕这是在为王化贞开脱,但事已至此已经无可奈何,开脱也就开脱吧。
在他看来王化贞不仅不通军事,而且在谋略和见识上显得颇为天真,认为只要明军一渡辽河,河东人便应者云集,且向朝廷上书夸下海口说,说什么仲秋之月结束战事,让朝廷的官员们高枕床头,静候佳音。
其实,在李宏宇看来,辽西之所以战败与东林党的干预有着直接的关联。
作为广宁巡抚王化贞本应受经略节制,可惜朝堂上掌权的东林党都支持王化贞,再加上兵部尚书张鹤鸣又与熊廷弼语多不合,关系非常紧张。
这使得张鹤鸣暗嘱王化贞不要受熊廷弼节制,有事直接上奏朝廷,进而架空了熊廷弼。
这就使得王化贞在广宁手握重兵,拥兵十四万,而熊廷弼手上却无一兵一卒可以调遣。
因为有东林党撑腰,王化贞行兵布阵时一意孤行,任意调遣军队,任意采取军事行动,根本不与熊廷弼商议,使得熊廷弼无所事事。
当然了,在李宏宇看来熊廷弼也有过错,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在王化贞逃出广宁时他没有听从参议邢慎言急救广宁的建议,而后又没听从王化贞退守宁远前屯的建议,而是放弃辽西大片土地,沿途焚毁村寨,尽迁辽西难民入关。
不得不说,熊廷弼当时面临四种选择:
一、冒险急驰广宁,趁后金犹豫不前不敢进城的时机利用自己的声望重新招集队伍,斩杀降将,组织军民闭城固守。
二、在右屯就地驻守,招集散亡,组织力量,构筑工事,在右屯与后金对决。
三、退守宁远前屯,经营守备,抵御后金对整个辽西地区的占领。
四、放弃辽西大片土地,毁坏城堡,烧毁粮刍,护送民众退入关内。
非常可惜的是,熊廷弼选择了最后一种方案,并没有尝试守住辽西。
或许,这可能是他先前受到排挤而心灰意冷有关,故而采取了消极应对的办法。
不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熊廷弼一贯用兵谨慎,如果采取前面三种方案的任何一种,虽可冒死与后金一战给予敌以一定的打击,但要想取胜,阻滞后金的进攻实在是不太可能。
此时的明军兵败如山倒,将领逃命,士卒溃散,无一人有心恋战。
再加上广宁城内情况异常复杂,许多将领不愿再战,都在作投降后金的准备,这使得孙得功成功控制了城中大部军队,民众也为保性命逃走的逃走,没走的也准备投降。
而后金为胜利之师,军威大振,士气高昂,兵锋锐不可当。
如果拚死一战,兵败身死并不足惜,还可赢得个英雄烈士的美名,然而辽东明军将损失殆尽,百姓将惨遭屠戮,军械物质将尽落敌手。
显而易见,后金不缺土地,缺的是人口与物质,所以在那样一种情况下,当务之急是尽快转移百姓与物质,毁掉城堡,保存军队,什么都不留给敌方。
后来也确如熊廷弼所料,敌因占领辽西后战线过长,无人可守,无粮可资,不得不弃之而去,引军退回大凌河以东。
这才使得袁崇焕得以在宁远锦州建立坚固的防务。
所以,李宏宇心中也认可熊廷弼当时的决断,虽是一场大败退,但其意义却不在意于一城一池的争夺,而是以保存自己,不给敌人将劣势化作优势的机会为目的,实在是明智的决断。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保存下来的军队后来也成为袁崇焕抗击后金的中坚力量。
而且,在后金大兵压境的严峻形势下,熊廷弼能从容不迫将残军和百万民众顺利转移,未给敌人留下一粒粮食一件武器,从中可见他杰出的组织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当然了,当大明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中,熊廷弼此举绝对是贪生怕死之举,在历史上也成为了他被砍头传递九边示众的主要原因。
确实,熊廷弼有性格上的缺陷,性情刚愎,气量狭小,好骂人,睚眦必争,与朝中许多大臣不合,导致经常受到攻击,事事都被掣肘,性格的缺陷是酿成他悲剧命运的一个原因。
然而,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明朝的体制与制度,其言官议政体系成为了党同伐异的工具,各派系利用言官彼此攻讦,相互揭发,从而达到控制官员的目的,故而明代党争最激烈。
熊廷弼前两次经辽,皆因为言官挟私报复,妄加弹劾,致使他被罢黜,使本以恢复的辽东形势遭受重挫。
最后一次,广宁溃陷则同样跟朝廷过多干预前线军事有关。
其实,战场上的形势,转瞬即变,朝廷应给予前线指挥官充分的权力。
而且,朝廷却处处掣肘,致令经抚失和,好的战略战术得不到贯彻执行,岂有不败之理?
据李宏宇所知,由满清修编的明史称熊廷弼有盖世之才,他虽未死于战场成为千古追悼的英雄,但死于屑小之手反倒更衬出其死得冤屈,也更增添了他英雄之气。
李宏宇与袁崇焕越聊两人的心情越失落,辽东局势在短短三年间就逆转了形势,由大明的领地落进了后金之手,实在是可叹。
第683章 后金叛将()
李宏宇抵达山海关外的难民营后在难民中引发了轰动,谁也没想到李宏宇会来看望他们,一时间群情振奋。
李宏宇和袁崇焕分头走访难民,了解难民营的境况以便提供解决方案。
经过与袁崇焕的谈论李宏宇才知道,熊廷弼和王化贞这次带进关的百姓高达上百万,朝廷已经往京畿各州府安排了数十万人。
由于手头缺兵,李宏宇于是让人在难民营里招兵,许诺提供丰厚福利待遇。
或许是被后金打怕了,又或许是要照顾家中父母老小,故而只有不多的年轻人应募,李宏宇对此也唯有暗自苦笑,他完全理解那些未应募的人的想法。
“禀大人,有一个辽民求见大人,说有要事禀报。”就在李宏宇在一个棚户房里看望一家难民时,一名护卫赶来禀报。
李宏宇闻言觉得有些奇怪,于是跟那家神色激动的难民寒暄了几句后离开。
一处僻静的山脚下,一名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穿着难民衣衫的男子在一棵大树下等着他,边上立着数名警惕的护卫监视着那名男子的举动。
“罪人刘爱塔,叩见李大人。”那名大汉见李宏宇在众人的簇拥下前来,于是单膝向李宏宇跪了下去。
“刘爱塔?”
李宏宇闻言微微怔了一下,他好像在哪里听说过这个名字,随后不无惊讶地问道,“你是努尔哈赤的女婿?”
“正是罪人!”刘爱塔闻言神色一黯,向李宏宇点了点头。
刘爱塔是辽东开原人,幼年时后被努尔哈赤的人掠到建州女真地区,在建州其以才干出众且伶俐善解人意,故而深得努尔哈赤器重与赏识,被分到大贝勒代善的正红旗,还娶了努尔哈赤的一个女儿。
作为后金的将领,刘爱塔参与了后金进攻明朝挺进辽沈之战,以击敌、追逃等功授备御,并迅速高升直至副将,受命管辖金州、复州、海州、盖州,辽东南四卫之地,成为后金国中声名显赫的汉官。
李宏宇自然听说过刘爱塔的名字,只是没想到他会出现在这里。
“你为何来此?”随后,李宏宇压抑着心中的震惊问道,按理说刘爱塔在后金活得好好的。
“罪人向努尔哈赤大汗请命,前来山海关探查大明的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