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时风韵-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朝廷的诏谕却诡异地到了,朝奉郎、直焕章阁、除兵部员外郎,管干四川都转运使司,权成@都府、潼川府路安抚制置使司公事,赐爵郪县开国男,时间上显然不太对劲,似乎有几分迁就的味道。

    李易身陷临安府早就传来,无论怎样的说法都有,他却知道其必然是潜逃回来,朝廷能够迅速任命,只能说是两手准备,其在他身边可为绝大助力,又能成为大杀器。

    诚然,李易对他信心不足,他又何尝不忌惮李易,当时接到朝廷旨意入川,他专门研究李易的战绩,来到南郑又对蜀川大军了解一番,发现李易还真不是浪得虚名,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一点不错。

    蜀川各部军容整齐,装备精良,显然是训练有素又久经杀伐,绝不逊于他的京湖大军。另外,李易的用兵手段也层出不求,在二十余军州的战斗中,在收复蜀川的战斗中,他发展其用兵静如松,动如风,杀伐果断,丝毫不逊于他。

    二十余军州之战可谓势如破竹,大军调遣令人眼花缭乱,却可以用“快”字涵括,显然得到兵家精髓。

    收复蜀川之战,两路出击,一正一奇,正兵同时应付三个方向,丝毫不拖泥带水,除了快之外又涵盖“惊、狡、变”寓意,每一步都精确到了极点,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甚至蒙古军尚未反应过来,便被他甩开,最终不得不在他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战场,被迫展开一场被动作战。

    蒙古人最擅长的是马军,竟然能被李易抢夺先机,固然有蜀川大军马军强悍缘由,却依旧可见对方善于用兵。

    其实,孟珙虽是满腹经略,也真正重视李易,却还是没有明白李易用兵的内涵。那是绝对的闪击战,以马军为主力,用时间换空间,让对手手足无措,在不利的条件下被迫应战,二十余军州之战,不过是一场预演罢了。

    李易的笑是真心的,他在事上应付却不代表对人,对待孟珙个人的敬佩是发自内心,非常想知道对方策略,稍加筹措缓缓道:“虏人犯境在即,太尉可有退敌之策?”

    面对李易那道不含其它的目光,孟珙又岂能不知,两人是同命鸳鸯,他暂时退去防范之心。既然是为了蜀川生民,为了天下苍生,从李易的目光中,他看到的是真挚是请求,何必又让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扰乱判断。须叟间,他做出人生中少有的正确抉择,选择了信任李易,一抬手道:“沙盘。”

    良久,四名士卒拖着沉重的步伐,缓缓地拖着桌案放定。

    “下去。。。。。。”

    李易眼前展现的是中型山川地形图,只不过是立体的,由土泥砂石堆砌而成,一山一城活灵活现,他忍不住起身走过去,拿起竹鞭轻轻划了一道线,浅声道:“虏人合各处二十余万,号称大军八十万,太尉有何良策?”

    孟珙缓步走到沙盘前,轻描淡写地道:“二十万,八十万?欺我中国无人。”

    李易斜瞥孟珙,心思完全沉浸在兵法上,却玩味地笑道:“虏人起于艰辛,吞四十余国,早就多少典宗忘祖之人。汉家可谓硬骨,一日不下如鲠在喉,正如太尉对我一般。”

    话,说的诙谐有趣却直接透露寓意,丝毫没有委婉,露骨地表明,当前应齐心协力抗拒蒙古人,但他们仍然是对手。

    坦诚,尤其的坦诚,孟珙不能不佩服李易的坦诚。至少,他未曾见过,对手之间的交代,他与张柔可为莫逆之交,和塔察尔更是异姓兄弟,如今兵戎相见却未曾如此坦率。

    “公事,蜀川大军如何应战?”孟珙转而言其他,避免了尴尬,至少避开李易最后的反问。

    李易并不一味追问,恰恰适可而止,谈到正题正入佳境,他没有半点矫情,轻轻讥讽后凝视沙盘良久,沉声道:“虏人南下,沔州首当其中,只是沔州得失关乎蜀川得失。”他昂首看了看孟珙,又说道:“龙州小道虏人势在必行,蜀川各部全力防御文、阶各州拱卫沔州。我早有打算,大散关不可守,武休关不得不守,太尉可有妙策?”

    毒辣,端地毒辣,孟珙对李易的看法,再次抬升一个等次,如果说仙人关是沔州关键,得失震动蜀川,那武休关的重要也不遑多让。

    (本章完)

第537章 提要求() 
    端平三年,阔端率军气势汹汹南下,入大散关自梁泉南下,直驱武休关,赵彦呐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李显忠不支败退,首战就被人家先生夺人。

    武休关失守,直接把兴元府暴露在蒙古军刀枪下,兴元府的失守,致使沔州失去后方,孤悬难支,大安的侧移受到威胁,最终导致驻扎利州御前诸军的覆亡,环环相扣不断地失误,固然有对方强悍的道理,也有将帅不合频频失误的缘由,想想实在让人颇为遗憾。

    第一次大安之战,宋军之所以用万余人,奋力邀击数万蒙古军,就是得益于兴元府的支援,鸡冠隘可攻可守,最终可以集中兵力无需考虑他事。

    而在第二次大安之战,武休关被早早拿下,兴元府失陷,导致大安之战前宋军便处于被动,无法专心针对某个方面,海奥时刻防备不被偷袭,尤其是主要支撑点鸡冠隘,失去了战略价值,让曹友闻不得不背水一战,上万精锐全军覆没。

    当然,兴元府失守并非最主要原因,却是至关重要,造成鸡冠隘无法长期固守,终成连锁反应。

    孟珙忽然意识到,自己被李易算计了,既然沔州为重点,兼顾阴平小道,李易把七万大军放在西面,合情合理。至于武休关,那对不起了,只能让他全力守卫,可以说李易把大安以西抛给了他。

    看是有所舍弃,利州东路大部的退让,任谁也无发拒绝其利益,无他,能够站稳脚跟。

    但是,孟珙却不那么认为,蒙古人的两次入侵,大散关一直是对方主要突破口,如此次无它,蒙古军必再次进攻武休关,矛头直接对准了他。

    他并不惧怕战争,甚至主动去影响战争,却不代表他甘心代替他人挨打。兴元府是整个防御的重要一环,蒙古军必然会全力进攻武休关,进入兴元府进而威胁大安军,迫使宋军放弃沔州,老伎俩,一旦得逞,你又不得不按别人想的办。

    他饶有兴致地看了看李易,稍加沉吟才说道:“王学士所率数千精锐,能抵数万虏军,兴元何足虑!”

    李易摸了摸鬓角,淡然一笑,暗道孟珙可不简单,区区一句话,就把他给堵了回来,且一语双关,不说数万大军,不说武休关,直接点兴元府影射整个蜀川,当真是位妙人。

    “有太尉万余虎狼之旅,虏人自不足虑。”他也回敬一句,虽说他在面上占据优势,却不能再气势上失分。

    孟珙哑然失笑,颇有兴致地看了眼李易,虚抬手势,请李易吃茶,然后道:“我部在武休关,却不知王学士如何处置?”

    又是一句妙语,李易不能不敬佩孟珙,说兵提兴元府,说势言武休关,山川变幻在转瞬之间,令他有心却无从下手。反倒是自家带来的几千兵马,仅仅充作门面,而不是用到正路上,主客立即倒转。

    李易并未做任何考虑,谨慎地道:“我蜀川大军效南渡前,用意便是恢复河山,一兵一卒均用于虏人身上。不过,我尚有十名士卒滞留行在,今特来向太尉禀明。”

    不能不说,孟珙用词精妙,他也绝不逊色。十名被看押在临安府狱的卫士,当时是无力营救,只能任凭他们运气了,好在有韩老三等人暗中照顾,想来只要朝廷不为难,应该不会有事,毕竟是小人物无关大局。

    他率军前来,把释放十名卫士郑重提出,是要通过孟珙之手,把他的意思传达给朝廷,践行他绝不抛弃任何一名袍泽的诺言。如果说他回归蜀川,便对十名卫士不闻不问,将会寒了文封之心,更会冷了全军将士的心,谁还甘心为他冲锋陷阵?

    当然,他也并非冷血之人,纵然驱使成千上万的人去死,但那是选练精兵,他有理由冷血,有理由那么做,为士卒提供最充足的饮食,最精良的甲仗,最及时的医疗,有功必赏、有过必惩,在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中战死,谁也不能说三道四,那是正常的战争中的损失。

    从内心深处来讲,他的确坚持不抛弃任何袍泽的诺言,而且一直那么去做,今日郑重提出十名卫士事,是有手段不假,更多的却是必需,因为,他决不放弃袍泽。

    孟珙的目光晃过李易,从对方坚毅的面容中,体味出决然的信心,从李易回归的态度上看,其并未打算与朝廷撕破脸,主动前来拜见,甚至可以说维护最后的这层纸,至少不想那么早就被揭开撕破。

    但是,他相信为了十名卫士,李易绝对会与朝廷翻脸,甚至不惜与他兵戈相向,因为这是关乎到人心的问题,某种无法退让的原则。

    从一位领兵大将角度去考虑,他非常敬佩李易,从全局角度来讲,李易的做法太过意气。

    “朝廷事,在下却也做不得主。”

    李易傲然地笑了,不以为然地道:“太尉想必知道,自拱辰军成立之日,在下便宣布,拱辰军全军将士都是兄弟,要相互扶持,要对兄弟信任,要把后背留给袍泽,不抛弃、不放弃。直至今日蜀川大军,我们未曾有违背此诺言,无论战事有多紧张,哪怕付出在大代价,也要营救出尚在生存的将士,觉不抛弃任何人。”

    孟珙默默颔首,他早就断断续续听过李易在蜀川事,进驻南郑后近距离接触蜀川大军,得到的消息更加全面,感触越发实在,蜀川大军主力部队,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组织上,都是朝廷御前兵马所不能比拟的。

    通过了解,不仅有不抛弃任何袍泽的传统,且战死将士给予最高礼遇的安葬,家属得到最优的抚恤,子女自然不必说,伤残将士仍由官府安置,学习技艺,求得一技之长。

    不能不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