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军虽然暂时没有作战任务,但宋清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将我们的蓝色国境线扩展到更远的地方。
大海不同于江河湖泊,现有的梁山水军想要适应海船,以至将来要面对的海战,都必须要有彻底的改变。
所以宋清派出建造战船的孟康,水军头领阮小二、张顺带一小队兄弟先一步到登州,熟悉海船的建造,以及适应海水的习性,为大军打好前站。
剩下的水军整合后分为两路,一路由混江龙李俊、船火张横、阮小五、阮小七率领,他们将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向海军发展。
另一路童威、童猛兄弟负责内陆水军,重点还是经营水泊梁山这片老根据地。
宋清坐镇中军行营,总领所有事务,公孙胜、吴用、朱武,为军师。
孔明、孔亮、萧让、裴宣、柴进、蒋敬、凌振、乐和、时迁、段景住、白胜、金大坚、侯健、皇甫端、汤隆、李云、陶宗旺、郁保四。这些人组成了中军行营的班底。
看到这份军队重组后的人员名单,几个人心中明白,宋清这是要走出梁山了。
宋清今天把这几个人找来不是问他们改制可不可行,只想让他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几个人怎会说不行?梁山看似强大,可面临的危机他们心中尤为清楚,所以都很支持宋清走出梁山的想法。
林冲尤为高兴,作为一员武将,最大的梦想无疑就是驰骋沙场。而最让他感动的还是宋清对他的信任,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让他心中顿时升起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
公孙胜沉吟片刻道:“二郎准备何时出山?”
宋清摇了摇头道:“目前还不是时候,首先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借口,毕竟我现在身上还挂着朝廷的官职,冒然出兵,必会被朝廷扣上起兵造反的帽子,而一旦背上这个名声,再想网罗天下英才就难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勤练人马,等待最合适的机会出山”
转头又对朱武道:“从前番张叔夜暗中调兵攻山,到卢俊义在我们眼前消失,让我深感我们梁山在谍探方面的不足,所以我想请哥哥把这件事抓起来,我的最终想法是要让大宋,包括辽、金、西夏、大理等国都有我们的探子,他们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
这方面的事原来一直都是戴宗在负责,宋清这么安排倒不是信不过他,只不过戴宗人虽踏实肯干,谋略方面却有些欠缺,所以这件事由朱武全权负责最为合适。至于用什么人,他自己说了算,因为还有一些非军事人员宋清没有列在名单上,那就是给朱武留的。
宋清这次改制,可以说完全颠覆了宋朝以文制武的陋习,同时又分散了武将的权利,避免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
军事改革势在必行,可内政方面却让宋清有些头疼了,还是那句话,人才在那个朝代都缺啊!
宋清也曾想到被关在后山的张叔夜,可这老家伙根本就是一滚刀肉,好吃好喝是来者不拒,别的就免谈,若不是宋清有话,早被砍八个来回了。
好在梁山人马还没有出山,以现在这些负责后勤、内政的首领维持目前的状况还不成问题,至于以后,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
在中军行营的名单里,有一个人的名字没有出现,那就是李应。
宋清不是心胸狭隘的人,可这个李应一而再、再而三地讥讽和反对他,若再让这样的人留在身边,宋清真怕那天忍不住会杀了他。所以干脆把他调到阮家兄弟那里,希望他能接受教训,有所收敛。
还有一个没有出现的人是操刀鬼曹正,任谁也想不到,朱富在自杀前,交给宋清的名册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个曹正。
当时宋清也很疑惑,他知道这曹正就是个屠夫,朱富怎么会看中他?所以曾暗中把曹正叫来,不过简单地闲聊几句后,宋清就决定由他接替朱富从前的位置,统领内卫。
因为宋清在曹正身上看到了朱富的影子,一样的不得志,一样的阴狠。这样的人善加利用,一定会成为宋清身后最得力的影子。
既然都没有意见,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接下来就是召集所有头领来忠义堂宣布改制的命令。
会不会有人反对?又或是对这样的安排心生怨恨?
宋清不想知道,他要做的就是按着自己的意志走,因为他是梁山的当家人。
第七十二章家有喜事()
改制这个东西在古代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古代的人思想要更为保守,改制就是要打破很多人墨守成规的东西,甚至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历朝历代,那次变革不是血雨腥风?
但宋清已经顾及不了那么多,梁山想发展,想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势必要进行改变。哪怕是血雨腥风也在所不惜。
宋清先命人将各主要将领招来,探了一下他们的口风,在没有人反对后,才擂鼓聚将。同时在忠义堂左右加强警戒,以防不测。
梁山一百多位大小首领,并不是象小说中那样一招即至,他们还有各自的职责,所以能听见鼓声即到的不过五六十人。其他则都是登录在案的,不然按照闻鼓不至的军令,山上的首领早被砍光了。
出乎宋清的意料,梁山群雄对改制这件事的反响并不大,更多人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打出去。
宋清的担心虽然有道理,不过他还是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梁山大多武人出身,武人的最大价值是体现在战场上,而不是勾心斗角。而且谁都明白,宋清的这种安排更倾向于进攻,这也正是他们想要的。
从忠义堂出来后,梁山就从上到下地动了起来。群雄纷纷按着新划分的职责寻找自己的上司,划分营地、集结人马、分配粮饷等。
宋清知道,这种情况得持续一些日子,什么都得有个适应过程嘛!
这一天宋清在亲自送走孟康、阮小二、张顺一行人后,京城的急信送来了。
信是从皇宫大内传出来的,而传信的人正是小多子的干爹秦用。宋清将小多子的事转给内卫后,这么好的关系内卫怎么会不用?所以立刻就同秦用取得了联系,没费什么劲,秦用就成了梁山在老皇帝身边的终极暗探。
看着信的内容,宋清想笑,却又笑不出来。
老皇帝贼心不死,居然还想拉拢自己?还真是个人中极品,难怪会被金人抓走了。不过王甫的这条计策也有点棘手,自己该如何化解呢?
老周侗的预言很准确,赵构他们真的败了,都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几个家伙也真是熊到家了。辽国被金兵打得北都快找不到了,就这样还是打不过人家,真是让人无语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朝廷现在还代表着正统,自己也一直虚头巴脑地说受招安,若是抗旨,必然会失去大义,今后的军事行动也必将会束手束脚。
怎么能让大义站在自己这一方?
宋清一个人在书房内转了一会,感觉有点闷,遂推开房门向院中走去。
这里仍然是他从前的住所,只是简单的翻修了一下,家中没那么多人,同时宋清也不喜欢那种空空荡荡的感觉。
此时已近秋末,天气已经一天天的冷了下来。
见宋清出来,候在一旁的小多子立刻将手中的披风披在宋清肩上,另一旁的铁锤则亦步亦趋地跟在宋清身后。
天气也是宋清急于宣布改制的一个原因,北方天气寒冷,不适合作战。而军队刚经历变革,各种事务繁杂,势必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这样到了来年开春,待一切准备妥当,就可以出山了。
想想自己还是不够狠,要像其他那些造反前辈似的,造起反来,那管什么大义不大义的?拳头硬就是道理,自古成王败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道理谁都懂,可宋清却知道道义这个东西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存在于中国人的心底,造反是招人恨地,除了那些吃不上饭和别有用心的人,谁肯跟着你造反?
同时北宋末年也是个将星闪烁的年代,比如说岳飞、宗泽、李纲等等。这些人可都是大宋朝的死忠份子。
自己可没觉自己是什么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领袖,若这些人对自己群起而攻,自己能是对手吗?
所以站住大义才是首先要做的。隐隐的,宋清的脑中冒出一个想法,不过还没等他进一步完善这个想法,就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碎了。
皱着眉头扭头望去,就见明月一脸兴奋之色,正快步向他跑来,边跑还边气喘嘘嘘地喊道:“有了。。公子。。有了。。”
什么玩意我有了,这丫头昨晚没睡好吧?怎么疯疯癫癫的?
这时明月已经跑到宋清面前,由于兴奋过度,差点没摔倒,幸被宋清手疾眼快一把抓住。
还没等宋清发问,明月就抓着宋清的手臂高兴地说了起来:“公子大喜,豆娘姐姐有了”
豆娘有了?有什么了?
没当过爹的可能反应要慢一些,不过宋清还是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豆娘怀孕了,自己要当爹啦!
这种瞬间的喜悦岂是笔墨能形容的?顾不上再向明月求证,转身就向内宅跑去。刚跑几步,刚才在脑中那个还没成型的想法又突然冒了出来,而且还瞬间完善了。
宋清忍不住呆了一下,豆娘怀孕这个消息来的太及时了,竟让他想出了应付朝廷的办法,忍不住心中喜悦,大笑着向内宅跑去。
豆娘此时正在新月陪伴下躺在床上,用手抚摸着并没有凸起的小腹,一脸幸福之色,终于要当妈妈了,梦寐以求的事变成了现实,一颗悬着已久的心也终于落了地。
门声一响,宋清风风火火地闯了起来,直接奔到豆娘身前,语无伦次地道:“什么时候有的?我怎么不知道?是男是女?”
一旁的新月忍不住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