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教徒岂有好日子过?

    阿罗憾深恐祆教被禁绝,为此绞尽脑汁,最终想出一个办法。祆教圣典《阿维斯陀》(波斯古经,有别于世界其他宗教的最大特点是善恶二元论,记载光明神马兹达和黑暗神阿赫里之间的斗争,最终善良战胜邪恶。光明代表神圣的思想对佛教、儒家有极大影响。)宣扬光明之神救世,而女皇以“曌”为名,日月凌空也是光明之相,何不以此为辞博得女皇欢心,换取她对自由传教的保护呢?佛徒既然能够通过宣扬弥勒转世获得女皇支持,祆教为何不能?

    他拿定主意,为营造出女皇君临万国的气势,又与同样担忧的景教(基督教)教士探讨此事,甚至还联络到东夷贵族高足酉——此人系高丽王族后裔,高丽国灭亡后归顺大唐,拥有正三品镇军大将军的头衔。高足酉虽不信教,但因来俊臣构害泉献诚之事颇感忧虑,唯恐自己受到同样的勒索,也想跟女皇拉近关系得到保护,故而与阿罗憾一拍即合。

    他们商议妥当,又一起找到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声称女皇之德临于万邦,光明无限照耀四海,各教子民无不尊仰,愿意出资为女皇修一座纪念建筑,永远铭记武周王朝的丰功伟绩。武三思在李昭德手下日子也不舒服,好事送上门来焉能错过?赶忙带这帮四夷酋长、异域教徒入宫面圣,武曌大喜过望,当即批准他们的请求,马上准备筹建。

    事情办成了,阿罗憾却半喜半忧。喜的是教会得到了女皇庇护,现在薛怀义见了他也毕恭毕敬的;忧的是此事越闹越大,这座建筑远超他的预想。他最初的设想是效仿古时大秦国那样修一座纪功柱(图拉真纪功柱,坐落于意大利罗马,至今犹存),可上奏之后女皇却给纪功柱起了个别名,唤作“天枢”,交由著名画师、新罗人毛婆罗设计,宰相姚令璋督工建造,而且让儒生、僧侣、道士、教士广泛参与讨论,由武三思撰写铭文——这可真是万国文化的大杂烩,最终会修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大伙受到朝廷重视,热情都很高,因为各自信仰不同也不免鸡吵鹅斗一番,讨论了半个月仍没画出草图,但地点和材质却定下来了。地点选在皇宫正门、天津桥南岸,为象征武周社稷万年牢固要用铜铁铸造!这可愁坏了阿罗憾、高足酉,上哪儿去找那么多铜铁?但自己挖的坑得自己填,况且天枢位于重要位置,关乎国家体面,决不能有纰漏,二人只好献出大笔家产并动员在京的西域胡商捐献铜钱。

    上至女皇下至百姓,大周的臣民正热火朝天地建设他们的国家,而此刻从营州(今辽宁朝阳)又传来消息,东北的室韦部落造反。作为和契丹、靺鞨、奚族同等级的小藩,这一事件并未引起多少重视,朝廷派刚刚建功的李多祚前去征讨,不到一个月就戡平了。

    然而谁也没意识到,这场小叛乱其实是个警讯,是后来滔天巨浪的前奏……

第88章 武曌严惩酷吏,边庭危机四伏() 
一、心慕嵩岳

    长寿三年春,就在李多祚平定室韦叛乱的同时,帝国的西南也传来好消息,永昌(今云南西部)一带的蛮族二十余万户归附中原。

    昔日吐蕃强盛时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攻克了大唐西南重镇安戎城(今四川汶川附近),就此打开了通往蜀地的通道,在这以后论钦陵数度侵入蜀中劫掠,逼迫西南羌人、蛮人转投吐蕃。垂拱四年武曌派韦待价统军西征,意欲收回西域四镇,同时打算征巴蜀之兵开辟山道直击吐蕃,于是在西南重建姚州都督府(今云南洱海一带),但转年韦待价便在寅识迦河(今阿克苏河)战败,开辟第二战场的想法就此搁置。可由于姚州官员管理不当,蛮人部落发生大规模叛乱,自剑南逃亡而来,土匪也混杂其中,使西南陷入混乱。鉴于这种情况武曌采取剿抚并行的策略,一面派右玉钤将军张玄遇统兵戡乱,一面派深谙蛮人事务的监察御史裴怀古安抚招诱,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反叛势力逐渐分化瓦解,西南基本平定,蛮人再度归附大周控制下。这也意味着吐蕃失去了对该地区的影响——至此,武曌已在与吐蕃的对抗中稳占上风。

    为此朝廷又有一番朝贺,薛怀义也趁势向女皇献上第二件礼物——又是个大活人。相较上次来的老尼,这位“大师”更奇特,他姓韦名什方,非僧非道自诩仙人,自称生于孙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至今已将近五百岁,一直隐居在嵩山,还会炼制长生不老药。如果说前番那老尼只是指佛穿衣、赖佛吃饭,那这位“仙人”简直就是地地道道的骗子。吊诡的是女皇依旧没有戳破谎言,对韦什方甚是礼遇,还让他到朝堂上与百官见面,公然询问他在嵩山的生活。这究竟意欲何为?

    皇帝的心思总有人千方百计去猜,经一番揣摩大伙明白了,礼待韦什方不是看薛怀义的面子,而是看嵩山的面子——女皇想封禅啦!

    其实早在革命之初就有人提议封禅,始作俑者是当时的地官尚书武思文。这位武尚书原不姓武,他原名李思文,乃李次子。昔日徐敬业叛乱攻打润州,他身为润州刺史坚决抵抗,并在城池陷落后拒不投降,徐敬业嘲讽他:“叔父阿附武氏,应改姓武。”后来叛乱平定,武曌真的命他改姓武,认作同族,并加封上柱国(正二品勋官)、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文散官)、卫县开国公,给予极高荣誉。而武思文心里清楚,女皇所做的一切都是表面文章,自己当初反抗侄儿意在保卫李唐而非捍卫武氏,并不能真的得到信任,平叛的首功者李孝逸还不是事后被害?故而他谨小慎微以求避祸,因此在天授二年初联合各地朝集使上书请求封禅;但女皇谦称自己无才无德,并未答应。武思文此举遭岑长倩、乐思诲等人厌恶,武承嗣、武三思也不拿他当自己人,所以很快被排挤为地方官,如今已病故。

    不过武曌拒绝武思文的美意并非心中不愿,而是情势不容,当时她刚改朝换代,还未做出任何政绩,怎好告成于天地?现在情况不同了,她顺利延续太宗、高宗的统治,国家日渐兴旺,户口较贞观时成倍增长,对内通过大案稳固权力,对外收回了吐蕃夺去的领土,取得这样的成绩当然可以炫耀。遥想乾封之际她曾逾越制度,以亚献的身份参与祭祀,虽说那已是惊世骇俗之举,但毕竟还是李治的配角,现在她打算自己充当主角,以大周皇帝的身份再次沟通天地。然而她的封禅与历史上任何一次都不同,皆因封禅地点不是泰山,而是嵩山。

    武曌这样筹划有她的道理,首先嵩山居天下之中,比泰山更能彰显中原至尊的地位。嵩山本就是上古周朝的圣山,传说周武王、周成王都曾祭祀,《诗经》所谓:“嵩高维岳,骏极于天。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史记》也载:“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武曌既然追慕圣朝,以周为国号,自诩是郕叔姬武之后,必然要以老祖宗的圣山为尊。

    再者,武曌跟随李治封禅过泰山,那次她以皇后的身份祈求天地保佑大唐王朝国祚绵长、五谷丰登,如今再去泰山又转而祈求保佑武周国运,未免出尔反尔,对天神也不够尊重,所以改在嵩山以免尴尬。

    更重要的是相较泰山,嵩山更为近便,离洛阳才百余里。此时武曌已七十二岁,远路跋涉实在有些吃不消,而且皇帝出巡沿途州县花费也甚大;若在嵩山路途短、花钱少,她本人也不累,游山逛景就去了。另外,封禅嵩山也是天皇遗愿,李治晚年曾三次动念封禅嵩山,皆因边庭不宁而告停,至今民间还流传“嵩山凡几层?不畏登不得,但恐不得登,三度征兵马,傍道打腾腾”的民歌。所有祭祀嵩山的礼仪早在李治生前就定好了,山上还有特意为封禅而建的奉天宫,驻跸屯军都不成问题,只要重新打造一批礼器,把有“大唐”字样的东西都改成“大周”就全齐了,方便得很。

    女皇既然流露出这种心思,少不得有人倡议逢迎,尤其武承嗣、武三思等人,恭请封禅的舆论很快营造出来,武曌也就顺水推舟不再谦让。不过封禅虽已定下,却有两件事要先解决,一者是天堂、天枢的工程,为使典礼更隆重、帝国气势更恢弘,这两项工程应在封禅前完成;再者就是吸取李治的教训,提防边庭生变。如今吐蕃的实力已大不如前,需要防备的敌人主要是突厥,阿史那默啜已顺利接掌大权,虽然上次劫掠失败,八成还会卷土重来。为了避免他在封禅的关键时刻节外生枝,武曌决定先发制人。

    或许是出于对薛怀义两次献上“高人”的酬谢,亦或许是履行让他建功的承诺,武曌再次以薛怀义为帅,任命他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统辖李多祚、契苾明、沙吒忠义、公孙雅靖、曹仁师、何迦密等十八路军,共计三十万众,并以李昭德为行军长史、苏味道为行军司马,旌旗蔽日锣鼓喧天,浩浩荡荡自洛阳出兵——两位宰相当参谋,十八位大将听凭调遣,薛怀义真是风光到了极点!

    但大军出发之日最高兴的人当属武承嗣,李昭德在朝中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连给姑母拍马屁都拍不响。自从上了“金轮圣神皇帝”的尊号,李昭德严防类似之事再次出现,有人从洛水中捞到一块奇石,外表与寻常石头并无差异,剖开后石心却是红的,因而当作祥瑞进献朝廷,说此石寓意忠诚。岂料这石头送入政事堂,李昭德冷嘲热讽:“此石赤心,洛川中其他石头都意欲造反不成?”随手就扔了。还有一次武承嗣打发一个襄阳人进献一只灵龟,龟腹上有“天子万万年”五字,哪知李昭德竟亲自操刀,把字刮了下去,验出是红漆所写,还上报女皇说这是欺君之罪,要求刑讯此人调查幕后主使,吓得武承嗣寝食难安,幸而女皇不想弄得大伙都丢面子,仅是把那人逐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