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是你说的?”
“正是。”
“道理何在?”
吉顼长出一口气——此事最险之处并非解释理由,而是勾结男宠擅议朝政这种行为,女皇直问缘由,丝毫没有怪罪之意,可见最难的一关已闯过。故而他一句话未言,先向女皇叩拜:“谢陛下宽宥。”
武曌淡淡一笑,事到如今发脾气也没有用,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你放胆直言,朕洗耳恭听。”
“是。”吉顼施礼已毕,不疾不徐道,“冥冥天数,兴废无常,唐承隋治,顺天应人。天皇染病骑鲸,内外惶惶,社稷将倾,伏惟陛下独运神武,屈已忘劳,天慈远致,圣泽傍流。日月之所洒临,天地之所覆载,皆受更生之赐,故海隅臣庶莫不感恩,河洛祥瑞莫不显灵,以助陛下成就九五之业。既践大宝,国泰民安,百僚竭诚,故有神岳之封、天枢之立……”提议复立李哲毕竟也等于斩断武氏统治,他不得不先吹捧女皇以免龙颜动怒,待说到正题立时审慎起来,“陛下内有贤子,外有爱侄,取拾详择,断在宸哀,本非臣下该言。然则武氏诸王虽贤德,掌权日浅、资质未深,处事亦多偏颇,磨砖作镜焉可鉴容,铅锡为刀岂堪琢玉?况常人安于故俗,天下之民未忘旧李,恐不宜立武氏为嗣。”这话已很客气,武氏兄弟的所作所为绝非“偏颇”二字所能囊括。
“嗯。”武曌赞同这看法,自己这帮侄子确实不争气,戡乱之事已印证这点,若执意将皇位传给他们,别的暂不提,单是突厥吐蕃之流便无力抗拒,非但武周社稷不保,只怕天下将大乱。武曌好歹不是昏君,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焉能立个昏聩之主遗害万民?而现在因为契丹叛乱把百姓怀念李唐的心思又勾起来了,更不便有违众意。她心里虽这么想,却还是故意试探道:“魏王也不堪为嗣吗?”她很清楚吉顼和武承嗣的关系。
“万万不可!”吉顼斩钉截铁道,“魏王德才如何姑且不论,其子淮阳王和番突厥,自古皇帝未有以亲生子女和亲夷狄者,此关乎皇家后世血统,单此一点魏王便不可继统。”吉顼何尝真心为武承嗣出谋划策?他向武承嗣贡献的一切“良策”皆是为自己牟利!
“不错。”武曌不禁点头,“那东宫皇嗣又有何不可?”
吉顼又恢复恭谨的表情,小心翼翼道:“东宫皇嗣,陛下爱子,自幼聪允,长而宽博,内谙诗书,外修礼乐,有礼让皇位之德,其忠孝恭顺四海皆知,有夙成之量也。然则天授以来闭于东宫,不闻音讯罕见世人,又有来俊臣等奸佞屡构逆案离间君臣,以致群臣疏远皇嗣,或有失礼之处。天下虽陛下之天下,但朝廷行政有赖臣僚,国之安危系于百官。陛下若以皇嗣继统,只恐百僚汗颜心内惶遽,朝堂亦不得安。”
这番话虽然说得隐晦,武曌还是听懂了,不禁胸内狂跳——是啊!朕怎没想到?
武曌心中默定的储君人选正是废帝李哲,所以当二张说出迎回庐陵王时她才会那般惊讶,急召吉顼来见。不过她考虑立李哲仅是出于两点私心:一者她曾因韦团儿诬告杀死两名儿媳,尤其嫡孙李成器之母刘氏,若使武轮父子承继皇位只怕对自己死后的祭祀不利;再者武轮多年遭武氏兄弟欺压,两家结怨甚深,一旦武轮继统武氏恐有大祸,她即便不能让侄儿继位,还是希望保全娘家人。所以她才想退而求其次,放弃武轮而立李哲,但这些私心没法摆到台面上说,武轮毕竟当了将近十年的东宫皇嗣,自己的皇位又是从他手里接过的,怎好一朝舍弃?而且最先喊出“归我庐陵王”的是叛贼,她若这样做会不会遭百官反对、被天下人耻笑呢?
然而吉顼的话点醒了她——百官不会反对,而且乐观其成。
换个角度想一想,这道理再简单不过。这些年武曌一直在打压李唐势力,尤其践祚初年的几次大案,谁还敢与皇嗣来往?百官为了自身安全对武轮退避三舍,更有甚者为显示对女皇的忠诚不惜故意贬损皇嗣。而随着几次对朝堂的清洗,如今居官者大多是革命后入仕的,对武轮本就不甚了解,即便心中暗存恢复李唐之志,毕竟现在当的是武周之官。万一武轮是外宽内忌之主,将来接过皇位睚眦必报,凡是曾对他稍有怠慢者一律报复,凡是曾与武氏交结者一概免职,那时满朝文武有几人能保住富贵?弄不好还有性命之忧!所以百官既期盼恢复李唐又害怕武轮登位,唯有那个远在房陵置身事外的李哲才是大家能安心接受的人选。
想到此处武曌不禁苦笑:“难怪你说唯有立他才能朝野无虞。时也运也!没想到远在数千里之外反而成了他的优势。”
“正是。远朝堂则远是非,无所亲亦无所仇,故万众皆安。好处还不止于此!”吉顼继而又进言,“昔日太宗何以立天皇为储?乃因李承乾、李泰兄弟争位所致。贞观之际天皇本无所争,唯尽忠孝而已,太宗苦于二子势同仇雠,故两废之,以天皇承继大位,国家得一明主,李承乾、李泰虽失其位亦可善终。今日之事亦如此,唯有立庐陵王为嗣才能使李武两家皆无覆灭之忧。陛下大可放心,废而复立古已有之,未见其不祥。殷商之时伊尹流放太甲,三载复立改过自新,深感伊尹教诲之德,何况陛下乃庐陵王生身之母,其感恩尽孝岂不更切?再者庐陵居长、皇嗣居幼,如此立储合乎宗法,朝野无可非议,皇嗣也无所怨……”说到此处他屈膝跪倒在女皇面前,“弘道之际天皇龙驭上宾,本就传位庐陵王,陛下于病榻之侧领受顾命,掌军国大政,造化所致另迁龟鼎。今仍以庐陵王为嗣,万岁之后大位奉还,上不欺祖宗,下不违人心,更可告慰天皇英灵,全夫妻恩义于九泉,可谓功德圆满完璧归赵!望陛下思之。”
武曌手扶御案不住点头,显然很满意这个方案,却又发出一声惆怅的叹息——世事轮回,去而复返,可叹兢兢业业二十载,到头来武周社稷仍是无果而终!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罢罢罢,自我始之,我自终之,就把天下还给李家吧……
女皇圣心默定,打发走吉顼,既感宽慰又觉怅然,辗转反侧许久才入眠。这一夜她睡得不好,明明已是春季,却梦见天寒地冻北风凛冽,一只鸟从天上坠落到她怀中;抱起细看,是只色彩斑斓的鹦鹉,惜乎两支翅膀均已折断,啾啾哀鸣痛苦不已,她心中凄然随即醒转。醒来后一阵茫然,坐在床头愣了许久才觉天光大亮,误了朝会时辰。按理说内侍宫女皆有责任将皇帝唤醒,可如今她已七十五岁高龄,见她沉眠谁敢贸然呼唤?
虽然匆忙梳洗更衣,朝会还是迟了半个多时辰,这是武曌当政以来从未有过的事。当她在高延福搀扶下登临贞观殿时,五品以上官员早已列立殿中,人人脸上皆有不安之色——主上年事已高,储位至今未明,万一她忽然病卧有个三长两短,岂不天下大乱?
望着一张张紧张的面孔,武曌已猜到他们惧怕什么,心中暗忖——看来立储之事确实不宜再拖,早了结这桩事,大家都安心!心内这样想,口上却道:“朕今日贪睡了,劳诸位爱卿久候……”
群臣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依次出班奏事。其时朝廷诸务多赖政事堂处置,只有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和重大事件才请女皇裁决,这两日并没什么要紧之事,倒是有一桩弹劾——监察御史孙承景随武攸宜出征,充任清边道监军,上书称自己身先士卒亲临矢石,女皇记其功,晋升侍御史。凯旋之日宪台同僚张仁愿向其询问作战经过,孙承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故而弹劾其虚报战功。经有司调查孙承景只象征性地跟着李多祚临过两次阵,远远立于将士之后,莫说冲锋杀敌,连佩剑都没抽出来过。因当初晋升令是女皇所下,魏元忠上报其事请求亲裁。
武曌听罢立刻决定:“孙承景虚夸己功,贬到偏僻之地当县令;张仁愿赐御史中丞之衔,检校幽州都督。”
众臣都觉不妥:“张仁愿固然有功,不至于如此超升。”
“朕知道。”武曌自有道理,“孙承景之言虽然夸大,毕竟还上过战场,张仁愿仅是揭发其事,动动笔杆算什么大功?幽州乃叛乱重灾地,百废待举黎民待哺,朕让他检校此地都督就是要他去干些实事。一年后政绩若好就保留其职位,若不好同样贬谪。百官俸禄皆是黎民血汗,朕不能养一帮只挑错不能办事的废物!”
群臣这才明白,无不叹服。不多时朝会已毕,群臣辞驾而退,几位宰相却未离开。武三思满脸堆笑讨好道:“方才圣驾来迟,众臣唯恐圣体违和。如今虽是初春,乍暖还寒晚风尚冷,望陛下保重龙体,百官万民方有所恃。”
“唉!”武曌叹了口气,顺水推舟道,“身体倒不要紧,只是心中愁烦难以入眠,尽做些奇怪的梦,皆是苦于立储之事所致。”她这轻飘飘一句话,宰相们手足无措——这是女皇第一次在朝堂上提及立储之事,谁也没有心理准备,这该如何应对?
豆卢钦望、宗楚客等辈战战兢兢赶紧低头,连嘴唇都不敢随便动一下。静了片刻王及善朗声道:“恕臣直言,天下至亲唯母子也,况武氏诸王督战不利有失人心,断不可继统!”
武曌微微一笑,并没回应——此刻她心里已打定主意,不过是探探众人口风。
今夕何夕?风水轮流转,当年宰相韦方质仅是对武氏兄弟疏于礼数便遭杀身之祸,如今竟有人公然喊出武氏不可继统,女皇还笑而默认,世道真是变啦!此事传扬出去,满朝文武岂不都乘风顺旨高喊李氏当立?武三思沉得住气,武攸宁却已变颜变色,悻悻然瞪了王及善一眼,拿这个德高望重的八十老叟没办法,于是一连假笑道:“陛下定是忧思过度,未知做了什么怪梦?”这是故意转移话题,把立储之事岔开。
“朕梦见一只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