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定是忧思过度,未知做了什么怪梦?”这是故意转移话题,把立储之事岔开。

    “朕梦见一只鹦鹉,两翼折断甚是可哀。”

    “此梦乃天意!”半晌无言的狄仁杰忽然前驱一步,抱拳拱手道,“鹉者,与‘武’同音,即陛下之姓。两翼者,犹陛下二子。陛下若起复二子,则两翼复振矣!”

    武攸宁白白绕个弯,又被狄仁杰圆了回来,再也无计可施——唉!大势已去,我们武家彻底没戏啦!

    “两翼……二子……”武曌仔细品味这句话,以异样的目光注视狄仁杰——为何他偏要说二子,把李哲也挂上?莫非他也考虑到了?是啊!智者高论多有相同,吉顼能揣摩到的事,难道狄仁杰想不到?朕只是随口说了昨夜的梦,狄仁杰便立刻联系到立储之事,足见其智谋,不过除了他的说辞这个梦还有更合理的解释吗?或许这真的是天意吧!

    二、李唐归来

    圣历元年五月,武周和突厥的和亲出现波折,默啜可汗自恃有协助平叛之功,桀骜不驯言辞傲慢。奉命出使的司宾卿田归道素来亢直,与之发生争执,竟被囚禁。消息传回洛阳百官都很气愤,默啜如此不逊,这桩婚成不成有何意义?许多大臣提议追回武延秀,与其受这样的气还不如严守边关继续对抗呢!武曌却不想再打了,好歹先把默啜的女儿弄过来再说,于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派监察御史裴怀古前往调解,阎知微也委委屈屈赔尽了笑脸,总算把田归道救回,改以右武卫中郎将杨齐庄摄司宾卿,接替田归道之职,并派左千牛卫将军段瓒——昔日大唐凌烟阁功臣段志玄之子,世袭褒国公,领兵护送武延秀继续赶路。

    这场风波很快就过去,因为此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立储之事上。王及善、狄仁杰请立李氏皇子的消息不胫而走,观望中的文武百官终于摸清风向,附和之声遂起,渐渐地也有人奓着胆子提出迎回庐陵王李哲。女皇虽无异议,却一直没有表态,百官又开始担忧,现在大伙的立场已经坦明,等于公然与武氏兄弟作对,万一武承嗣咸鱼翻身谁有好下场?为防拖延日久君心再变,群臣越发踊跃上疏,尤其是狄仁杰,更是隔三岔五请求入见提及此事。

    自从张氏兄弟受宠,女皇对日常政务愈加疏懒,朝会变得越来越简短,朝议之后立刻回转后宫,群臣奏疏往往半月不得回复,甚至有时女皇竟命上官婉儿代笔批复,以致百官私下呼婉儿为“内舍人”。这一天武曌似乎是心血来潮,难得亲至武成殿,狄仁杰自不能放过机会,立刻过来求见;当然他不可能一见面就提立储之事,还是照旧拿了一份地方官的奏疏。

    “陛下,蜀州(今四川崇州)刺史张柬之建言,希望朝廷撤销姚州都督府。朝廷每年派遣五百士卒戍姚州,因该地偏僻险峻、瘴气弥漫,戍守者水土不服大半死亡。一些官吏语言不通,对待蛮人甚是傲慢,以致屡有滋衅械斗之事,道路劫杀不能禁止,恐天长日久激生大乱,他请求仍将姚州归于嶲州都督府辖下,委任当地土人为官,岁时朝觐,视同藩国,以省朝廷之费。未知陛下以为如何?”

    武曌颇有无奈之色:“张柬之所言甚是,朝廷在姚州耗费甚多,又不能结好土人,的确得不偿失,但就目前而言还是不宜撤销州制,所患者,吐蕃也。昔日论钦陵南下,蛮人勾结为乱,为祸十余载,直至张玄遇、裴怀古软硬兼施方弭其乱。今吐蕃国势趋弱,犹有侵犯之心,论钦陵羁留不去,只要隐患还在姚州便不能放手。”

    “陛下之意是矣。”狄仁杰觉得她之言有理,转而又道,“张柬之老成谋国,身在蜀地屡有政绩,又不忘国家大政,请陛下予以晋升。”

    武曌隐约记得这个张柬之几乎与自己同龄,原本只是个县令,自己称帝那年为笼络人心开殿试、设制举,他以六十六岁高龄登科,自此才踏上高官之途。而今也是七十五岁的人了,这等年纪恐怕也做不成什么大事了吧?不过朝廷应该鼓励积极上疏建言献策之人,此人虽老未尝不能激励后者,于是道:“那就迁任其为荆州都督府长史吧。”蜀州是垂拱二年才从益州划出来的,辖下仅有四县,属益州都督府管辖;而荆州长史是一方大员,地位有所提高。

    “是……”狄仁杰领命,却没有辞驾的意思。

    武曌何尝不晓得他为何不去,却故意笑问道:“国老见朕还有别的事吗?”不知从何时起她给狄仁杰起了个别号,“国老”之称寓意国之老臣,以示尊敬倚重。

    狄仁杰有一丝赧然——这件事提了无数次,只怕女皇的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但是没办法,国本一日不定,天下一日不安,只能硬着头皮来。他微笑着低声道:“立储之事未知陛下决定与否?群臣都很关心,地方官来京公干也总向臣问起此事……”

    “不必说了。”武曌抬手打断,“朕已决意召回庐陵王立为太子。”

    “陛下圣明!”狄仁杰一揖到地——这结局并不在他意料之外,平心而论他本人更看好皇嗣武轮,至少武轮的恭孝学识是公认的,他深得刘祎之教诲,自小就有贤王的美誉,这些年来身处武氏倾轧之下总能全身无恙,也可见其明智。反之李哲自小就荒唐顽劣,薛元超、苏良嗣苦苦教导不能启其心志,当年就是因不服管教信口胡言才被抓住把柄的,虽说这些年流放在外必有磨练,究竟有无长进仍是未知数。但时也势也,现今要挑个女皇、武家、李家乃至满朝官员都能欣然接受的人,就只能选李哲。虽然皇帝已明确表态,不到最后一刻仍不能掉以轻心,施礼已毕他又顺势道:“既然圣意已决,还望陛下尽早迎回庐陵王,以免朝野观望再生异心。”

    “哼!”武曌故意把脸一沉,“国老真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啊!难道您急于恢复李唐?”

    狄仁杰闻听此言吓一跳,赶忙跪倒在地:“不敢!臣绝无诅咒当今社稷之意,实为陛下计、为天下计。陛下天皇俱是至尊,武周李唐乃是一体,陛下受命于天万众归心,绝非臣下所敢谤议。然则国本未立,人心终不得安,唯恐夜长梦多或有不测之变,况陛下与庐陵王分别日久,上有舐犊之爱,王有孝母之情,早些相见也省得彼此思念。”

    “哈哈哈……”武曌实在憋不住了,笑出声来,“快快请起,朕与国老玩笑呢!既然您这么期盼庐陵王回来,朕成全您……”说罢她回头朝屏风后呼唤,“你都听见了吧?还不出来?”

    话音方落珠帘摇晃,自御座屏风后走出一个身材瘦削的中年人,身穿杏黄色袍服,腰间没有龟袋,头上也没戴乌纱,两鬓斑白神情萎顿,略带几分怯意,拱肩缩背低着脑袋,脚步甚是踟蹰。

    狄仁杰初始一愣,凝视半晌才认出此人是谁!一句戏言失天下,至今已将近十五个春秋。昔日嬉笑怒骂、血气方刚、不知烦恼为何物的李哲已年逾不惑,因常年流放监禁,面貌比同龄人更显苍老,仿佛变了一个人!

    半个多月前武曌已传下密旨,以“庐陵王有疾,宜回京养病”为名,派职方员外郎(职方,兵部四司之一,掌天下各州县、兵镇、关隘地图。职方员外郎,即职方司副职,从六品上)徐彦伯前往房州,将李哲连同其家眷秘密接回洛阳——这样做一是出于安全考虑,怕有不逞之徒从中作梗;更重要的是立储之事利益极大,除了狄仁杰、吉顼等极少数献策之臣,她不希望朝堂上那些吵吵嚷嚷的人都捞到拥立之功,绝不能让李哲一回来就被群臣簇拥,形成庞大的势力,那会威胁她的统治。

    狄仁杰身子一颤,伏倒在地:“臣参见……殿、殿下……”一语未必已潸然泪下——这不仅是未来的皇储,更是李唐社稷的一条根。回来啦!终于回来啦!李哲回来啦!李唐王朝回来啦!岑长倩、乐思诲、李安静、格辅元、史务滋、欧阳通、范云仙、李昭德……所有为李唐社稷献身的人,你们的灵魂终于可以安息啦!

    李哲的反应却有些木讷,长达十五年的漫长等待,希望早已变成了绝望,能苟延性命就不错,哪敢奢望回到洛阳?这次母亲把他召回来,不啻为喜从天降,已经把他砸懵了。此刻眼见元老大臣朝他跪拜哭泣,竟有些不知所措。

    “唉!”武曌叹了口气,朝他提醒道,“还不快回拜国老?国老让你当太子啦!”好犀利的一句话——昔日李世民立李治为储君,决意之日命其敬拜长孙无忌,言“舅父予汝太子”,今日武曌之言简直如出一辙。忆往昔贞观年间李治、李泰储位之争,李世民与其说挑中李治,不如说是挑中了李治背后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亲贵;今朝武曌何尝不是一样?而狄仁杰比长孙无忌更厉害,他代表的是天下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狄仁杰不是武周之臣,而是李唐之臣!其实当年来俊臣诬其下狱时他就坦然说过“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从始至终他都是坚定的李唐之臣。然而他却以他的厚德和无私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武曌的信任和妥协。

    李哲这才下拜,在双膝触地的那一刻,茫然的双目中终于闪出泪光——太子!有生之年自己竟还有望重登帝位!这是真的吗?

    狄仁杰不敢受其跪拜,颤颤巍巍爬向御座,想向女皇说几句颂圣之辞,但心绪激动哽咽难言,唯有不住叩首。武曌望着这一幕也很激动,却更有说不出的怆然之感——立李哲为太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武周王朝的终结!虽然连狄仁杰都不敢说出“复辟”二字,但那是心照不宣的事,将来随着她的离世武周王朝必将归于历史的尘埃。她选择了李哲,固然顺应了多数人的意愿,却也亲手终结了自己苦心孤诣创造的王朝,作为一个皇帝,这难道不是莫大的悲哀吗?

    不过武曌并没有因此落泪,只是露出一抹无奈的笑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