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缓步走上官道,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顿时感觉到一种非凡的热闹。苏缘看到一个像是行商的中年人从身边走过,连忙向他打声招呼,同时露出亲切的微笑。询问道:“请问大叔,无垢寺在太原府什么地方?”
中年人突然被人叫住,正自不耐烦,看到来者是一个英气勃勃的青年人。同时听他说话还算有礼,闻言却满脸茫然的回道:“无垢寺?没有听说过。不过要是进香的话,可以去太原府西南八十里出的天龙山去,那里的寺庙极多,说不定有你们要找的寺庙。”说罢匆匆走了。
苏缘二人又问了十几个人,俱都不知无垢寺的所在。二人不由对望了一眼,心下一阵焦急。苏缘说道:“惨了,本以为修仙十大门派很容易找,谁知道竟然太原府的人都不知道。这让我们到哪里去找?唉。”
木若华安慰道:“不用着急,也许是因为无垢寺不太理红尘中事,所以不太知名。这样,那个行商的中年人不是说了,天龙山寺庙众多吗?我们到那里去问问,应该可以知道。”
苏缘点了点头,无奈道:“只好如此,我们这就前去天龙山看看吧。”
两人走到偏僻之地,架起祥云,向天龙山飞去。到了天龙山脚下,按下云头,顺着登山石阶向山上走去。
石阶两侧整洁干净,显然经常有人打扫,山腰上隐隐露出绿瓦红墙,飞檐刁斗。苏缘二人看到后,心下一喜,看来那里就有一处寺庙。不觉加快脚步,向山腰走去,过了片刻,已然看到山门。
远远望去,红色寺门大开,寺庙门口大约三十余丈的广场,显得分外肃穆。四五个僧人正在门前打扫广场,越过打扫的僧人,向山门望去。正中黑色匾额,三个金字闪闪放光——天龙寺。
苏缘细细打量,只见天龙寺内祥瑞之气浓郁之极,显然有道行极高之人在此修行。心下一动,当下和木若华双双来到山门之前,苏缘向一个正在打扫广场的小沙弥打了个问讯,说道:“请问小师父,本寺方丈大师现在何处?”
小沙弥听到苏缘问话,抬起头来看了苏缘一眼,看到苏缘二人面色平和,遂温言道:“施主找方丈所为何事?”
“没有什么特殊事情,只是向方丈大师打听一件事情,不知小师父可否代为通传?”
小沙弥犹豫了一下,突然山门内传来一声佛号。“阿弥陀佛”一个身着黄色僧袍的中年僧人从山门走了出来。“施主,方丈有请。”
小沙弥看到中年僧人合什施礼道:“无尘师叔。”
无尘僧人合什回礼,然后对着苏缘二人又施了一礼,说道:“方丈请两位施主前去静室,请两位施主跟贫僧来。”说罢转身带路。
苏缘和木若华对望了一眼,随后跟着无尘和尚走进山门。走进山门,苏缘二人看到长方条石砌成的宽敞大道非常气派。大道直通大雄宝殿,大殿中门大开,正中央庄严肃穆的释迦摩尼佛像金光灿灿。一道柔和的佛光笼罩整座大雄宝殿,显然此尊金佛被高人开过光的。一股沛然佛光,使得此处万邪莫侵,祥和之意盎然丛生。
无尘和尚没有带二人向大雄宝殿走去,而是转入大道旁的一条小径。穿过小径,进入大雄宝殿左边的侧门。进入侧门,来到天龙寺后院。后院是天龙寺僧人起居之地,东西两面是一排紧紧相连的禅房,中间一道宽敞的走道尽头好像又是是一个小门,两扇木门紧闭。无尘和尚并没有在后院禅房停留,而是径自走向石门。
推开没有上锁的木门,无尘当先进入并且示意苏缘二人跟上。苏缘和木若华只好一头雾水的闷声跟在无尘身后,门后是一条山间小径,直通后山。随着无尘在沿着小径大约走了盏茶时间,山势渐高,转过一处急弯。眼前景色或然开朗,大片的石窟出现在眼前。
每座石窟之外都有一座大型石雕,每座石雕俱都栩栩如生,刀功洗炼,颇具质感。或庄严凝重,或洞察世事,或悲悯世人,或慈祥和蔼,不一而足让人震撼忘我。苏缘头一次见到如此大型石窟,不由四顾观赏,不自禁的摇头晃脑,癫狂如痴。
石窟圣地灵气弥漫,庄严肃穆,使人倍觉祥和与神圣。不知不觉二人跟随无尘已经走过八座石窟,来到第七座石窟外,无尘停身站定。回身对二人合什说道:“两位施主,掌门方丈就在石窟之内,两位请进。”说罢无尘做了请二人入内的手势,然后,径自顺着来路返回。
二人四顾打量了一下眼前石窟,发现这座石窟是整座山十三个石窟最中心的一个。整座山峰俨然以此为中心,四周灵气十之七八俱都汇聚在这座石窟之上。
二人看了一会儿,双双进入石窟之内,里面非常宽敞,四壁上雕刻着十六尊罗汉。石刻背后,则画有佛祖与众位菩萨的显化神通与传说。沿着石窟内的走廊,慢慢前行,穿过了几道石门,渐渐到了最里面一层。
穿过最后一道石门,进入一座石室,四周墙壁光滑整洁,没有任何石刻浮雕或者壁画故事。只是放置一张石床,石床的黄色蒲团上跌迦盘坐一名老僧。
第四十四章人心无垢寺无垢,石窟之内辩机锋。
老僧身躯瘦小,外面穿着的杏黄色僧袍,被他瘦小的身躯显得非常宽大。头顶十二颗戒疤显示着老僧非同一般的地位,面容红润非常,显得非常精神。只是双目紧闭,气息似有似无,好似入定一般。
忽然,老僧双目睁开,石室之内好似亮起一道电光,瞬即消失。老僧望着二人,微微一笑。缓缓言道:“老衲无垢,施主远道前来,辛苦了。”
苏缘听到老僧法号,心下一动,知道自己所料不差,略微犹豫一下,感觉还是稳妥一点比较好。向老僧问道:“方丈大师,小子和友人前来,是特意向老禅师打听一件事情。”
老僧低沉但慈祥的声音响起。“施主有什么疑问尽管发问,老衲知无不言。”
苏缘顿时喜道:“请问老禅师,无垢寺在何处?”
无垢含笑道:“此处即是。”
苏缘心中本已猜到,此时得到确定,再无怀疑,只是却还有一个疑问,不禁开口相询道:“这不是天龙寺后山吗?怎么会是无垢寺?”
无垢笑道:“千般修禅为炼心,心中无垢即成仙。只要人心无垢,何处不可是无垢寺?天龙寺可以是无垢寺,农田,城镇也可以是无垢寺。小施主过于执着了。”
苏缘闻言不禁反击道:“请问大师何谓执着?是否是指佛家的所谓三毒之中的痴?”
无垢回道:“执着过甚则为痴,佛说四大皆空,若是不能放下执念,恐怕终会堕入魔障。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苏缘微微笑道:“我却不这么认为,天地之间万法自然,一切结为缘法。大师心中有执着之念本身就是一种执着,又如何应作如是观呢?缘乃天定,份乃人为,即使修仙修佛亦不能免。虽有仙缘、佛缘,可是不思进取无所事事,一样无法飞升极乐。其实执着何尝不是天地赋予自然万物的本性之一?何必强求抛开执念?其实大师修佛本身已是一种执念,而大师现在的法力而言,恐怕‘已经是执着过甚则为痴’了。只是大师所痴者乃是佛法,而世人所痴者乃是短暂的功名利禄等等而已。其实若是没有痴,如何能够坚守佛心?如何能够修炼本心见其本性?所谓魔障不过是因为佛心不够坚定而已,换个角度看岂不是因为不够执着不够痴而导致的?我记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曾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及‘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等几句。含意说对也对,但是有些我却不以为然。既然已经五蕴皆空又何来痴与不痴及苦与不苦的言语呢?既然五蕴皆空就应该没有苦与乐之分,而心中有苦与乐的分别,本身就说明心中还有执念。岂不知个人角度不同,苦乐之感觉也有不同。如何能够知道对方是苦?如何还有苦乐之分?执着痴念,到底放下没放下?若是放下心中本就应该没有苦乐分别,一切结为自然。道德经中乃有‘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倚’一句。乃是至理,世间苦乐也是如此,苦乃乐之始,乐极会生悲。天地自然之法乃是循环不歇之道。如何能够清除世间之苦,菩萨这句不也是痴念吗?”
无垢闻听此言微微一呆,好似在消化这种千百年来修仙修佛界都不曾有过的言论。苏缘知道自己这些所言乃是犯了佛道两门的大忌,但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佛道都不曾听闻的理论。就连师父也都是凭着天遁剑法断绝了贪嗔痴才得以身登天界,羽化飞升。
不过吕洞宾教徒不拘成法,以自悟为主,所以基本道法之外,除了讲一些基本的是与非的观念之外。并没有一些大派中人那种固有的修法思维。乃是让苏缘自己阅览各家典籍,从中自己领悟天地之法。
所以苏缘也并不不耐之意,只是静静地等待无垢静思过后,再说明来意。无垢乃是两百年来天龙寺不世出的奇人,佛法精湛。但也脱不了那种对佛法的执着和坚定的佛心,突然听到一番奇思怪论,心下在慢慢思量苏缘刚刚所说的意思。
隐隐觉得有些道理,可是两百年的向佛之心真的只是一种执念?无垢心中无法坦然面对,只好长叹一声,不觉有些意兴阑珊。
苏缘心下好笑,寻思:这个老和尚法力高强,可是脑袋太死,向佛之心坚定有什么不好?就是真的乃是痴念,又能如何?当下说道:“老禅师,佛有佛法,道有道法,何必非要强行参悟?其实坚定向佛并无不妥,有此痴念乃是福气。试想,佛家真义乃是普渡众生,就算真的有此痴念也是天地之福。有何不妥?老禅师若是还要坚持执着与不执着之念,就真的落于下乘了。坚守本心,明心见性才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