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杨行密又叮嘱他,当上节度留后就意味着他正式成为淮南的接班人。而在以前,或许他还只需要带兵打仗就行了,但成为节度留后之后,他便需要接触文治。如今天下大乱,固然需要杰出的将领来打天下,但同样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治理地方。

    宣州田覠麾下就有不少优秀人才,他们虽然追随田覠造反,但毕竟才能难得。所以杨行密在信中让杨渥好生拉拢,不要因为这些人的罪过而弃之不用。

    杨渥看着这满是慈爱的信件,不由笑了。他的父亲让他拉拢宣州的人才,但实际上他早在进入宣州的第一天便开始这么做了。

    田覠这人与只懂得带兵打仗的安仁义,朱延寿两个不同,他尤其擅长招募文才,礼遇士人。

    比如殷文圭,此人品行高洁,不慕名利,当初曾经作为唐朝进士而得到梁王朱全忠的重用,但殷文圭却拒绝了朱全忠的任命,反而逃回淮南老家隐居。田覠知道后以子侄之礼尽心尽力的侍奉殷文圭的母亲,这才得到殷文圭的效忠。

    而沈文昌的情况与他类似,同样是得到田覠的礼遇而为他所用,此外还有杨夔,王希羽等人,皆为田覠座上宾,再加上骆知祥等本来就在宣州为官的人才,田覠将宣州治理的非常繁华,富庶冠于淮南。

    杨渥也早就听说过这些人的名声,所以在进入宣州的第一天便去拉拢这些文士。他先是以子侄之礼去祭拜田覠,又下令保护好田覠家人,以取得这些受过田覠恩气的文士们的好感,然后多加招抚,最终得到了殷文圭等人的效忠。

    不过在宣州的众多文士中,杨渥最看重的还是宣州长史骆知祥。

    历史上,骆知祥作为徐温手下的三大谋士之一,乃是与严可求、陈彦谦齐名的人。他尤其擅长理财,乃是五代时期有名的理财家。宣州之所以这么繁华,与他的精心治理密不可分。

    当初来到这个时代杨渥便想着招揽骆知祥,奈何那时候骆知祥乃是田覠的亲信,根本不可能为他所用。

    不过如今的他今非昔比,地位名望远超当初,而骆知祥也深知自己的才能想要得到发挥,就必须得到上头的信任。而还有什么能比杨渥这个淮南的继承人的信任更重要的呢?所以在杨渥的拉拢下,骆知祥迅速向杨渥靠拢,成了他的心腹。

    而这几天的相处下来,杨渥发现骆知祥的理财能力的确不错,对得住他在历史上的名声。

    这样一来,历史上徐温的三大谋士除了严可求还在为杨行密出谋划策外,其余二人就完全成了他的人了。

    在宣州又留了两天后,杨渥下令让台濛留守宣州,自己带着其余大军返回广陵。

第191章 封赏() 
六月初,广陵。

    吴王杨行密的世子杨渥率军平定叛乱,大获全胜,在返回广陵的第三天,杨行密下诏册封其为淮南节度留后,正式成为淮南的接班人。

    而在册封仪式上,杨行密还特意宣布了由杨渥拟定的各有功将士的封赏,其中像陈А⒎端即拥热苏教岚挝富邮梗欢裰焖紕汀⒚字境稀⒗畹鲁系冉煸蚧蚴且蛭ɑ共还唬蚴且蛭世兴蛔悖悦挥械玫浇徊教岚危皇巧痛土艘恍┝继锩勒虢鹨撇晃ㄒ淮又富邮固嵘贾富邮沟氖乔嘏帷

    然而,作为平叛副使的两位大将王茂章与台濛的封赏却没有宣布,让人感到疑惑。

    淮南节度使府书房中。

    “父亲,对于王茂章、台濛两位将军的封赏,孩儿有些拿不定主意,还请父亲代为决断。”刚刚被册封为节度留后的杨渥恭敬的问着。

    对于他来说,之前被册封为世子固然让他身份变得更加尊贵,但其重要性说到底还不如如今的淮南节度留后这个指挥。

    毕竟对于杨行密来说,他的吴王爵位是因为他乃是淮南节度使而得到册封的,而不是反过来;同样的,对于杨渥来说,只要他是节度留后,将来继承节度使之位,那么不管他是不是世子,吴王的爵位都跑不了。

    “你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说来听听。”杨行密看着身子又长高了许多的长子,欣慰的问道。

    “王将军那边还好说,他的资历毕竟还浅,虽然有攻破润州的功劳,但多赏赐一些良田美宅也能说得过去;不过台将军就不好决断了,他的资历太老,多年以前就当过刺史,后来才被贬为涟水制置使的。这一次攻打宣州,以他的功绩和资历,如果赏赐太少,只怕诸将都有些不服啊!”

    “更重要的是宣州这个地方,刚刚得到平定,加上地处边疆,周边局势复杂,随时都可能与钱镠发生冲突,所以必须派一员猛将前去镇守,而最好的人选自然是台将军。”

    “不过孩儿顾虑的是,台将军到了宣州该担任何职务?若是担任刺史,这与逐步用文士担任地方刺史的方针未免有些不符;若是不担任刺史,那么又该让他担任何职务才能让众将信服?”杨渥虚心请教着。

    逐步改用文士担任地方刺史的方针早在去年武勇都之乱后便已决定,那时候戴友规还没有退隐,他主动提出来会去劝说李神福和李承嗣二人在合适的时机主动提出放弃刺史之位。

    不过用文士取代武将的过程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用武将担任地方刺史也未必都有问题,比如歙州刺史陶雅,他便是武将出身,但在治理地方上却做得非常不错,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而陶雅本人又是一员不错的将领,加上他为人谦逊,没什么野心,即便让他担任地方刺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此外,一些边疆地区,随时可能打仗,若是用文官担任刺史,只怕不能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战事。

    杨行密点了点头,这些问题他也考虑过。任用武将担任刺史的情况在这个时代普遍存在,一方面是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乱世之中战事频繁,让武将担任刺史可以集中全州的力量作军事斗争。

    “既然如此,那便让台濛担任宣州刺史便是,宣州需要保持稳定,用一员大将镇守才能让人放心。”

    杨渥点了点头,也没有太多在意。他现在的打算,是先让已经变成内部州郡的润州、常州、升州、和州、滁州、庐州等地,用文士取代武将担任刺史,至于边界各州,暂时继续用武将担任刺史,等到淮南开疆拓土,将边疆州郡变为新的内部州郡后再用文士取代。

    另外,如今淮南有足够资格担任刺史的文士也有些不足,想要一次性把所有州郡的刺史全部改为文士担任也有些困难。

    “那么润州刺史的职务呢?你打算让谁去担任?还有用文士取代武将担任地方刺史的事情你打算如何进行?”杨行密又问道。

    “润州刺史的位置,孩儿打算让升州长史王令谋担任。此人在升州长史的位置上已经坐了好几年了,足够提拔为刺史了。”

    王令谋这人历史上乃是徐知诰(也就是徐温的养子,后来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谋主,不过他这人老来无耻,年纪一大把了,卧在病榻上好几年都不愿致仕回家养病,说什么要在任上看到徐知诰成功篡位登基才行,结果最后还是没等到,在徐知诰篡位前不久病死了。

    “至于用文士取代武将担任地方刺史的事情,孩儿的意思是,过一段时间,对我淮南军队做一次大的整编,借着整编的机会,将内部各州担任刺史的将领调离刺史之位,以后专注于带兵打仗,不再过问地方民政。至于边地各州,可以暂时让武将继续兼任刺史。”杨渥将自己的打算大致说了一下。

    “而这个整编军队的事情,可以以李神福、李承嗣二位将军带头,引导其他内部州郡刺史放弃民政之权。”

    杨行密沉吟了一下,又问道:“整编军队?你打算如何整编?”

    “孩儿以为,目前我淮南军的编制太过混乱,而且级别设置过少,结果就是许多资历、功绩相差较大的将领,级别却是一样的。比如说都指挥使,同样是都指挥使,有的将领只能指挥两三千人,而有的手底下却有上万大军;所以孩儿的想法是将全军整编为几个军,军下可以设立师这个单位,再下面为卫,再往下便是都、营等。这样一来,不仅级别更加清晰,而且有更多的职务可以安排那些如今担任刺史的武将。当然具体如何进行,目前还没想好,等过些天孩儿再给父亲禀报。”

    “嗯。”杨行密点点头,他也感觉淮南军队的级别设置过少,这是因为这些年淮南军队规模急速扩大的原因导致的,当年清口大战时,杨行密东拼西凑也不过找出了三万精锐,开赴北方与朱全忠交战;但如今的淮南却可以轻易动用五六万大军,规模比当初几乎翻了一倍多。

第192章 初步设想() 
军队人数的扩大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当初清口大战时,杨行密夺取淮南的时间还不长,加上江淮各州还没完全从孙儒军的残害中走出来,但接下来几年里淮南军大举扩张,如今全军的规模已经有近二十万人。

    当然,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军队中的精锐士兵的数量增加得并不多,反而是老弱士兵却越来越多,有些十二三岁的孩子或者五六十岁的老人都被招募到了军中,这样的士兵打不了什么仗,却消耗了大量的钱粮。

    杨渥的打算是趁着整编的机会,一方面将一些担任刺史的武将改为纯正的军事将领,另一方面也是要把军队中的老弱剔除出去,组建一支只属于节度使府指挥的“禁军”。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

    杨渥也打算这么这,仿照宋朝的制度,从整个淮南军队中进行拣选,将其中精锐选出来,组成“禁军”,而由其余老弱组成的军队,则交给地方刺史用来承担维持治安等次要任务。

    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