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当然能!”霍彦威大声道:“吴军的兵力不过一两千人,我军的兵力是他们的十倍;若是大家奋力一战,为什么不能击败敌军?”
众将的士气为之一振,显然被他的话所鼓舞。
“诸位若是有胆气的话,那么就随本将奋起一战,击溃敌军!”说完,霍彦威拔出手中长剑,对身旁侍卫道:“诸位随我冲杀过去,建功立业,就在今日!”
“杀!”
“冲啊!”
不少将领被他这么一鼓动,顿时也放弃了逃跑的念头,开始带着各自的侍卫回身向吴军杀过去。
那些尚在迟疑中的梁军见他们的将军们都亲自上阵杀敌了,顿时士气为之一振,纷纷转身向吴军杀过去。
一时间,整个大营中的局势为之一变,刚刚还处在混乱和崩溃之中的梁军开始有了起色,不少人在霍彦威的带头下起了平拼死一战的决心。
“咦,没想到在这种时候霍彦威还敢亲自带人发起反击,果然是一员骁将,梁军之中能人果然不少啊!”远处,李承鼎在侍卫的护卫下,并没有参加战斗,而是在远处观战指挥。
霍彦威的突然反击显然让他感到震惊,一般的军队若是处在之前的局势下往往都会彻底崩溃,能够挽回局势的很少;而霍彦威的反击虽然还不能说一定就能挽回梁军的败局,但就凭这个举动,他就可以被称为良将。
“刘仁赡到了哪里?距离战场还有多远?”李承鼎没有过多感慨,他回身看了看后方,见一片树林挡住了视线,当即向身旁侍卫问道。
“将军你看,他们已经到了!”刚问完,侍卫便举起右手指着远处树林里道。
果然,刘仁赡统领的步兵正在从树林里走出来,向梁军营地进击。
“告诉刘仁赡,敌军正在重整,让他立即投入四千五百人对敌军发起进攻,剩下的五百人就留在树林里,制造声势,让敌军以为我军大军已经到了!”李承鼎当即对传令兵说道。
“是。”传令兵得令飞奔而去,不一会儿就将命令传达给了刘仁赡。
“再传令给柴克宏,就说刘仁赡已经到了,让他可以适当的后撤一些,不要和梁军步兵硬拼。”李承鼎接着又道。
他也看出来了,吴军的骑兵战马冲杀到现在,的确已经非常疲惫,不少战马都在大口喘气。
若是在正常情况下,为了保证马匹的体力,骑兵在到达战场前二十里都要下马步行,等到五里左右才能上马冲锋,并且速度一开始还不快,之后逐渐加速,等到接近敌人的时候才将速度提升到最大,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证马匹的体力,提高骑兵冲锋的威力。
但这些天吴军骑兵一直在四处征战,马匹没有得到足够休息;而且在之前他们为了赶在敌军营地修建好之前,并且保证进攻的突然性,又以较快的速度奔跑了十里路程发动进攻。
这些都使得如今骑兵战马体力有些不足,所以此时就需要步兵顶上去一会儿,让骑兵稍稍撤下来重整旗鼓,再次发起冲锋。
第六百二十六章宁陵()
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贞的决断()
洛阳城中,气氛十分紧张,街道上到处都是来回巡查的差役和士兵,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在城中每个人的心中。
吴军北伐,这个惊天消息在前两天传到这里来之后,城中的军民就一直处在惶恐之中,甚至不少人还想着趁机作乱;好在民众虽然慌乱,但朝廷尚未出现大的动荡,在各部的强力措施下,洛阳的局面总算得到缓和。
然而大家都知道,只要吴国北伐的行动不能被阻止,那么洛阳迟早还是会陷入动乱之中。
此时,崇政院内,争吵了两三天的朝议依旧没有拿出一个可行措施,各方意见相互争执不休,莫衷一是。
身为皇帝的朱友贞更是脸色阴沉难看,看着下方众臣的争吵而心烦意乱。
“吴军北伐来势汹汹,如今南面邓州、沁州、蔡州、颖州等地都不战而降,亳州更是在一开始就被敌军攻占;如今局势险峻,敌军正在大举围攻宋州,末将认为此时应当派一员大将率北线大军南下,火速救援宋州!”
这是主张派黄河沿线大军南下抵挡吴军的大臣的理由。
“北线大军必须留下来防备晋军,即便李存勖调动部分兵力去攻打张文礼,但剩下的军力依旧很强,我军必须留下来防备。若是调动北线大军南下,到时候晋军趁虚而入,岂不是大事休矣!”
这是反对派北线大军南下的大臣所持的理由。
此外,有一些大臣主张割让部分地盘给吴国,双方展开和谈的。
也有一些人主张派人与晋王李存勖和谈,以集中兵力南下先对付吴军的。
当然,还有一些人主张直接放弃中原,将黄河沿线大军直接撤回洛阳,让晋军南下与吴军交战,梁军则坐收渔利的。
各种观点纷乱嘈杂,让朱友贞听得心乱神迷,根本不知道该听谁的好。
在现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已经回到洛阳的张汉杰,他的意见和另一个心腹赵岩的意见同样有所不同,而李振和敬翔等人的主张同样存在分歧。
整个朝堂完全乱套了,这也是为什么吴军北伐的消息已经传来两三天时间了,但朝堂上依旧拿不出一个决策的原因。
望着众臣的纷乱,朱友贞忍不住在心中感慨:“若是先帝尚在,或许他根本不会有这么多的犹豫,直接就带着大军南下亲征了吧!”
不过随即他又想到,若是朱温尚在,或许梁国根本就不会落到现在的局面。
他伸手抚住额头,轻轻的揉动起来。
不远处,崇政院使李振见此情形连忙大声道:“各位肃静,天子面前,如此吵闹像什么样子?”
众臣这才停下吵闹,看向上方的朱友贞。
“陛下,当此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吴国北伐,这乃是关系到我朝国运的大事,岂能让那些不知所谓之臣胡言乱语,扰乱朝纲?臣以为如今陛下独断专心,无需询问太多意见。”李振大声说道。
“不错,陛下,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您就应该乾坤独断,无需过问众臣之见!若是再这么吵闹下去,只怕要不了多久宋州那边就失陷了。”一旁赵岩等人也连忙附和道。
朱友贞闻言点了点头,现在这个时候的确不是争论的时候,而且各方人的意见杂乱,给出的理由看上去都很充分,他是真不敢轻易做出决定。
就算赵岩、张汉杰等人是他的心腹,但此时他也不敢过多相信二人。
不过李振二人的话还是让他听到心眼里面了,现在不是让各方讲理由的时候,各方意见的支持者都已经争论了两三天,有什么理由想必都说出来,再争论下去也没有什么新见解,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
目前要做的是做出决定,而不是听从各方意见。
但到底该听从哪两三个人的意见,这却是个问题。
众臣之中,如今的主要观点就是三种,第一种是从北线大军中调集部分兵力,由一员大将领兵南下,尝试解围宋州;若是能够击败吴军,那时候梁军必然士气大振,说不定还能继续南下,收复失地,保住中原。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乃是最多的,包括朱友贞本人也是这个观点。
毕竟现在梁国虽然势弱,但也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若是直接放弃南方,退守洛阳,这让朱友贞心中有些不甘心。
而且晋军抽调一部分兵力去攻打镇州,这也让北线梁军的压力减轻不少,有能力抽调部分兵力南下。
所以众臣之中,包括李振、赵岩都是这种观点。
而第二种意见,放弃黄河防线,直接退守洛阳,将晋军放进来,让晋军和吴军交战,梁军坐收渔利。
持有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以老臣敬翔为代表的少数人,不过因为敬翔在朝中的威望较高,再加上之前梁国就有退守关中、洛阳的计划,所以使得这种观点同样有较强说服力。
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朱友贞的另一位心腹张汉杰,他的意见竟然和敬翔一样,也是主张直接退守洛阳,这就让朱友贞感到十分惊讶了。
而第三种意见就是割地求和,当然不是向晋国求和,而是向吴国求和。
毕竟之前吴国和梁国和平相处多年,有着和谈的可能性;而晋国一方却与梁国征战多年,双方积怨太深,想要求和都很难。
持有这种观点的大臣认为,只要晋国和吴国南北夹击梁国的总体局势没有改变,那么梁国失去中原就是迟早之事。
若是现在派北线梁军南下抵抗吴军,即便是这一次成功挡住了吴军,下一次吴军北伐时也很难挡住;而若是一旦失败,那么梁军如今剩下的少数精锐军队也将损耗一空,到时候连退守洛阳都难以做到。
这部分大臣认为,目前梁国的总体策略就是退守洛阳、关中等地,但因为吴军北伐来得太突然,许多准备都没有做好,比如迁移人口,囤积钱粮等等,这些事情都还是刚刚提上议程,结果吴军就打过来了。
所以现在应该和吴国和谈,为做准备争取时间。
这三种意见就是目前朝堂上最重要的三种意见,至于其他意见,朱友贞连想都没想就在心中将其否决了。
从本心上来说,朱友贞自然最赞同第一种意见,如今梁国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若是不打一仗就退守洛阳,或者派人与吴国和谈认输,那样他心中都会感到不甘心。
但就像敬翔所说的那样,派兵南下与吴军一战的话,很可能会将梁军如今最后的精锐军队也葬送掉,这种风险朱友贞必须得考虑。
至于和谈的方案,他们给出的理由倒是很充足,就算朱友贞也难以反驳派人和谈的好处。
但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实现。
吴国准备这么多年才突然北伐,兴师动众数十万大军,连吴王杨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