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理寺掌管刑狱,主要是审理官员案件,监察全国大案和皇上交办的特殊案件。而刑部是管理各州府地方案件的。卫尉寺掌管皇宫戍卫和宫廷仪仗,以及皇家出巡的安全事务。鸿胪寺掌管使臣接待,各处驿站和皇家对外事宜。少府寺掌管皇家后宫的服饰珠宝配饰和器具。再就是你们掌管的司农寺,负责什么事务已经和你们说了。下面分为四个官署和一些单独机构。”
李彦一直在静静的听着。听到李世民说完,由衷的说道:“佩服,这么得多都能记住,确实强大。”
李世民听得出来,李彦这句话可不是马屁,是真诚的佩服。脸上露出笑容:“这没什么,时间长也就记住了。其实虽然分工,但是个机构相互是配合的。统一都归三省管理,只是独立于六部之外。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章程,职责之内的事秀宁可以自行决断,不能处理的可以上报尚书省,奏章和上表也是一样到中书省批阅,最后按程序处理。”
对于三省六部的运行机制李彦是知道的。三省六部相当于国务院。原来九寺五监只是国务院下属的机构,是和六部平行而已。不过地方州府县衙上报的事物和九寺五监没有关系。可以说司农寺是垂直机构,全国有自己的管理范围和所属机构。六部和地方政府是垂直机关,针对的都是百姓。九寺五监面对的是皇上和政府机关,算是中央直属机构。
弄明白这些,看来自己说是皇上家的大总管也不确切,只是这时候没有国家概念,皇上就是国,皇家就是国家。所以九寺五监为皇家服务,就是为国服务。
李彦心里平衡一些,他原来是李秀宁的公主府长史,其实就是李秀宁的奴才一样。可以说是她的管家,什么成绩和功劳都是李秀宁的。开始一听还以为上升一级成为李渊的管家,又称为皇上的管家,这不是太监管的事吗?如今弄明白怎么回事,心里舒服一些。
知道管理的产业都是皇家产业,挣到的钱都是内努,是不用上交户部的,直接归皇帝支配,也就明白李渊什么意思,想把所有的钱都控制在自己手里。
李彦也算是接触古代六七年时间,知道户部的钱,皇上自己说了也不算,想干点什么也得朝臣同意,看来皇上也不是万能的。
要是不听一意孤行朝臣倒是也没办法,不过那就是昏君,也就没人再听你的,也会天下大乱,法纪崩坏。就是有这些原因,李渊才要自己掌握钱财。把自己和李秀宁弄到司农寺,而不是户部,看来也因为这个小心思。
李彦心里暗笑,李渊这个小心眼,可是给了李彦一个机会,这都是皇家产业,不是国家财产,李彦可以毫不犹豫的分到一部分。不黑他老李家的黑谁的?
这段时间李秀宁和李彦的河东道没少上缴利税,可是天天听到说没钱,也不知道钱都哪去了。现在才知道李渊的钱那来的,原来户部的钱不归皇上,皇家自己有产业。那可是国营企业,不用上税的,还是没有成本的,怎么会没钱呢?
看来自己得抓紧熟悉,弄明白这里的奥秘,推动大唐朝的经济发展。这么多年了解,终于知道所谓的盛世也不过就是没有人饿死而已,其实边远地区一样有饿死的人。吃不饱,穿不暖的事情太多了,十几年的乱世纷争,天下更是贫困,有多大能耐承担多大责任。
李彦一开始就是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当一个逍遥的少爷,可是如今他家财万贯,日进斗金,开始关注起民生和天下。
到这个时候他才明白,为什么后世有慈善家,他们向社会捐赠,大搞慈善事业。站在一个小市民的普通人角度,给他们的评价就是沽名钓誉,显摆而已。如今李彦也到了这个层次,他才明白什么是社会责任感。
当然了,自己早八晚五,两点一线的为温饱奔波时候,哪有什么社会责任感。思想境界的提高,让李彦着眼的角度和层次完全不一样。
李渊不应该这样考虑,这个天下是他家的,大臣限制他用钱也是为天下着想,并不是为了个人。河东道还算可以,自己和李秀宁治理了四年时间,可其他地方呢?想到这问道:“秦王,当务之急是什么?”
李世民一愣问道:“什么当务之急?”
李彦笑了:“就是大唐现在最急着想解决的困难是什么?”
李世民明白了,看来房玄龄他们看的没错,李彦很有普世的思想。攻取长安的时候,主动献计就是不想士兵伤亡太大,在河东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当地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为百姓着想。房玄龄是治国之才,更能发现人才,房玄龄这样的人,却因为自己被父皇贬官闲置在家。
心里黯然一些说道:“最主要的是没钱,因为夏粮收获之后才能收进来夏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赈济。北方大量土地荒芜,复耕面积有限,主要是解决粮食问题。饥民反叛是天下大乱的根源。这一次刘黑闼反叛,也跟当地的民生有关。可是大唐初定,根本来不及解决。”
李彦明白了,他说道:“其实南方粮食富足,产量也高,只要把南粮北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湖广地区是鱼米之乡,粮食很多,运到北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李世民有些发愣,李彦好像没有去过这些地方,他怎么知道那里的?再说那是江南之地,大唐对那里的也是刚刚开始接触。
李彦既然已经进入长安,无法躲开这些事情,他也就要做点事,那样就不会参与权利之争。也就说道:“有句话叫‘湖广熟,天下足’也就是潭州和鄂州地区。那里有一种粮食叫水稻,一年能收获两季。亩产达到近千斤。要是大力推广,把粮食运到北方,就可以缓解困难。”
李世民一下站起来:“你说的可是真的?湖广这地名我不知道,这句话也没有听说过。不过我马上禀报父皇,派人考查,要是真的,那可是解决问题了。”
李世民高兴的说完,想想又泄气的坐下说道:“没用,即使是真的,也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再说漕运也跟不上。在鄂州运到扬州,再通过运河到达北方,路途遥远,消耗过大,也解决不了问题。”
李彦说道:“不用,在长安修一条到鄂州的高速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李世民摇头说道:“修铁路哪是那么容易的事,云风路你们用了四年时间,鄂州到长安距离只多不少,时间上也等不了。”
李彦说道:“不是铁路,是高速路。”
李世民说道:“高速路是什么路?”
李彦一下还真的解释不清,只好说道:“就是官道的一种,相当于直道。要是修成可以提高近十倍的运力。粮食价格就会下降十倍。”
“十倍?”李世民吸口冷气,就连李秀宁也吃惊的张大嘴,不是铁路,竟然可以提高十倍。李世民不相信的说道:“可能吗?”
李彦肯定的点点头,这是他处理云风铁路应用时得出的结论,没有机动车,不是运送煤炭这种重物,其实修高速路更加合算,时间也要短的多。这也是他的一个计划,点头说道:“应该没问题,最低也能提高五至六倍的运输能力。”
李世民急切的说道:“多长时间能建成?需要多少投资?”
李彦说道:“这个不过好说,我要计算后才能知道,毕竟这段距离多远,都是什么道路,修到什么程度都要计算。”
李世民说道:“那好,我即刻进宫面见父皇,你可以找工部宇文越,户部窦莲,进行研究,一块上表报告。不过不要耽误司农寺的政务。”
第133章 风云长安(一)()
一连十几天时间,李彦忙的脚不沾地,工部宇文越和户部窦莲也十分忙碌,他们接到李世民命令,全力配合李彦的调查。
工部派出官员对长安到鄂州的直线进行勘察,确定距离和地形初步考察,李彦也派出自己家里的人,动用一切力量在进行计算。
这一次的工程预算竟然是李锦儿主持的,一个十一岁少女,指挥着一些大男人,围着桌子计算各处送来的资料。这一下可是惊呆了所有人,李彦已经震惊天下,原来他妹妹也这样厉害。
说李彦忙是因为他还有司农寺的工作,李秀宁把孩子托付给奶娘,按着李彦的要求,和司农寺少卿刘济源一起清查所有皇家产业。山川湖泊远原来归少府寺管理,这回李彦来,李渊大笔一挥,这些都从少府寺挪出,归入司农寺。
李彦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决定。刘济源已经四十多岁,可面前的是公主,他哪敢说一句反对,只好调动全部人力进行清查。李彦没有任何指示,也不说要干什么,只是要清产核资。
这让司农寺上下官员都是胆颤心惊,哪个部门会没有毛病?这可是贪墨皇家的钱,那是要掉脑袋的。李秀宁不懂,也就只是查证核算。
总算不错,李秀宁在河东这几年也不是白干的,知道不少,很多隐形的财产被清算出来,让李渊是大发雷霆,司农寺的四个官署被免职十几个人。不但李彦提出的长安到鄂州的什么高速路吸人,就是带来的大唐反贪腐案件也十分吓人。
很多官员都后悔让李彦回来。可李渊却很高兴,他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很有钱的。加大李秀宁的权力,再说这是公主,哪个也不敢不给面子,也不敢得罪。
李秀宁也很不讲究的到处伸手,连其他部门也都插手调查。这一来李渊发现一个好处,那就是哪个部门都有藏匿的现象。这一高兴就把其他八寺的很多事物都挪到司农寺管,只要和钱有关的都归到司农寺。
看到李秀宁的得意样,李彦恨不得跳起来大骂。蠢猪,揽到手里的事情越多,越挨累,还得罪人。这是好事吗?
看到李彦黑着脸,李秀宁的老战术又拿出来,立即又是捶肩膀,又是亲脸蛋。弄的李彦也没办法:“我说公主大人,我们是清产核资,不是来反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