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明末的对外贸易中,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中国通过贸易获得了海量的白银,有学者统计是三分之一左右的白银涌入了中国。
这确实是不小的成就,但问题实际上更大,很多学者没有看到,或是没有深入研究,只是为了当时的贸易发达而沾沾自喜。但实际上是,中国的货物特产大量出售,导致江南一带不种粮食,大量出产布匹和生丝,粮食面积大量下降,导致高产区反而缺粮,要从外地购粮。
这就加大了粮食供应的危机,北方已经是小冰河时期连年干旱减产绝收,南方也是缩小了粮食种值,这使得粮食供给压力更大,民间需求更多。
然后就是白银涌入,通货膨胀十分严重。崇祯年间,物价较万历前中期最少涨了四成,有的物产,涨了一倍多的都有。
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更多更严重,比如农民的负担加重,但最严重的就是明政府维持军费的难度就更加大了,军费开支不足,而发达的是商业,偏偏明朝又不重视商税,或是收取商税的努力被东林党为主的商人官绅集团击败了,所以形成了一个严重的恶性循环,军费不足,民间物价腾贵,朝廷开支剧增,然后加税,加税后农民的负担更重,流亡的农民更多,政府收税的额度只得再次加大如此就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死弯,一个无法破局的死循环。
再然后,就是被西方坑了一把,大量的白银涌入,而中国的金银比是固定的一比十,西方的金银比却是十三十四,甚至有时候更高。
这样银子涌入,黄金流出,西方用黄金这样更稳定的贵金属成立了黄金为主币的流通系统,一直到几百年后,这个体系才被取代。
相比金本位,中国的金银价比十分不合理,缺乏辅币,这导致货币体系十分混乱。
第328章 贸易发达的真相(3)()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铸币业一直没有真正的立起来。
相比西方的金银铜等主币和辅币,中国一向是以铜币为主要货币的。
铜币为主,交子等钞票为辅,这其实是稳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因为大多数农民不需要大额货币,铜币用来交税,平时生活,都是十分方便。
而悲剧的是明朝铜币量只有宋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这就造成民间辅币不足,只能大量使用白银,这使得白银成为主流货币,也就是银本位。
银本位导致辅币不足,货币量肯定也不足,一直最简单的例子,赋税。
明初时明太祖十分天真,以为可以用实物税来解决赋税问题,但到了几十年后,他的子孙就必须收取货币单位来维持日常开销。等到了明末时,一条鞭法下,所有的农民都需要上交白银来充实国库了。
但白银太贵重,普通的农民手中是没有白银的,这就使农民在交税时必须借贷,或是低价把粮食卖给粮商,然后用卖来的银子交税,在交税过程中,因为银子是重量单位不是货币,又得重新熔铸,地方官府再收取火耗,又盘剥了农民一道。
再加上白银不是铸币,又是贵重金属,这使得很多富裕家庭大量储藏白银,山西晋商在庭院里挖大洞,一次储藏几十万上百万两的白银都不是稀奇的事。
这样这些白银就退出了流通领域,使得民间的货币量一直在稀缺状态,而且在小额交易过程中,银子一直是被夹剪夹来夹去的,无形之中就造成了很多浪费,而大量的银角子汇总在官府那里时,所有交易人都要被官府坑一道明清两朝,辅币量严重不足,前者是因为失败的货币政策和开矿能力的不足,而后者就是彻头彻尾的愚蠢清政府根本就是禁绝开矿,除了少数官矿之外,任何民矿都是禁止的,而且在清朝形成了一个自以为正确的传统就是厉行矿禁。
大臣向皇帝提议开矿就是食利,就是急功近利,而反对驰禁者就是老成谋国,是识大体。
这种认知,在康熙至乾隆这百来年中犹为厉害,成为当时朝野认识的主流。
哪怕就是到清末,大量的外来银币涌入,清廷还如驼鸟一般缩在幻想的沙里不肯拔出来,眼看就要亡国了,才羞答答的出了几批龙洋,而且还是辅币不足,这个问题,一直到国民政府都没有能解决,到共和国之前,银洋和铜钱在民间都是正常使用货币量不足,而且黄金储备不足,信用体系始终未能建立的起来。
经济问题不是张守仁的强项,不过好歹也看过几本专著,他心中明白,不论明末的海洋贸易对明王朝的统治有多大危害,对民间有识之士和参与其中的人来说,利还是大于弊端的。
犹其是他这样要做大事业的人来说,走向海洋,在这个大航海的时代参与利益的搏击,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国并不是纯粹的大陆民族,也不是纯粹的海洋民族,但未来数百年属于海洋,无视这一点的民族,一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张守仁记忆中的历史,中国缺了海洋这一课,这一次,则是无论如何,一定要在他的手中补上这一颗不可!
第329章 斩首过千(1)()
听说张守仁知道郑家的生意,郑十一还稍觉愕然。
毕竟眼前这位是二十来岁的北方武将,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知道天下大势,并且对各方豪强心知肚明的一般是比较关心时事的文官和士绅,他们有观阅邸报的机会,并且会细心研判,而武将在这方面就差的多了。
一般来说,张守仁是不该知道南方军镇的底细才是。
不过郑十一抬头看一下眼前这位面带神秘微笑的武将,决心还是不要挑战张守仁的耐心为佳。他老老实实的接着道:“大人,家兄的生意做的虽大,但局限在南方,也是局限在几样货物上。”
张守仁点头一笑,接道:“精致瓷器,生丝、丝绸、茶。”
“是的!”
这一次郑十一彻底明白过来,眼前这位年轻的将爷真的不是能糊弄的主,显然对方是真的对南方情形了解至深,说的十分内行。
当下态度便更加恭谨,连忙又道:“这几宗货虽然来钱,比如生丝,一船到倭国,半船银子回来。但现在西夷船只甚多,又是炮舰商船混杂,吕宋等地,已经是人家的地盘。家兄时刻担忧,也不知道这生意还能做多久。”
南方巨盗在战略上还是有点未雨绸缪的意思,十几年前,广东大海盗李旦曾经率数万之众去攻打巴达维亚,不过在坚城之下受挫,损失甚众。
郑芝龙则赶走荷兰人,占据澎湖,对盘踞在台南的荷兰人警惕心也很高。
不过现在欧洲人在南洋的实力越来越强,郑芝龙肯定也时刻感觉到威胁,开辟北方航线,并且在商品上多元化,这个海上大雄有这种考量,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
一听到郑十一这话,张守仁心中就是明白,眼前这位,说的是实情,并不是为了乞活而胡说八道骗他。
当下便是颔首笑道:“令兄称雄海上,吾甚敬服之。那么,他派你前来,到底有什么打算?”
郑芝龙的打算是叫郑十一来收服北方群盗,最好是找个机会叫他们招安,然后找个基地,由郑家暗中收编,接着改变北方海盗小打小闹的做法,把北方航线也掌握在手中。
这个打算现在是不必谈了,北方海盗几近全灭,剩下的小股海盗几乎不值一提,而眼前这位年轻大人雄心勃勃,也是能力出众的人物,这一点,郑十一看的非常清楚。
他是常伴在郑芝龙身边的人,眼前这位将军,眼神炯然有神,决断异常的果决,能带出今晚看到的强兵,手腕也不必提了,再加上有浮山这一块基地,经营也是十分得法郑十一已经知道,引动即墨营游击将军秦增寿暗中和海盗合作前来的铒就是胶东盐利。
眼前这位年轻的大人手中掌握着大半个莱州府的私盐销售,同时听说还有更多的盐生产出来,一年赚取的利润十分可观,有这种手腕的将军,自然也是人中龙凤,眼下是不如自家大哥,将来成就,也是不可限量。
第330章 斩首过千(2)()
于是也不必多想,当下就是恭声答道:“家兄派在下前来,就是打算开辟北方商道。北方的东珠,毛皮,人参等物,是南方没有的特产,如果能够有位豪强坐镇北方,收取货物与家兄贸易,想来利必不薄,一年数十万金,唾手可得!”
这算是一个折衷的办法,郑家暂且不插手北方的事,但算是张守仁北方货物在南方的总代理。同时,这个说法也是先限制了张守仁经营海上,立刻插手南方的手脚,仓促之间,有这种汤水不漏的提议,眼前这郑十一,实在是一个经营交涉的人才。
“此事我不能立刻答应,容我考虑一下再说。”
将领经商在明朝实在不算什么大事了,山东总兵丘磊就有几家大商行,强取豪夺,在山东购置了大量的土地。
刘泽清不仅经商,还派兵假扮响盗,到处抢劫,并且在曹州一带收取保护费,养了两万多兵。
最早是毛文龙在皮岛,因为朝廷给的军饷实在不足,毛大帅就在皮岛经营土产生意,把鹿皮貂皮和人参卖给南方过来的商人,甚至卖到朝鲜倒卖给日本人,毛大帅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支撑了东江镇在辽南辽中一带的攻势,并且养活了几十万难民。
有这些前贤在,张守仁其实已经意动,但这件事其中有一些关节十分要紧,他还要仔细考虑一下。
做生意嘛,讲究的是实力对等。
在陆上,郑芝龙现在虽然兵强马壮,张守仁也不惧他。浮山营马上就要扩编,要招募大量的英雄好汉加入其中,在他的训练之下,最多半年,就有一支五千人的强兵训练出来。
郑芝龙的那种陆师,在他面前,就是渣渣。
但在海上,他的实力就是差的太远,就是一个零字。怎么突破这个零,好生经营到与郑家平起平坐,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