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林重贵,看到张守仁坐在自己家的饭桌上吃的香甜,心里那种自豪和骄傲,那自然也是别提了。
明天一早,徒弟和帮手们全来了,这淡淡一提,然后众人惊叹,那滋味,就别提了。
现在林重贵已经有吏员的身份,也是一个攒吏,但有了管辖大量工匠和学徒的资格。在这几个月,张守仁知道有不少辽民流落在登莱一带,境遇都不算好,因为孔有德之乱,是把明王朝最会造枪铸炮的地方给祸害了一遍,到最后事败时,这人也是把大量的工匠给带走。
要知道,当时的登莱巡抚是孙元化,物理和几何的水平在中国怕也是第一人,铸枪造炮的水平也是第一人。而孙元化带出来的工匠,自然也是中国造炮水平最高的一群。
第153章 辽民(2)()
除此之外,登莱还有葡萄牙工匠和大量的镗床车床等机床,都是耶苏会从欧洲不远万里的运过来,每台机器最少在几百两银子之上,这些机器也是被损坏或是带走了。
而孙元化的师傅徐光启计划的全部革新大明官兵火器系统的计划,也是在登莱之乱后就彻底失败了。
工匠和机器没有了,主事的技术官僚孙元化因为失城丧土被崇祯下令砍了脑袋,什么计划都自然是不必再提。
至于工匠之中,原本就有不少辽民,后来张守仁四处寻访,又是找了十几家熟手匠人过来。这些人都是当初在登莱效力的辽民工匠,战乱之后侥幸逃生,又是陷在苦海中不得脱身,被张守仁寻访来后,自是一门心思在这里扎根效命,所以这一场登莱祸事也算是帮了张守仁不小的忙。
如果登莱完好,孙元化尚在,恐怕这些工匠绝落不到他的手中。
除了匠人,还有五台完好的膛床,也算是制枪造炮的一大助力。
现在老林这里有二十几个熟手匠人,有一百多个学徒,每天也是在源源不断的出产兵器和火铳。
本堡打造的火铳标准都是一样,质量上乘,炸膛什么的自是几乎没发生过,不过最近老林他们的重心不是放在火铳上和兵器上,而是转向了铠甲和火炮的研究。
打造火铳就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研究,火炮这玩意看似简单,但要想平滑炮膛,减轻炮身重量而易于携带运输,方便在战场使用,还有后座力的麻烦明军火炮都是固定炮位,用木榫来抬高炮位瞄准,打完一炮复位就要好久,所以火炮在野战上几乎没有用处,只是在守城时大量使用。
这几个问题,恐怕以林重贵一伙的水平是解决不了的,就算是孙元化铸的炮也还是比葡萄牙人的大炮差一个档次,明朝自己铸的炮最少要比欧洲重三分之一或是更多,在技术上,欧洲人已经是把中国人甩了下去。
现在老林一伙只是在不停练手,反正现在铸的是给墩堡所用,都是固定炮位,移动和复位的问题尚不在考虑范围之中,老林他们要做的就是把炮膛平滑问题和张守仁提出的铁芯铜胎的技术攻关问题解决掉就可以了。
除了铸炮,就是张守仁今晚跑来看的东西了。
“好了,吃饱了。”
张守仁推开饭碗,一副心满意足的表情。
看着一边笑的脸上开花的女主人,张守仁微笑道:“嫂子做的一手好菜,这萝卜干味道调的正好。饼子也烙的很香。”
“大人喜欢,没事就常来”
“屁话,大人没事来吃你的杂粮饼子!”
老林脸一红,当下便是上前,让着张守仁道:“大人莫说笑了,今晚实在慢待,等下次吧不过要看的那东西倒是真造好了,就摆在外头,请大人去验看就是。”
张守仁倒是真的夸赞,最近这段时间他每天为了加强体魄,天天都是大鱼大肉的补着,也实在是腻味了,这一晚吃点清粥小菜,倒还真的觉得开胃。
当下也不便解释,只一笑起身,向着女主人和几个孩子们点头一笑,这才大步出门。
外头等候的人也很不少,影影绰绰的站了好几十人,见张守仁出来,忽啦啦的就是跪下一地的人。
“说了多少次,你们表示谢意就是好生做事,不在嗑头上。”张守仁颇感无奈,向着众人大声道:“把事做好了,我就高兴。事做不好,嗑头虫我要来做什么?”
一番话说的众人都是燥眉搭眼,只有老林几个老匠人都是乐呵呵的,显是看到众人出丑,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
他们在辽民中是最幸运的,早早就在这堡中安家。
现在全堡重建,张守仁大笔一挥,东北角这里扩建半里多的范围,这么大的地方,全部是匠户们所居。
所有的匠户都是搭建了新居,借着堡中正在大兴土木的便利,在东北角这里开辟了几十亩地,全部是三间正房两间偏房带一间门户的小院,标准化建筑给全堡居民展现了威力,也是十分的美观,底基是大块条石,院子里铺设了青砖,开了暗沟排水,水井厕所什么的都有,居住起来十分的方便舒服。
搬迁进来的时候,那几十家辽东匠人全家老小都是跪在张守仁的百户官厅的街前,叩了不计其数的头。
虽然那天张守仁不在堡里,所有人都只是对着一座空院子在嗑头。
但辽民的感激,不用这种方式又怎么能表达出万一。
这样的院子,还有每月支粮支银的待遇,鞋子布匹药材都是上头免费发下来的。所有人不必担心吃不饱饭,小孩子半夜被饿醒,或是营养不良而被饿死,女人也不会因为一家老小去当暗娼半掩门提起过往,所有流落在山东的辽东人都是一脸的辛酸和血泪。
其实这些辽民也不一定全是跟着孔有德过来的,这其中有不少人还是在努尔哈赤时代就从开原铁岭一带流落出来,从辽东逃到皮岛一带的岛屿,然后坐船辗转逃到登莱一带,如果没有孔有德作乱,这些人还勉强能够温饱,在孔有德乱后,辽民在山东普遍受到敌视,日子自然是过的特别的艰难困苦。
现在好了,虽然张守仁现阶段只要匠人,而且是熟手匠人优先,但副千户大人已经允诺,随着本堡的发展,将来也会用更多的辽民。
和普通的山东人不一样,副千户大人的胸怀更宽广,更博大,更加的仁德。
和所有的强者一样,张守仁只是会把刀对准真正的敌人,而不会象一个怨妇弱者一样,把仇恨和怨恨撒向不相关的同类而已!
第154章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
第七十三章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了方便匠人们出入,还专门开了一座堡门,修了一条小路通上堡东的大道在所有匠人民居的中间,也是道路的尽头,几十座工棚的最北头,现在正放着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最少对胶东人来说,这个东西是十分罕见的。
“大人,这是按你的吩咐打造的,和图样上的一模一样,没有差别。”
林重贵红光满面,高兴的满脸放光,指着那个十几米长的物事笑道:“咱们虽没打过,不过这里有最好的铁匠和木匠,皮匠老张也是一把好手,七凑八想,居然是真的成了!”
“不错,不错!”
张守仁也是十分高兴,看着眼前的物什,大声笑道:“明天大家一起出把子力气,把这翻车给我装在那个大池子边上!”
那个大池子就是蒸发池,有设计精巧的进水和出水口,但为了维持标准水量,就需要人力来调节。
在现代化的盐场里,这种事就有电动的水泵来解决,现在当然不可能有这种东西,不过这也不是解决不了的难题,用大型的水车就可以了。
说来也是奇怪,在陕北,山西,在山东,很多北方缺水的地方反而是没有象样的水利工程。最近这几十年是小冰河时期,北方在历史记录里几乎是年年大旱,之所以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天灾和人祸确实得各占一半的原因。
但吊诡的就是北方旱成这样,也没有象样的水利工程,官府不组织,老百姓自己也很难自救,特别是大规模的引水工程,如引水渠或大型水车,或是打深水井。
这样的事如何做了,可能就会少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流民,又或是根本就没有农民起义了。
但以张守仁的观察来看,指望明朝政府做这样的事,还不如指望老天下雨更为妥当一些啊。
眼前的这个翻车就是南方水车的扩大版,浆叶阔大,踩踏方便,引水流量应该足够盐池调节所需。
这样的翻车一架当然不够,不过反正张守仁有的是人力,多造几架,每天由不能当亲丁的壮劳力不停的踩踏就是了。
比起煮盐,这种盐池的产量就不是几倍或几十倍,而是几百倍上千倍的产出了!
有本堡和其余几个盐池,年产几千万斤盐,根本就是十分轻松的事情了。
蒸发池,调节池、结晶板、结晶池
大大小小的池子把海水引入,然后保持一定的海水浓度,然后依靠烈日和不停的搅动,蒸发,然后到结晶的水平。
最后就是成片成片的上好海盐。
后世的苏北大型盐场,无非也就是池子比眼前的盐池要大一些,还使用了一些现代化的器械,但是在原理上,后世的盐池和眼前的盐池是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可言。
一想到雪白的盐就和泥土一样,用木铲铲起来就能卖钱,张守仁就是心花怒放,开心的不得了。
这年头,果然还是穿越者有优势的。象这种晒盐法其实十分简单,成本也小,但一直要到清朝嘉庆年间才广为流传为人所知,到清末才真正推广开来。
第155章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
象现在明朝这会子,井盐倒是晒盐法,但十分原始粗陋,出产的数量也少。象是淮盐鲁盐,都是海盐,全部是由世袭的灶户从早到晚点灯熬油的煮海烧锅制出来的,成本高,产量低,要不然明朝百姓吃盐不易,盐商利润极高,主要还是没有解决掉技术瓶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