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绝对不会有同样的错误,这叫忏悔。我明白了,这就是儒家讲的「不贰过」,孔子赞叹颜回。颜回是个好学生,孔夫子最欣赏的,好在哪里?过失只有一次,他不会犯同样的过失。这个太难得!
所以我在章嘉大师那里学到忏悔的方法,同样过失不可以有,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过。你看了凡先生做得很认真,而且云谷禅师教他用功过格,认真的去反省。每天哪些事是善,哪些事是恶,统统要记下来,然后每天做比较,这一比较才晓得我这一天是善多还是恶多。初学总是恶多善少,慢慢有一段时期,二年、三年可以达到平衡,善恶差不多;再有个七年、八年、十年,慢慢的善多恶少了。这个事情要干一辈子!活一天就要认真干一天,这叫真忏悔。所以护法首先要护自己的法,自己都护不了,你怎么能护别人?不修忏悔法,你怎么会有进步?
第九「戒心」,这个戒是戒律,就是戒信心。你要知道戒律的重要,你要重视戒律,你要严格的去遵守戒律。开头学是比较麻烦。为什么?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总是跟自己相违背,可是慢慢的变成习惯,那就自然了。所以戒是自己本来的性德,十善业,十善业是本来的性德,人本来就是这样的。迷失了自性,起心动念跟十善业相违背,这错了。所以要重视戒律,持戒念佛。《弟子规》是戒律,十善业是戒律,三皈五戒是戒律。出家人还要加一个《沙弥律仪》,这是我要求的。比丘、菩萨不敢讲,太高了,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算不错了,念佛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
末后一个是「愿心」。愿心简单的讲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念念不忘!我们今天成佛道就是求往生,往生就是成就佛道。今天跟诸位讲的十种信心,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三卷) 2005/1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3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李长者的《合论》。
前面我们讲到《论》的第二段,「释菩萨名者,名为贤首,为明得此十种信心」,这十种信心跟诸位略略的介绍过了。「信佛果德,与自心体一」,这句很重要。我们学佛的同学,可以说这一生有没有殊胜成就,决定在信心。真的《华严》跟《大智度论》上都说得很好,「信为道元功德母」,是大道的源头,功德之母。母是取能生的意思,能生无量功德。所以我们在学习大经,这开头第一个大单元就是十信。要信佛果德与自心一体。具体的说,十善是佛的果德,也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十善、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四悉檀,平等清净。
「出现品」里头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由此可知,生佛真的是平等,一切具足无欠无余。如来果地上有的,我们统统都具足。现在所差的,就是他果地上具有的统统起作用,都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凡夫虽然有,用不上,这个原因就是迷悟。佛菩萨悟,我们是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不起作用就叫失掉。要不是佛给我们这样慈悲的开示,我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佛说得好,我们怎么失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毛病就发生在这里。
下面接著说「善谙疑滞通塞」,谙是明了,善谙就是他很知道。疑惑、障碍、通塞他知道。「入其贤位,故名贤首」,菩萨名号是从这个意思来的。由此可知,佛菩萨都没有名号,名号全是表法。这位菩萨,他在哪个地位就用什么样的名称,就像我们人世间各种不同职位的名称,在哪个职位就用哪个名称。像我们世间人,一个人都有一个私人的名号,佛菩萨没有,佛菩萨无我,决定没有私心,没有自利。
譬如释迦牟尼,这尊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此时此处成佛,他的名号就要用释迦牟尼。为什么用这个名号?他到这个世间来,他教学的宗旨。这个世间人没有慈悲心,缺少慈悲,所以名号上用个释迦。释迦就是仁慈的意思。让我们听到这个名号,看到佛菩萨形像,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慈悲心就生起来。牟尼的意思是寂灭,清净寂灭。灭的什么?灭的是烦恼习气。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心染污,不清净,心浮动,静不下来,牟尼就取这个意思。听到牟尼,我们心要静下来,心要清净,要远离一切烦恼,取这个意思。任何一个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都要用这个名字。为什么?这个处方针对此时此处众生的毛病,来治病的!
所以九信位的菩萨叫贤首,八信位的菩萨叫目首,不相同,在哪个位次就用哪个名称。我们就晓得,这个时处的众生需要哪种方法来对治,一看菩萨名号就明白了。所以「此是上方位也」,佛也很慈悲用十方,就是四维、四方、上下,十方来表法。这个地位高,第九信的菩萨叫上方位。「意明此信位心智及境,悉如虚空,无所不含,皆无妨碍,是贤仁之德,故名贤首」,这是名号里头表法的意思。这个地位的菩萨就是九信位的菩萨。他修的是什么?一道甚深,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一乘法,他修的是一乘法。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一乘法有浅深差别不同。九信位的菩萨修一乘,十住里头第九住,十行里面第九行,十回向里面第九回向,十地里面第九地,都修这个法门,这就说出它有浅深不同。都是一乘,一乘里头有浅深差别,这要知道,不是究竟圆满!但是那个成就也非常可观,那我们是望尘莫及。你看看,他的心、他的智慧、他的境界,这上面说心智境界悉如虚空。悉如虚空就是不执著,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无所不含,皆无妨碍。我们常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孔子七十岁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到这个境界,这是贤仁之德,所以称为贤首。这是刚刚有这么一点意思,是不是真的悉如虚空?「如」是像,还不是《般若经》上讲的「毕竟空」。你看他用的字,如是像。所以菩萨这个地位在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相似即佛,如就是相似。如果是毕竟空,那就不是相似,那分证位,契入,契入佛的境界。这是非常非常贴近,我们一般讲大彻大悟,他在大彻大悟的边缘,将悟还没悟,在这个边缘上,这称之为贤首。
「又世界名平等色」。世界是表境界的。文殊菩萨他所居住的世界,金色世界,都是表法的。金色代表什么?代表不变。你看金属,时间放久氧化,它颜色就变了,金不变。所以金在金属里面被人们特别看重就是它不变,它的颜色不会变,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都不变。贤首菩萨他的境界是平等色,「为明既是上方,明身心与空合,故世界名平等色」,虚空是平等的。换句话说,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执著就不平等。虚空里头有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这个意思在《华严经》往后愈讲愈圆愈胜,愈讲意思是愈来愈微妙。你稍稍能契入,其味无穷。确确实实我们学习法喜充满,我们虽然入不了境界,也沾一点边。贤首菩萨沾得很近,我们比他远一点。他靠近,将要进入了,像我们排队一样,我们排在末后,还有一段相当距离,可是确实是同一个方向、同一条路,没错,你会很欢喜。
「佛号观察智,明以其自心空智慧门,善能观察,诸法皆空,无所染著,是故名观察智佛」。这就是当位九信菩萨所修的果德。这在相宗里面讲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六、七都转了,因上转。转八识成四智是先从因上转,因就是六、七,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了。不再执著就转末那为平等性智,不再分别就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在相宗他是属於这个境界。这个功夫深了之后,五、八就跟著转,第八就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就转为成所作智,转八识成四智。这个境界是初住菩萨的境界,他现在距离初住很接近、很接近。
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真佛,那不是相似,那是分证即佛。这种功夫怎么成就的?圣教薰习。换句话说,佛菩萨是教出来的,圣贤也是教出来的。你说谁能成就?哪个都有分,我们在座同学哪个没分?个个都有分。为什么?你具足圆满的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真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所以从自性上来观察,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叫生佛平等。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这就是诸菩萨所问的,我们在此地看出来了,听到这些菩萨一个一个来解答。这是文殊菩萨代我们发问,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差别在众生,差别不是自性,自性没有差别。如来果地上没有差别,决定是平等的。众生看到有差别,是因为他迷失了自性,把自性里面的般若迷了之后就变成无明,把德相迷了以后就变成现在十法界依正庄严,变成这种境界。这里头差别无量无边。从哪里来的?从妄想来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来的。
每个人妄想分别执著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境界不一样。虽然不一样,我们前面讲是一真法界的扭曲,还是一真,没有失掉一真,这我们要深深相信,不能怀疑。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现前。为什么见不到?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见到。可是这话说得容易,实实在在放不下。放不下,那就见不到,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见到,放下一分就见到一分。如果我们把它比喻作十分的话,这一分的相很模糊,透一点点光,放下个三、四分就有那么一点样子,放下五、六分,那就很清楚了。我们刚才讲的一道甚深,这一乘法,九信位菩萨所修的,跟九住菩萨所修的境界不一样。你看同一个法,那是什么?一个放下得多,一个放下得少。九住菩萨放下比九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