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品经是行经,净行。所以前面解妨说得好,好像都是一百四十一愿没有行?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出来,行总有六大类,细分十四条,事行、理行、智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清凉说得那么多,任何一个意思里面都含一切义。讲事行,一百四十一条全是事;说理行,一百四十一条事全是理;说智行,这一百四十一的事理全是智。一多不二,这才叫真净。所以用这大愿庄严一切世间诸行。
  总为法界一切道场。法界一切道场就是一个道场,净行道场。法界一切众生的行门,无不是净行,普贤菩萨心目当中是这样的事实真相,跟我们凡夫见闻觉知真的是有很大的差别。凡夫见一切众生,有善行、有恶行、有分别、有执著。为什么普贤菩萨看的全是净行?这我们在前面都说过,普贤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凡夫看到一切众生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果、有恶报,看不到清净。凡夫迷失了自性,把这些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幻相以为是真实,著相不见性;而菩萨性相圆融,理事不二,所以他看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净行,一切道场也是净行。我们知道这样的人他就修成法身菩萨,入诸佛如来之位,他不是凡人。
  再看末后一句,「以此诸见,成大善根,故名净行」,长者把净行说了四个意思。以此诸见,这个此就是指这品经,诸就是指后面偈颂一百四十一首。成大善根,法身菩萨的善根当然是净行。长者给我们介绍品题大意介绍得好,可以跟清凉大师的介绍,等於说两位道友相得益彰。
  再看第二段「释品来意」。清凉给我们介绍是把来意摆在第一,解释品题摆在第二;长者恰恰颠倒,首先介绍品题,然后再来告诉我们这品是怎么来的。「为明前问明品」,这前面我们学习过的「菩萨问明品」。「是成其十信中解故」,成是成就,成就我们对十信位中理解。换句话说,让我们明了十信位,认识十信位,这是「问明品」里面的大意。「此品成其十信之行故,此品须来」。有解,认识、明白了,你要不能落实,那就没用处,等於不解,等於不知。解行一定要相应,你才能真正得到它的受用,所以这品一定要来。
  「乃至果行圆满已来,不离此大愿故」。果行,果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无上果位,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妙觉位,还在等觉之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成妙觉位。妙觉位以来,就是妙觉位以下,这句话就是说明华藏世界四十一位等觉菩萨,都是属於等正觉,我们讲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这是究竟的佛果,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正等正觉,统统不离开这一百四十一愿。换句话说,这一百四十一愿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所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行的是净行,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烦恼,什么样的障碍,什么样的灾难,到他那里全都化解了。所以我们也很留心这个教诲,这些年来我们提倡的「纯净纯善」,纯净纯善就是净行。
  不离此大愿故。如是行愿,始终不离,永恒不离,证得如来究竟果位之后,这一百四十一愿还要不要?还要,像初学的人一样。为什么?为九法界众生做榜样。我们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世间,你仔细去观察,释迦牟尼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此地讲的一百四十一条?哪一条他没做到?条条做到了,条条圆满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你要是不知道,你就没有办法学习;你明了,你才懂得怎么个学法。
  尤其修净土的同学,你要记住《无量寿经》上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无量寿经》,佛说这个经意思很深很深。在众成就里面特别提出「贤护等十六正士」。这十六个菩萨是在家菩萨,不是出家的,十六个是在家菩萨。什么地位?等觉,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平等。十六是表法的数字,密宗里表圆满。显教里头是以七跟十代表圆满,密宗是以十六、二十一,这密宗里头圆满的数字。《无量寿经》显密圆融,通宗通教,不可思议。这个意思密含在家成佛为主。在家学佛要想一生成佛,那只有这个法门。
  这十六个正士,下面经文接著就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们想想这味道,这是什么味道?众成就里面,文殊普贤是出家菩萨,十六正士在家菩萨,比例在家多,出家少。这些地方我们读经学教不能够轻易看过,不能疏忽,它里头很重要的意思显示在其中,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知道如来所说义。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是要你细心去体会。你能体会得到,你才会认真学习,勇猛精进,一生不退成佛。《华严经》是一生成就,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的;《法华经》一生成就,龙女做出来给我们看的。所以这个经叫一乘经,一生成就!一生成就里头,信、解、行、证,这属於行。正因为这一百四十一愿,让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修这一百四十一愿,才有能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这就是从十信位晋升到初住菩萨位。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初发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发是凡夫,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
  前面我们念过「今已发菩提心」,我们想想我们自己现前,天天在念发菩提心,念了几十年,菩提心没发出来。每天发的心还是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还是发的这个心,这个心是轮回心。发这种心,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叫造轮回业。造轮回业是因,受轮回果报是果,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这个事情很严重,不是小事是大事。
  在今天学佛,我们要是听讲这样的经文,听讲这些道理,机缘就不多,到什么地方你能听到?我们是希望著能够扩大一切众生都有机会听到,都有机会接触到,这是得力於科学技术,我们全心全力走这个方向。这个方向,讲经弘法的人少不要紧,确实能收到利益无边的效果。又何况随著愿力(清净愿力),确确实实九法界众生都得利益。不要看著摄影棚里头一个人都没有,我们凡夫肉眼看不见的众生不知道有多少,没法子计算。所以我们生欢喜心。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九法界众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这个世间人不知道,我们依然心平气和,决定没有丝毫责怪他们。这是各人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怎么可以责怪他?人不知而不愠,也得要做个君子!所以现在我们学佛,自行化他,《论语》前面这段三句统统都现前,真正享受到了。这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第三「释品宗趣」,我们下次接著再学习。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八卷)  2005/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6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上次讲到李长者的《合论》,解释这品经他有四门分别,释品名目、释品来意我们都学习过了,今天我们看第三段「释品宗趣」,先把文念一念。
  「释品宗趣者,以智首是下方玻璃色世界,佛号梵智,明是一切诸佛法,本自体白净无染之智,以为能问之人。文殊师利菩萨,即是一切诸佛善择妙慧,为说法之主,以一切诸佛根本智慧之门,善自为问答之主伴,说一百四十大愿之门,以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等普贤法界无尽行海」。我们就看这段,这是讲这品的宗趣,宗是修行的宗旨,也就是修行的方法;趣就是讲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我们会得什么样的果报,趣是趣果。所以这段也非常重要,通达明白了,知道修因证果。
  智首是下方。这里头都有表法的意思,下方是诸佛如来度化众生主要的对象,所以菩萨名号称为智首。这个智不是根本智,是后得智。文殊菩萨在《华严经》里面跟我们说「十波罗蜜」,一般在大乘教只讲六波罗蜜,这是菩萨修学的科目。第一个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就是智慧)。十波罗蜜就是把最后般若波罗蜜再展开,成为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这智是在最后的,智波罗蜜。方便愿力智这四种都叫后得智,也就是般若智慧的起用。所以十波罗蜜跟六波罗蜜没有两样,只有开合不同,展开来十波罗蜜,归纳起来六波罗蜜,内容是不增不减。
  说六度,这般若波罗蜜里面有权智、有实智,有根本智、有后得智,统统合在一起;十波罗蜜是把权实分开,般若波罗蜜是实智,真实智慧,后面这四条,从方便愿力智这四条是般若波罗蜜在应用上的差别。所以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就是般若波罗蜜。你看看在佛法里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是方便,应该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形相,没有形相,也没有定法可说,这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现相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什么身,佛菩萨就现什么身;众生喜欢听什么样的说法,佛菩萨就用什么方法来说法,活的不是死的,全都是属於般若波罗蜜。
  你看看现代众生跟过去不一样,过去众生喜欢听经闻法,恭恭敬敬的像上课一样。课堂里面老师为我们讲解,同学们研究讨论,怎样把我们学习的东西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上,这真得利益。现在我们处的这个时代,美其名说知识爆炸的时代,实际上《楞严经》上讲的一句话,「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就是今天的知识爆炸。人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没有耐心听经闻法,包括现在的大学。中国的大学可能会好一些,外国大学我比较了解,除了专门做研究工作的人,多半是科学技术,一般尤其是人文的,学生都听不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