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最值得称赞的就是教育,我在国际上到处宣扬,真的是任何一个国家族群都没有的,这是祖宗有智慧!其次我宣扬的是医药,中医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经验,西医才不过三百年,那怎么能比!我们要有民族的自信心,要知道我们中国有很多宝贵的东西,真正能解决、化解一切灾难,不可以不知道。现在西方人到中国、到印度去挖宝,他们的路已经走不通,已经出问题了,想到东方来求救,这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东方的东西救他们,那就是「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今天世界许许多多复杂的问题,确实要靠教学才能够收到效果,才真正能够化解。
第三首,这是讲到『妻子集会』,我看到这首偈,我就想到我们蓝塘道寿冶老和尚的光明讲堂,三十年前我在这个讲堂里讲过两个月的《楞严经》,一九七七年,今年二00六年,整整三十年。他的佛堂上有一副对联就讲这个事情,「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下联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这一副对联好!这副对联就是讲的「妻子集会」。这在世间人不能够避免,要晓得一家人为什么会成为一家人?现在的家庭,有问题的占多数,一家和乐的人,现在非常少有。你看看全世界离婚率那么高,他为什么会离婚?就是夫妻冲突。
所以今天讲世界上的冲突,恐怖的冲突,怎样化解冲突?冲突的根在哪里?根在家里,不在外头。你想一想,你一家和不和睦?你一家父子有没有冲突?夫妇有没有冲突?兄弟有没有冲突?如果都能和睦相处,你可以讲和平,你可以去讲化解冲突。如果你自己家里本身都有问题,都解决不了,你怎么能帮助社会大众化解冲突,促进和平?这做不到,你讲的没人相信。这是我参加很多次的国际和平会议,我在大会上发言,我就把这个冲突的根告诉大家。然后我再深一层的说,这还不是根,真正的根在哪里?真正的根是你内心里面的矛盾,自己跟自己冲突,那就是我们从内心里头,对人的对立、对事的对立、对物的对立,这一对立就产生冲突,疑虑、怀疑就造成矛盾,对立就造成冲突,从内心。所以从事於和平工作,家和万事兴。古时候舜王是最好的一个例子,舜怎么做?就是内心化解了,对人、对事、对物,对立化解了,没有对立、没有疑虑、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所以他三年时间能把一家感化,能把他居住的这个地区感化。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对的,问题决定不在外面,在自己内心,你只有深层的去反省,你才能解决问题,你才能开智慧。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眼睛里面看九法界众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相好,今天我们人讲福报。为什么现在这个东西都没有了?《华严经》上说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华严》讲得明白。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我们如果讲这些法相名词,讲无明、讲见思、讲尘沙,初学的人不好懂。《华严》说得好,妄想分别执著,反正你听了之后,好像是懂了,但是你未必真懂,但是这个概念你会接受,因为这个东西,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还没有分别,还没有执著,那叫无明。
诸位晓得,真心是寂静的,不起心、不动念,那是真心显露,那是佛。菩萨无明没有断,换句话说,菩萨还会起心动念,但是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所以他的智慧比我们高。阿罗汉,这是讲有成就最低层的人,他有起心动念,他有分别,但是没有执著,就是见思烦恼断了,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我们学佛抓住这些最高的原理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这就叫修。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过去习惯上都是执著、都是分别、都是起心动念,现在我们把它修正,对一切人事物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放下见思烦恼,不分别就是放下尘沙烦恼,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放下无明烦恼,就是大乘教里头常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法身菩萨。
《华严经》里面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阶级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到底还有阶级吗?说老实话,没有阶级,他们住的是一真法界。为什么佛还说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从哪来的?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断,无明是断了,习气没断。习气用什么方法断?没有方法,习气需要很长的时间慢慢的它自然就没有。所以古大德常说「此处用不得力」,你一用力,你又有分别执著了,此处用不得力。所以我们凡夫、十法界里面人看一真法界,你决定看不出什么四十一个阶级,看不出,那个平等法界,真正是平等世界,可是功夫确实有浅深不同。
大乘教里面常讲,成佛修行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哪里起一定要知道,是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一天起。换句话说,原来三大阿僧只劫是说的无始无明习气断掉的时间,要这么长,没有任何方法。古人这个比喻比得很好,因为这个事情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古人用酒瓶做比喻,酒瓶盛酒的,酒都倒干了,确实没有了,里面擦得干干净净,闻闻看还有味道,那叫习气,用这个来比喻习气。什么时候这个习气完全没有?你每天去闻它,真的一天比一天淡,大概总得到二、三个月去闻,完全没有了。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体会一真法界菩萨他怎么修的,没得修。
一真法界的菩萨就是初住菩萨,他就有这个能力,随心应量,哪个地方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没有一定的身形,无有定法可说。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那个无明习气完全没有;完全没有了,他就证得妙觉位。我们用酒瓶这个比喻你能够想像得到,这个酒瓶真的怎么擦也不行,它还是有味道;就是放在那里,摆在那里,那个瓶盖打开,要经过二、三个月完全没有了,叫无功用道。所以十法界里面有修有学,一真法界里没有,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华严》是属於这个境界,这是属於应化。菩萨应化在世间他知道,清清楚楚,他来干什么?他来帮助众生,替众生解决问题的。众生的问题是什么?苦,帮助他离苦得乐。离苦得乐,要怎样离苦?怎么得乐?教学,破迷开悟。苦从哪来的?迷来的,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在佛法里头讲性相、理事、因果,完全不知道,随著自己的妄想造作无量无边的业。业虽然有善业、有恶业,出不了六道轮回;善业,三善道受生,恶业,三恶道受生,你出不了。唯有觉悟了,觉悟怎么样?不造业了,那日常生活当中造不造?还是造作,造作什么?净业,这就是菩萨给我们示现的。
这里一百四十一首偈就是教给我们这个修学的纲领,菩萨善用其心。善用其心,事可以照做,心地真的一尘不染,也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什么事都可以涉猎,像《华严》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五十三参里头有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通过参学的考验,看你是不是还有妄想分别执著?果然没有,真成就!那是真实功德。前面文殊菩萨教给智首的,所谓是「菩萨善用其心,成就一切胜妙功德」。胜是殊胜,殊胜是没有离开世间。妙是什么?妙是离世间,心地里头丝毫不染,知道这一切法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对於这个一切法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离妄想分别执著,叫妙!不离开这个九法界众生,殊胜,胜妙功德。那就真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三轮体空,你说这个事情多乐!这是方东美先生当初把佛法介绍给我说「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不入这个境界你不知道,这个境界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佛法无与伦比的价值就在此地,可惜只是现在人不肯学,不知道这么好的宝贝,当面错过,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我们知道了,就有责任、有义务广泛的去宣传、去推广,人人都觉悟,人人都有佛性。佛法是什么?佛法是自己的性德,不是外头的,完全是自性本有的,就像《三字经》上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本性本善。真正难为释迦世尊为我们讲得这么透彻,讲得这么明了,让我们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得到受用,这是我们对佛陀的感恩,佛陀的慈悲从这个地方示现。
妻子集会的因我们知道了,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过去生中有关系的。如果过去生中有恩,那这个家庭不错,夫妻好合,百年偕老,一生都能过到幸福的生活;如果是报怨的,怨亲,如果报怨的,那天天吵架,天天不和。所以这都有前因,你现在所看到是果报,都有前因。寿冶老和尚对联好,「冤冤相报」。那怎样把冤冤相报化解?就是要觉悟,觉悟之后,过去生中一笔勾消,算了,不要再报怨了。所以把这个妻子,这是爱欲之根,把他转变成法眷属,我们是同学,同参道友,家庭就是道场,好好的来学习佛法,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依教奉行,把从前的怨结都化解了。恩爱也不要缠绵,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样变成法眷属,『永离贪著』。「贪」是对亲说的,「著」就是执著,是对怨说的,所以怨亲拉平了,没有怨亲了,变成法眷属。
经文里头第二句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够疏忽,不能忘记,『当愿众生』。这个愿是不但我的家庭摆平了,希望这个「众生」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一切众生,你说这个心量多大!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