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时候交通不方便,所以教学的普及就很难。但是这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村庄、一个小镇(乡镇)能够有一家、二家懂得教育,就会影响这个地区,这个地区都会模仿、都会向他学习,这就是好事。这是我们在古籍里面常常看到的。古人常说,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善人,这一个善人他的影响力就能感化其他九十九个人。感化程度不会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人根性不相同,业障习气不一样,还有他的生活环境也有差异,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德行。
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点我们要知道。古时候的人,负责教育的工作是太太、是家庭的主妇。她的职责被社会大众肯定,贤母,她的职责是培养下一代。下一代,你家里面出不出人才?国家社会出不出人才?这个使命都是家庭妇女。家庭妇女的教育是谁教她的?上一代教的,代代相传。她懂得、知道自己这个使命无比的伟大,所以她小心翼翼的抚养下一代。婴儿出生三、四天,他眼睛睁开,他就会看,他就会听,虽然他不会说话,大人一举一动他就看清楚了,用佛法说,都落在阿赖耶识里面。所以做父母的、做大人的,在婴儿面前言谈举止全是正面,决定没有负面的。
那标准是什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的《弟子规》就是标准。《弟子规》不是教小朋友的教科书,不是的,是做父母、做大人对婴儿的身教,做出来给小孩子看、给婴儿看。他看了三年,这小孩三岁他就很懂事,他就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行为是错误的,他就懂得,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有这个能力。这叫家教,家教是教育的根基。
中国教育的兴起,也就是我们今天讲教育的起源,为什么会有这个家庭教育?这是祖宗流传下来伦理的观念,「父子有亲」,这不是人发明的,自然的、天然的。你看父母对於婴儿多么亲爱,完全付出照顾婴儿,三年,时时刻刻都放在心上,照顾唯恐不周。做子女的不知道父母的恩德,到他自己养儿育女的时候,才知道做父母的那种爱心、那种辛劳,教育就从这里兴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父子有亲」这种亲爱永恒的保持,到一生都不会变质,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教育的第一个目标。父慈子孝,一生他不会改变。
第二个目标就是把这种爱,父子这个亲爱发扬光大,他知道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一切众生,扩大!诸位要晓得,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教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爱的教育,亲爱的教育。所以这个族群虽然很庞大,因为从小受这样的教育,养成和平、礼让,没有竞争。也给今天的人作证,不竞争也能生活得很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你说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多么美好。今天中国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教学就是落实这桩事情。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怎样落实?那一定要靠这种教学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前面我们学过「孝养父母」,这个地方教导我们『巧事师长』。第一句『诣大小师』,「诣」是亲近,在佛门里面讲,佛是大师,「众所宗故」,佛的弟子有菩萨、有阿罗汉,那就称为小师。如果说菩萨,菩萨是大师,阿罗汉就是小师;阿罗汉是大师,一般称和尚就是小师,这个称谓关系我们要搞清楚。佛、菩萨、罗汉大概没有问题,和尚有问题,为什么?现在人不知道什么叫和尚,以为一出家,这个人就当和尚去了,所以这产生了误会。
和尚是梵语,古时候的印度话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亲教师,清凉这个注解也好,注得好,「亲所教故」。我们学佛,接受这个老师教导,这个老师对我来说就叫和尚,亲教师。他不是直接教我的,没有这个称呼,就是我们没有这个关系。就如同现在在学校念书,谁教你?你一定要晓得不是教员教你,校长教你,为什么?课程是校长定的,教员是校长请的,请他来代替校长执行教学的义务,整个教学的规划是校长,所以这教育他在主宰、在主导,教员是执行的人。这个你一定要懂得。
你在这个学校学的有成就,要感谢校长,当然也不能忘掉为我们上课的老师。上课的老师不称和尚,称「阿闍梨」。阿闍梨也是梵语,意思叫轨范师,你看看和尚叫亲教师。这轨范师,轨是轨道,范是模范。这个老师他的德行、他的学问可以做我们的模范,做我们的榜样,不称和尚。所以一个道场只有一个和尚,一般所讲道场的住持称和尚,其他的人都称闍梨。我们现在习惯上,其他的都称法师,这个对的,称法师是对的。一个寺庙有很多法师,但是和尚只有一个,不是人人都是和尚。在现在,像大学里面有指导教授,指导教授可以称和尚,那多半是念研究所的学生,像硕士班、博士班的指导老师可以称和尚。
从这些称谓上它的意义,你就晓得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里头没有这种称呼;像亲教师、轨范师,没有这种称呼。你看一般宗教称牧师、称神父,不是称亲教师、轨范师,不是这种称呼。他们的关系是跟神、上帝,有这个关系存在,佛里头没有。佛里面,我们学佛跟佛产生关系。佛是什么人?佛是大师、亲教师。大师,或者称大导师,或者就是称导师。导师、大师、大导师,都是对佛的尊称,菩萨不用这个称呼。我们尊称菩萨称大士,士农工商的士,观音大士,文殊大士;菩萨也称开士,开悟的开,这说明他已经开悟。士是读书人,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开悟了,所以称开士。
你从这些称呼上就了解寺院庵堂是教学的场所,在前面讲的「僧伽蓝」,梵语称僧伽蓝,我们现在称为道场,就是教学的场所。你看「入僧伽蓝」这首偈,下面是「演说种种,无乖诤法」,这是教学。佛家的道场是上课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天天上课,讲经说法就是上课。现在叫上课,那时候叫讲经说法。我们亲近老师,就是要向他学习,要学做好人,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善人。经典一打开,诸位都能够常常看到「善男子,善女人」。我们学佛头一个目标,最近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善人,善人的标准是十善业道。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观经》的净业三福,我们采取它做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循著这三条的教导,我们认真努力来学习。第一条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把这两句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两句就落实。下面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佛在经上这四句话,两部经典,这两部经典都是根本的戒律。真正做到了,就取得佛法里面的标准,「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这两门东西没有做到,不是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不是经上称的,换句话说,这个经就不是你所学习的,你的程度不够。所以一切大小乘经都要先取得这个标准,你才能入学。
不但是大乘,小乘也是从这入门的。有这样一个基础,你才能够受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以孝亲尊师、十善业道做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能受三皈五戒,所以在受三皈五戒之前要学。现在就不讲究,什么人来皈依也都不必具备这些条件,就受了皈依。这种皈依,佛门称为名字皈依,有名无实。皈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后面会讲到。就是在这一段,这属於第二段「出家受戒」,在第九、第十、第十一,三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才晓得皈依佛,佛是觉而不迷,换句话说,从迷惑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我们受了三皈依,有没有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没回过头来,你没有皈;你要不依自性觉,你没有依,皈跟依都没有,只是形式上做了一下。这种形式,佛不承认,护法神也不承认。
真正皈依,真正皈依三宝,戒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就有三十六位护戒神保佑你。听说这个好,三十六位护戒神护持我,我赶紧去皈依去。如果你是形式不是实质,没有护法神护你,你要有实实在在的。真正有实质,没有形式的皈依,不要紧,世间人不承认你,佛承认你,护法神承认你,龙天善神承认你。於是你就晓得皈依证不重要,那个戒牒也不重要。「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我的,章嘉大师教我的,他教我学戒,而不是教我去受戒。戒,你学一条,你做到一条,你就真正得到一条,叫得戒;你做到两条,你就得两条。戒经上讲得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保护你,你得两条戒,你就有十位护戒神保护你。
在家同学受了五戒,五戒都得到,什么得到?做到,这个做到不是一时的,这一生当中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都不会犯,你就真得到。真得到了,五戒有二十五位护戒神日夜保佑你,不会离开你。就是你一定要真干,要真正做到。所以对於戒律的意义,你要真懂得,要认真去学习,不是说形式上受了,那个没有用处。可是李老师也鼓励我们去受戒,无论在家的、出家的,李老师是鼓励,你受了三皈之后,鼓励你受戒,但是绝不勉强。为什么鼓励你?他不是随便鼓励人,他得看什么人,有些人他根本就不鼓励,鼓励你受戒之后,好好的学戒。这是对的,这个心很慈悲、很难得,受戒之后,认真学戒。特别是出家戒,受了不学,那是挂了个出家的名,没有实质,这是错误的。
我们也常常提到,中国佛教里头有个很好的典范,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受了三坛大戒之后,他知道比丘戒做不到,那就不能挂个比丘的名,所以他在佛菩萨面前退戒。退戒很容易,只要在佛菩萨面前,跟佛菩萨说这个戒我不能持,我退戒,就退掉。受戒,三师七证很麻烦,退戒很容易,所以他退比丘戒。沙弥戒他能做到,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