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佛学院的教学,我到台中去之后才恍然大悟,以后有很多佛学院请我去教书,我不去了。为什么?误人子弟,学生得不到受用。它的课程跟学校一样,仿照学校的,虽然都是讲的佛经,不一样。譬如第一堂,甲老师讲《弥陀经》,第二堂又换了个老师,讲《普门品》。前面《弥陀经》还没有落印象,后头又改成《普门品》,下一堂就变成《普门品》。他心里是乱的,这样虽然三年毕业,佛学院毕业了,什么都不懂;真正用功的,得到一点佛法的皮毛常识。怎么会得受用?
  我们到台中去之后,才知道李老师用的方法,是古时候私塾教学办法。虽然班上有二十多个学生,每个学生只能学一部经,可以选不同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选的经,每个人学的都不一样。但是老师教别人,你可以旁听,统统在一起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著重这一点。李老师告诉我,你看二十多个同学,发心学这部经的人他要讲,星期天他要复讲,要讲给大众听。听众大概差不多也有一百人的样子,很用功,唯恐讲不出来。别的同学都在旁听,大家帮他记笔记,因为每个人想记完整的不太可能。我们也没有学过速记的技巧,听多少就写多少,记录下来之后统统交给他。他回去参考,去写讲稿,同学们帮他这个忙。
  我是最后去的,排名排在最后,所以没有轮到我我就离开台中,就出家了。但是我的记忆、理解比他们都强,听一遍我都能复讲。我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就是十五个月,我听李老师教学,就讲了十三部经。大概他的进度差不多标准是一部经一个月,一个月就是五次,这我在他那里学会的。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在台中学的十三部经就去表演了,表演的成绩还都不错,还挺受大众欢迎的。可是自己心里清楚,没有深度,只有皮毛,没有深度。所以一定要再回去,怎么样也都要回去,回到台中要跟老师,长时间才能深入,时间短了,决定不行。所以我回去,老师欢喜,这是我自己修学的经验。
  「不动」这两个字是关键,你看《弥陀经》上六方佛里面第一个「阿閦鞞佛」,翻译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不动;佛法、世法要成就,这是关键。只要你能不动,就是你心定在这个地方,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我们再想想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他们何以成就?就是得不动地!我们净土宗第一位祖师慧远大师,东晋时候的人,那时候也是乱世。他在江西庐山建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现在叫东林寺,就是远公大师修学的处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有在家的,有出家的,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他这一百二十三个人全是男众,没有女众,以虎溪为界,心都定在那里。结界,绝不出界线,所以他心是定的,心是专的,这才有成就。如果到处去游化,到处去参访,那就很难了,就不能成就。
  前些年我访问日本,日本的比睿山是佛教圣地,当地人称为是日本佛教之母。日本有十三个宗派,这十三个祖师都是从这个山上出来的。我问山上的当家师,过去这些祖师大德在山上修行,住多久,在山上住多久?他告诉我,最少十六年以上,我听明白了。我在澳洲办净宗学院,我要求同学,你们到学院来学习,至少九年不下山,你就会有成就。那时候心里想,九年时间是不是太长?我这个九年是前两年预科,就是学习《弟子规》、《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古著的有《五种遗规》里头第一篇「童蒙养正」,《了凡四训》,这是选读里头重要的,两年奠定基础。第三年、四年、五年,这三年学习净宗的五经一论,你对於净宗典籍都熟悉了。最后这四年,专攻一门,你在五经一论里头选一门,用四年的时间去学习,这样能成就。如果到处有人请,请了就去,不能成就。你只跟各个地方结结法缘,把自己修行、学教可耽误了,这就错了。
  他们看我,我一生没有道场,所以哪个地方请我讲经我就去,这是不得已。他没有看到,我跟章嘉大师三年,我跟李老师是五年,后面五年是遵守原则,并没有在台中住,前五年是在台中住。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你怎么会成就?现在人愈来愈没有耐心,成就的机率就愈来愈少。所以我说善根固然深厚,不坚固,出家如是,在家也不例外。在家能不能成就?能,成就的人很多,他为什么成就?一个老师,一个法门,一个道场,绝对不是乱跑。对於任何道场、任何法师都尊敬,可是自己学是跟一个老师,一个道场,为什么?心是定的。
  有问题、有疑惑,向老师请教,不能听别人的。即使是法师,每个法师学的法门不一样,知见不相同。你跟一个人学,一条路;你跟两个人学,两条路;跟三个人学,三叉路口;跟四个人学,十字街头,你往哪里走?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佛门里面为什么又有参学?参学那是什么?是毕业之后的事情,《华严经》是榜样,善财童子一个老师,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会中成就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得不动地,成就根本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怎么会不动?妄想断了,分别执著断了,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如如不动。像《金刚经》上讲的,外不取相,内不动心,这就是你跟这个老师你成就了,毕业了。毕业之后老师叫你参学,为什么?参学是圆满后得智,也就是根本智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里头运用。
  《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是无知,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无知。起作用是什么?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你就去应,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说什么法你就说什么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参学!所以后面有五十三参。没有得根本智,也就是说没有明心见性,或者我们换句话说,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还没有放下,没有资格参学。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老师一定叫你参学,绝对不会留你,他要留你他就对不起你。一定劝你去参学,成就圆满的后得智,我们在《华严》上看到例子。
  现在末法时期,标准下降,从前要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才有资格去参学。现在放到什么程度?分别跟妄想就不谈了,就谈执著,执著能够看得淡一点,你的智慧也就能提升。你就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有这个能力,老师也就准你出去参学。为什么?你不会受害。你看别人的修持,听别人讲经,你心里有数,知道他讲得对还是不对,他做得对还是不对,对自己就有帮助。他对的地方,我们向他学习;不对的地方,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跟他同样的错误,我也有这个错误,赶紧把它改正过来。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道理在此地,自己真能得受用。不是《华严经》善财参学,善财参学是弘法利生,不一样!我们这样的参学,还是成就自己。
  可是现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在家、出家,他的修持、他的言论,可不可以批评?不可以,这个要知道。批评,他能接受,他能改过,行,但是太少了;世间人贡高傲慢的习气,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这要承认。佛法里面讲,你看贪瞋痴,下面就是慢;儒家教学,你看《礼记》一展开,第一篇「傲不可长」。夫子承认,人有没有傲慢?有,希望你傲慢不要再增长,世间法。佛法,傲慢一定要断掉,为什么?你不是想出三界吗?你不是想往生西方吗?有傲慢心不能往生。
  所以我勉励同学,我写了四个字,「诚」,真诚、诚实;「敬」,对人、对事、对物要恭敬,真诚恭敬;「谦」,谦虚;「和」,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诚敬谦和」,谦是对治傲慢的,要谦虚,不可以傲慢。要尊重别人,自己总是要自卑、卑下,这样才好,你才能得利益。可是这不容易学到的,也是要从小。小时候好教,父母教,老师教,懂得谦虚,懂得礼让,肯让别人,知道放下。我三年跟章嘉大师,他就是教我看破、放下,一生得受用,这样的人真不多。
  客气你要听得出来,人家说「请你指教,批评指教」,客气话。你真的批评、指教他,他面孔马上就变色,就晓得很难接受,所以不批评,不指责。可是自己一定要回光返照,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过失。看到别人有过失,立刻能够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对自己就很有受用。我们对做错事情的人,要有一分感激之心,为什么?他提醒我们,我要不看到他的样子,不听到他的样子,我自己不知道反省,有过不知道改过。幸亏我听到、我看到,我自己反省,改过自新,所以对别人有尊敬的心,有感恩的心,这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六卷)  200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就坐禅观,偈颂第五首看起,第三段:
  【修行於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前面四首偈是讲修学前方便,也就是修学之前应该有的仪规。第一是进入堂口,学经教,就是讲堂,修行总不外乎禅堂、念佛堂,修忏悔法门,有戒堂、忏悔堂,其他宗教也都有。首先你就是进入堂口,因为在前面都已经详细报告过,佛陀在世(我们把堂口称为道场好,好讲),因为佛往往在树下、在山林,都是坐在地上,连个席子也没有。当然学生一定会给老师准备一个座位,这个座位都是在附近找些茅草,用草铺个垫子,让佛坐在垫子上,草铺的。
  出家人带的有尼师坛,就是像坐具,实在讲是卧具,但是也可以铺在草上,铺在草上铺个座位。座位铺好之后,端身正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