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佛不持戒,不行。你要问为什么?西方世界不是叫净土吗?那个土怎么净的?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心净则佛土净」。诸位想想,这个十善业道你要是做不到,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还有杀生的念头,你还有偷盗的念头,你还有淫欲的念头,你还有妄语的念头,还有挑拨是非的念头,不清净,心不清净跟净土不相应。我们现在在大乘教里头学了这么多年,原理原则懂得一些。你心不清净,你见不到净土,你怎么能生净土?清净心,你就见到净土,见到净土,你才能够生净土,这太重要了。
大乘教里,因戒得定,定就是清净心,因定开慧。定能伏烦恼,烦恼虽然没断,不起现行。修其他的法门,这个境界顶多只能生天,出不了三界;但是净宗这个法门殊胜,这叫带业往生。诸位要知道,带业是你的业伏住了,有定伏住。这个定是什么?就是念佛的功夫,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定。什么叫成片?你的功夫能够把烦恼习气控制得住,虽有不起作用。把这些恶的习气、恶的念头统统控制住,当然你不会做出恶事,这样的功夫才能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那功夫更高的,能够把这些见思烦恼断掉的。见思烦恼可以断掉,尘沙烦恼没断,尘沙烦恼是什么?妄想分别,这个没断。贪瞋痴慢疑,这个没有了,这是见思烦恼统统断尽,是非人我、名闻利养都没有了,自私自利没有了,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提升了。如果更深的禅定,六根对六尘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往生西方世界生实报庄严土。
我们凡夫有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善导大师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行,能。问题在哪里?「总在遇缘不同」。这个缘里头最重要的是解,《华严经》上清凉给我们讲的这四个阶段,信、解、行、证。我们今天的行,修行功夫不得力,真正原因在哪里?解得不够彻底。我们对於佛法的理论、境界、方法知道的很有限,这个路怎么走法?所以要解得深、要解得广、要解得圆,这路就好走。
佛教传到中国,佛灭度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公元二00六年,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将近二千年。这二千年当中在中国形成了十个宗派,到清朝初年,哪个寺庙不讲经?哪个寺庙里头不念佛、不参禅的?在行门到最后,总结就是这两种方式:一种是参究,一种是念佛。所以有讲堂、有禅堂、有念佛堂,有解有行,解行相应,这正法。
给诸位说,现在寺院里面的经忏、佛事、法会在古时候没有,清朝初年的时候很少,没这个东西。古时候佛教寺院的经济(就是生活的来源),不靠法会,不靠经忏佛事,这它没有。它的经济是很稳定的,因为寺庙里面都有田地、都有山,这都是斋主供养的。斋主里头,几乎有一半是国家,你看那个寺院匾额,敕建,国家建的,皇帝下命令建造的寺院,叫敕建。寺院一定有山,一定有田地,山跟田地给农夫去耕种,寺院里面就收租,将来稻米、杂粮收割的时候,寺庙里面分一部分。这是寺庙经济的来源,所以它很稳定,就不靠经忏佛事,有固定的经济来源。
现在这个制度没有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还有。解放之后,土地都是国有的,所以寺庙里面没有田地、没有山地,土地都没有了。土地没有,生活来源就成问题。佛门里面常说的一句话,「法轮未转食轮先」,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佛法的修学先要把肚子吃饱了,你才能够谈得上修行。你生活没有著落,你还能谈修行吗?这是先决条件。所以道场的经济来源就太重要了。从前他有固定的收入,稳定的来源,他心安,心安则道隆。身心安稳,生活虽然清苦一点,不要紧,能过得去,专心在道业上。生活肯定是很清苦,跟农民一样。出家人自己顶多种一点菜,种稻米就很少,种菜比较多,这个费的时间比较少,不妨碍他修行。所以正法有正法的条件。
在现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就不能不感激印光大师,不能不佩服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看到我们现在社会,教导我们后人,今后的道场要知道建小道场,共修的人数不超过二十人。现在讲起来,小茅蓬,为什么?小道场人数少,开销少,真正有几个施主发心来供养就够了,你可以像从前一样,解行并重。我们这个小道场,一天能够听经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上课;念佛,十个小时到八个小时。如果每天听经六个小时,念佛就八个小时;听经四个小时,念佛就十个小时,每天课程订十四个小时。
也许同学说,古大德这个念佛堂只有念佛,没有讲经的。古时候行,为什么行?第一个,凡是学佛的对於佛的教理多少都有底子,他不外行;第二个,善根福德深厚,烦恼轻、智慧长,行,可以不需要听经。现在为什么要?现在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不上古人,而现代社会的诱惑超过古时候不知道多少倍,你要不听经,不能断疑惑;要不听经,很容易受人诱惑。听经的目的,帮助你断疑生信,帮助你坚定信愿,目的在此地,很重要。
如果我们有二十个人这么一个道场,在一块念佛,在一块修行,一定要把十善业道、三皈五戒确实做到。听经现在比从前方便,你请法师可不是那么容易事情,我们现在用电视、用光碟来听经就很好。听经要怎么个听法?一部经。真修行的人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听一部。听完了之后,从头再听,听完了从头再听,百听不厌,这样听经你会开悟,你心是定的。如果同时听好几部经,你就乱了。譬如一天叫你听四个小时经,你听一个钟点《金刚经》,听一个钟点《华严经》,再听一个钟点《地藏经》,听一个钟点《弥陀经》,行不行?像学校上课一样,给诸位说,得不到利益,那个听法充其量得一点佛学常识,佛法的皮毛,得不到真正受用。真正的受用,听经也是修定,也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真修行。
听经,规规矩矩,安安静静,那是戒;一心专注,这是定;经教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所以我们听经四个小时就是四个小时修戒定慧,六个小时就是六个小时修戒定慧,天天听一部经。净宗法门这个方法就好,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部《弥陀经》也好,一部《无量寿经》也好,总而言之,是一部就好,不要搞太多,这才真正有成就。一部心是定的,部头太多,你心就动了,不定。
念佛目的在什么地方?在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心净则佛土净」。所以一门深入容易达到一心不乱,达到一心不乱你心当然不会颠倒,你就是没有妄想,功夫才得力,这就是讲的「住正法界」。纵然你的功夫不到家,不能往生,你决定不堕三途。你这样修行,虽然往生不了,来生人天福报,决不会堕三恶道,你说它是不是正法界?邪法是叫你往三途去。正法,诸位要记住,就是一门深入,决定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我们一般讲最容易的就是夹杂,障碍里头最严重的也是夹杂,一门深入就不夹杂。
我们今天在此地讲《华严》,诸位要知道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这部经跟净土宗有关系。古大德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真的是有关系,也就是《华严》是《无量寿经》的细说。我也常讲,有些发心讲经的同学,你要把《无量寿经》讲得好,你学了《华严》再去讲《无量寿经》,肯定就讲好了。这个经很少人讲,又这么重要,所以这是很不得已,希望把这个经讲一遍,留一套录相提供给大众做参考,目的在此地。你要说我们净宗道场可不可以听这一部经?行,也行。这部经也是处处指归,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把它看作净宗的经典,这样心态去修学就可以,一心念佛。有人喜欢详细,可以听《华严》;有人喜欢简单,不喜欢这么复杂、这么罗嗦,那你就听《无量寿经》、听《阿弥陀经》。总而言之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才真正「住正法界,离诸罪难」。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我们看下面一段,「睹事境愿」,偈颂第一首: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这是你在路上遇到,可能每天都遇到,常常遇到。『众』是人多,『会』是聚会。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把它念一念,不多。「初」,这是第一愿,「睹众会,谓众聚」,就是很多人聚集在一处。「多谈无义,故愿说深法,众心易乖,故令和合」。这就是佛法里头所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显示在这些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机会教育。不论人多少,看到有人在谈论,在聊天、在谈论,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参与。这个参与干什么?度众生,把佛法介绍给他,你得有善巧方便随顺他的话题,这才能契入,慢慢的引导到佛法。尤其是灵活应用,在现前的社会,特别是帮助他解决问题,他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或者遇到有疑惑,无论是个人的问题,他这个团体里面工作的问题,物质环境上的问题,人事环境上的问题,要给他开导。开导当中,人与人之间,这里提出来了,「和为贵」。大众在谈论免不了争论,你要怎样把他事情摆平,让大家化解对立,化解矛盾,和睦相处,这就好。
他要喜欢听佛法,就要把佛法介绍给他;他有疑问,要细心为他解答,机会教育。常常遇到,在农村、小镇这种机会更多,反而在大都会里面这个机会比较少。大都会,你看人都很匆忙,虽然居住在一起,确实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同住在一个楼层,这一层楼,一层楼有几户人家,住在这里住了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