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变成观光旅游,出家人每天接待应酬,我看到了,身心疲惫。客人走了需要休息,哪有时间去听经、去念佛!这是一天真的空过了,终年累月把光阴这样浪费,这是错误的。你再细细去研究,他为什么会这么做?那是不舍贪爱,常怀忧怖。菩萨今天教给我们一定要反过来,永离贪爱,就不生忧怖。
印祖教导我们这些方法,现在一般人听到,「这个太苦!」乍看起来好像是太苦了,实际上你要是真做,里头有真乐!在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在儒家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快乐,这里头有真乐。但是一般人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没学过,没有尝试过。他要尝到味道之后,那就是古大德所说,「世味哪有法味浓」,说出这句话那真是尝到法味了。这世间的快乐,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快乐,绝对抵不上伦理道德、学佛的快乐,决定抵不上,不能比!佛法里面所得的乐,不生忧怖。
佛教给我们什么?转贪瞋痴为戒定慧,你贪瞋痴不能放下,戒定慧就不能成就;你要想修戒定慧,一定要把贪瞋痴放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跟诸位同学说过很多次,弟子规是根本的戒律。你不从这里扎根,你十善得不到;没有十善,你三皈五戒得不到,所受的是形式,不是实质。我们今天看到许多出家、在家同修,出家的沙弥律仪做不到,那比丘、菩萨戒不要说了,太高了,沙弥做不到。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为什么做不到?十善做不到。十善为什么做不到?没有学过弟子规。所以我们讲放下,具体的放下就是落实弟子规,弟子规你真正做到,放下了。从这个地方点点滴滴把它远离,离一切恶,修一切善。在家有弟子规,三皈五戒、十善业道可以落实;出家有弟子规、有十善业道,你的三皈五戒跟沙弥律仪可以落实。你真能做得到,你是真正佛弟子,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
戒律是规范自己的身心,到一定的程度,清净心现前,那就是得定,心地清净,心地平等。这什么个道理?远离一切染著,心就清净;远离一切分别,心就平等,清净平等生智慧,我们通常讲开悟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悟了,怎么会不乐?给诸位说,你持戒好像很苦,你没有得清净心,功夫不够;得清净心就喜欢,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尝到法味了。在大乘佛教里面,如果智慧生了,那就法喜充满。你今天学佛感觉到很苦,法味你是一丝毫没尝到;你要尝到之后,欲罢不能,往后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所以先决的条件,永离烦恼习气,这是根本烦恼习气。一定要知道它的祸害,然后下定决心,跟它断交,永远的舍弃,这就对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这一小段最后的一首偈,第十九首: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这是说在路上见到园林。『园苑』,在古时候,一般大户人家居住的处所都有院子,我们一般讲花园、菜园。这是在农村里面常常见到,距离城市都不太远的地方。我在抗战期间,在衡山住过大概有七、八个月。我还记得那个地方叫陈家河边,那个河就是湘江,距离衡阳县城八里路,是个大户人家。他的房子是四合院,四合院好像有四进,就是很大的房子。前面有果木园,前院,后面院子是菜园,很大的菜园,他的房子是两层楼的建筑。我们那时候住到这户人家,他们家里已经衰败了,人丁不多。所以庭院深深,有点阴森森的感触,因为人口不旺。
见到这些地方,这些地方为什么会想到修行?世尊当年在世,确实有些国王大臣他们有多余的房舍,拿来供养,给世尊做为修行、讲道的处所。像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的只树给孤独园,那就是「园苑」。这个园苑是给孤独长者的,就是须达多长者的,他的私人财产。原来这个院子、花园是只陀太子的,给孤独长者想礼请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来弘法,那总要找个好的处所来接待,就看中只陀太子的花园,希望只陀太子能够卖给他。他就问他,你买我的花园干什么?他说我想邀请释迦牟尼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太子就跟他开玩笑,他说行!你真的想买我这个地方,听说你家里黄金很多,你能把黄金铺我的地,铺多少我就卖给你多少。给孤独长者真的用黄金铺地。
只陀太子就受了感动,他说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能感动你这样做法?他把世尊的简历向太子介绍,太子也很高兴,他说这样好了,功德我们两个人出。须达多长著不肯,我要一个人干。只陀太子到最后想到没办法了,他说:那好!我这个地可以卖给你,地上这些花草树木是我的,我全部把它砍掉。须达多没有法子,最后约定两个人一起供养,所以叫只树给孤独园;树木花草是只陀太子的,土地是太子卖给须达多的,他们两个人供养。世尊当年在世,这些国王大臣、居士长者,私人有园林的很多,都曾经迎请世尊到那个地方去讲经说法。
所以看到这样的景观就引发菩萨的弘愿,『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这个「诸行」代表佛所教诲的无量法门,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所教他的方法就不一样。大的区别,有上中下三种不同根性,上根人、中根人、下根人,这是经上常常给我们提到的。上根的人,上根里头还有上中下,中根里头也有上中下,下根里头也有上中下,那就分成九等;九等里面,每一等里头还是有上中下,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世尊在世应机说法,虽然僧团有那么大,这是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到哪里去,这些弟子是常随众,跟著佛一起。这么大一个团体,佛怎么个教法?给诸位说,佛教众生还是个别教学。大众可以一起旁听,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每个人有每个人专修的法门,他才能成就;换句话说,佛所传给各人不同的法门,那是他主修的课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各个有成就。共同科目是什么?佛教甲,乙丙丁都可以来听;佛教乙,甲丙丁也都可以来听。你多听是帮助你正修的课程,所以是正助双修。
佛传的决定是与你根性有密切关系的,在一般讲,过去生中曾经学习过这个法门,他有这个善根,容易成就。过去生中没有修学过这个法门,现在才开始学习,就感觉得很生疏,也很困难。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现在同学当中,你细心去观察,有没有?很多!有人念一部经,三、五个月就能背诵,他也没有刻意去念它,背得一个字不错。有的人,同样的一部经,背上三年都背不出来,什么原因?能背的,肯定过去生中学过,所以他学得快,根性不相同。有人持咒,咒语一听就会,很容易就学会;有人咒语很难记,一个咒语学几十遍都学不会,根性不相同。佛会观机,给诸位说,阿罗汉就能观机,遇到这些善知识、佛菩萨,那你很幸运。他传给你的法门,你只要肯认真努力,精进不懈,没有一个不成就,真的是万修万人去。
可是到末法时期,圣贤少了。圣贤为什么少?实在讲是众生的业障太重。这个业障从什么地方看起?非常简单,就是放不下,前面讲的贪爱你放不下!这就是业障重,放不下是愚痴,没有智慧。如果你真正听到佛法,善知识的教诲,佛经上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要真正把这句话想通,世间所有万事万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还能把它守住吗?你能守得住吗?
佛在经教里头说得很多,以财为例,财为五家共有,守不住。在古时候,如果你犯罪,犯罪不但个人要判刑,有时候没收财产,你的土地房屋官府没收,充公。第二个,败家子;第三个,盗贼;第四个,火灾;第五个,水灾,五家共有。哪一样是你的?真正能带得去的,业随身,你造作的恶业,你会带去,三途受报;你造作的善业能带去,人天受报;你学佛,念阿弥陀佛,是净业,你能带去往生净土。你要把这个东西想通了、看破了,你才能万缘放下,永离贪爱,那你真的是得无忧处。所以这个东西是害人的东西,要它干什么?舍要舍得干净,做好事也要做得干净俐落。
这些年当中,我看到有一个人做好事做得很干净,新加坡的谈禅法师,我也有好几年没见到他了。在新加坡也是个奇人,他在城隍庙摆个小摊子,卖纸钱、香烛。人家到城隍庙烧香,他在那里卖纸钱、香烛,诸位要知道,很辛苦!他自己一生喝自来水,自来水水龙头打开,那个水是他喝的水;我们去看他,是客人,招待客人,到外面去买一杯矿泉水,招待客人的,你就可想而知生活的清苦。他每天卖香烛累积下来的钱,经年累月也不少!
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旧金山,旧金山居士们搞了一个道场,大觉莲社,我也在那里讲过很多次的经。最后他们看到一栋房子,想买来做永久的道场,最初是租借的。那时候这栋房子要七十万美金,谈禅法师就送了四十万。钱送过去之后只交代一句话,「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以后再不会问。这个布施得干净,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以后我到新加坡跟他见了面,听说他在福州有个西禅寺,那个道场是他兴建出来的,听说拿了三百万美金,全部拿出去建那个寺庙,很不容易!问都不问一声,就是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他舍得干干净净。自己一生过最清苦的生活,这么样一个出家人,平常就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看了这个法师,确实是令人尊敬,你不要看他其貌不扬,他真心、善行,诚意感人,确实永离贪爱,不生忧怖。我们看到这么一个人。
这首偈里面,我们看到这个环境可以做为一个道场,所以引发这个大愿,当愿众生要好好的学佛。这么好的一个修行环境,真正是修道、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