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条件就是两个,就这两个条件,这是基本条件。你看自古以来,从汉朝时候就定了,举孝廉,这个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都还是援这个例子。地方官员常常到处去打听,这个地方有孝子,懂得廉洁,推荐给政府、给皇上。送他到王都太学里面去读书,这是非常高的荣誉,因为进太学读书全是公费,从前讲官费,不要自己拿钱,国家培养你。
  实际上在县里面,县学已经都是官费了。县学也都是选的,孝廉这两个条件符合,先上县学,县学里面成绩优异,保送你到京师的太学。保送的名额,可能是一个县只能保送一个,而且还不是每年,每年那中国有几千个县,学校容纳不下。所以往往好像是三年,三年可以保送一个人。你在县学里面年年考试都第一,最重要是考试你的品德、学术,都排在第一,三年可能你就会被选拔送到太学,人才汇集的地方。
  在佛法里面,我们要晓得我们的书本是佛经,我们不能够把佛法忘掉。佛法选拔的人才是什么标准?大乘教里头讲得太多了,发菩提心,这是标准。发菩提心,通常所说的就是四弘誓愿,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无上菩提心。你要发愿去度这些苦难众生,度,用现在的话来说,教学。人为什么会有苦?苦从迷来的,迷惑颠倒,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想错、看错、说错、做错了,招来的恶报,这因果报应。要怎样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觉悟,觉是乐之因,乐是觉之果;正如同苦的因是迷,迷的果就是苦。所以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用什么方法?用教学,教学称之为法布施。
  大乘经里面,佛常讲较量布施,较就是比较。《金刚经》,这是一般人最熟悉的,读的人最普遍,经上就讲得很多。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举比喻说,那还得了吗?那是多大的福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法布施的功德大。这什么道理?大千世界七宝是物质,物质能够解决你物质生活的贫乏,可以帮得上这个忙;不能帮助你了生死,不能帮助你出三界。你的享受只能在这一生,不能帮助你到来生,所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是有限量的。但是佛经这四句偈,如果他真听懂、听明白了,一下开悟,那个功德就太大了。这一开悟怎么样?他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六道的苦、十法界的苦,他统统摆脱掉了。有没有这个例子?经教里面讲的例子太多了,在中国最著名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例子,这很多人都知道。北京那边我们有位佛门的同修高居士,他说书说得非常好,录了一套专门讲六祖惠能的故事。他这套带子大概再有二、三个月就可以完成,将来我们拿到之后,在这个地方可以播放,听听惠能大师的故事。
  这个真的,五祖为他说四句偈,开悟了!这就是证明法布施、法供养超过财布施、财供养,不能比,无与伦比。由此我们也知道,学佛是积功累德。这要注意到,功德,功德不是福德,修财布施是福德。功德是什么?功是功夫,功夫向上提升,提升就是你得到的。譬如大家现在学弟子规,《弟子规》里头一共一百一十三桩事,你统统都做到了、落实了,那是你圆满功德,你做到了。如果说我只能做到一半,还有一半做不到,那你就得一半功德,你的功德不圆满。这个叫功德。
  所以,功德没有办法给人,也没有办法代人修,各人修各人得,这是功德。福德,福德自己修得多,我的福可以给别人共享,可以分给别人享。福德可以施,功德不可以,功德要可以的话,我们不必修行了,释迦牟尼佛功德很大,分一点给我们不就够了吗?所以功德没有法子,释迦牟尼佛的福德真的分给我们享,这前面我们读到的。譬如今天出家,出家人,实在讲无论在德行,哪一方面还都不够,可是他接受十方供养。十方人为什么供养?十方人看到你是佛弟子,所以佛教的信徒都愿意供养你。释迦牟尼佛的福德,不是自己有福,享佛的福,这个不能不知道。你知道你才会感佛之恩,应该认真好好的依教修行,不辜负释迦牟尼佛;也不辜负,自己将来有成就,道业上有成就,对得起那些供养的信众。如果自己没有成就,怎么对得起?将来不如法要是堕落了,堕落将来要还债。佛门有句老话说,「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它是四句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要是不能成就,成就就是你要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那今天你所接受十方供养是负债,你将来要还债。
  出家、在家没有两样,在家人修行,可不可以接受人供养?可以。如果他真的供养你,你真的念佛往生了,他也有福。往生就是成佛,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一生圆满成就,不可思议!没有出家的缘分,在家身分闭关修行,可不可以接受供养?可以!有施主愿意成就你,你好好修行,真有成就来报答。这些事情古今中外例子太多,释迦牟尼佛在世,维摩居士是在家人,释迦牟尼佛有一批学生,维摩居士也有一批学生。所以说是出家、在家四众弟子,都有财布施、都有法布施,佛法才能兴,众生才能得度。得度就是众生才能够离苦得乐,才能够破迷开悟,不能不知道!
  那出家人,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在从前出家人手上决定不可以过钱财的,他用什么布施?他用内财布施,内财是身体,就像现在讲的做义工。释迦牟尼佛一辈子做义工,他为一切众生,我们用现在话说,办班教学,不收学费。教学要不要用体力?要不要用精神?体力、精神叫内财。财布施里面,内财布施比外财布施的功德要殊胜;外财怎么样?身外之物,你布施得再多,都不如自己用自己的劳力,这叫内财,内财的福报超过外财。所以这些出家人也有财布施,你离开这个身体,离开你的精神、智慧,你拿什么布施?所以布施的范围非常之广。
  四众里面学生,学生有出家的、有在家的,学生讲供养,也有财供养、也有法供养。施用财力,这是财供养,物质也是财供养;用身体,今天讲做义工,来服劳役的,内财供养。协助弘法的,弘法工作有很多琐碎事情,这个诸位都知道的,也是属於法供养,像现在非常普遍。在从前法供养是什么?你听了这堂课,听了真有心得,听了欢喜,你到处跟别人讲,这是法供养。现在呢?现在我们有录相、有录音、有书本,自己虽然没有钱,没有关系,有很多人做了很多,你多拿一些去,到处分给你所认识的人、能够接受的人,介绍给他们,这是法供养。
  你虽然没有钱,我在这个道场里面拿了几片,你去拿、你来介绍,是用你的身体,所以你这是内财供养。把这些光碟、书籍拿去介绍给你亲朋好友,这法供养。不能不懂!懂了之后你才真正去做,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学,学要通达,畅通无碍,这是你真有悟处,你不是学的死东西,你不是死在字里行间。印光大师给我们的示范、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他老人家一生因为言语的关系,他是北方人,乡音改不掉,南方人听不懂他讲话,所以他没办法讲经。但是他有另外一个方法,他用文字,所以印祖一生用文字弘法。《印光大师文钞》,度无量众生!
  他给我们的示现,就是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你看他老人家七十岁之前,修身,没有弘法,也没有讲,也没有写。七十岁被人发现了,民国初年有几位学佛的大德居士,在家人,在家居士。他们去朝普陀山拜观音菩萨,在普陀山藏经楼遇到他,看到这个法师举止不凡,一看就晓得这个人有修行,很有道行。向他请教,他所讲的确实震动人心,让人听了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人回到上海之后,就向他的朋友们介绍,普陀山有个高僧,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拜访,有什么问题到那边去问,这样慢慢知道的人就多了。
  在那时候用通信,总是交通不方便,通信就是书信往来,答覆。答覆的信件以后在报纸、杂志上登出来,以后多了,集起来变成《文钞》,用这个方法。他老人家八十岁往生的,弘法的时间十年,这十年是他晚年的十年。晚年就是道业真正成就了,德行、道业纯熟了,所以他的文字写得那么样的好,那么样的精采。那就是他在藏经楼三十年,他管理《大藏经》,在那边读书,儒释道三家东西他都读,读了三十年。《文钞》是他学佛、读书的心得报告,你说这个东西多精采。
  我跟李老师学佛,李老师很谦虚,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我必须再给你介绍一个老师。谁?就是他的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虽然不在了,《文钞》在,叫我读《文钞》,叫我学印光法师。正确!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看到印光大师一个奇特的举动,那就是弘化社。他一生以后就是印书,十方的供养就做一桩事情,他不做别的。别的事情有人做,印送经书没人做,他专门做这桩事情。而所印的这些经论、善书里面,分量最大的是《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我非常惊讶,佛经那么多好的经典,他印的数量都少,这三样东西大量的印送。
  我那时候从版权页估计,大概有三百万册,这个数字很惊人。在当时那个时代,印刷术还不是很发达,成本都很高,为什么这么做法?想不通!为什么不大力去弘扬佛法,去搞这个?《了凡四训》勉强说是儒,《感应篇》是道,《安士全书》是儒跟道混合体。为什么搞这个?想了好几个星期才忽然明白,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现在这个社会乱了,儒好,来不及了;佛好,也来不及。唯有怎么办?因果。如果大家真正懂得因果,相信善有善果,恶有恶报,那么你起心动念你会收敛一点,这个对社会就大有好处。我才明了他这种做法就是救度现在这个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