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放下果报那么殊胜?放下是放下障碍,殊胜的果报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就是这些障碍障住了,不能现前。只要放下,障碍没有了,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无量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就现前,统统就恢复。看你放下多少,它就恢复多少,决定是成正比例。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自己学了这么多年,你们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增长信心。从我这里看到。财物我放下了,没有一丝毫贪恋,没有丝毫吝啬,果报呢?果报正是一般人所讲的有求必应。这句话也是佛门说的。心里一动念头,想什么,它自然就会现前,在物质生活没有缺乏。我们不希望过很好的物质生活,过很好的物质生活容易生贪心,而且对身体没有好处,平平淡淡的,这才叫真正健康幸福。世尊给我们所示现的,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地方能够遮蔽风雨,心安理得,身心安稳。你这一心才能向道,与道相应,不与世间五欲六尘相应,这就对了。
可是众生烦恼习气很重!妄想分别执著。昨天我们在答覆问题里面,有很多小问题,进佛堂为什么要脱鞋子?这小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穿白袜子?你说这些地方还要分别执著。由此可知,那个烦恼多重!没放下。如果真正放下了,这些东西怎么会放在心上?恒顺众生,你规定我穿白的,我就穿白的;规定我穿黑的,我就穿黑的,随顺!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我自己没有执著,我没有分别。不分别、不执著才能够随顺。随顺,众生欢喜!他定的什么规矩,我们遵守,他就欢喜,障碍就没有了。一定要执著,我不喜欢穿白的,我喜欢穿红的,你要跟人家抬杠,彼此两方面都不舒服,所以这没有必要。学佛怎么会学成这个样子?
佛法,佛教给我们学佛学什么?学清净心。你有分别、有执著,心就不清净了。释迦牟尼佛,你想当年的生活,每天出去吃饭,沿门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生欢喜心。你不能说,我不喜欢吃这个菜,你能说吗?你就有分别,你就有执著。所以他那种示现,就是真的教导我们,分别执著妄想放下了,彻底放下了。所以你接近佛,无论供养什么,他就是吃你供养东西。三衣,那个衣是不常常换的,衣除非破了,不能用了;破了还可以补,补钉太多,实在不能用,你再供养一件。你看这个生活多简单!没有人供养的时候,树下一宿,一点都不麻烦人。我们学佛要在这里学。
在家庭里面,要恒顺家人,你就不会跟家里起冲突,家和,家和万事兴。一定要执著,所以很多学佛的同学,我们在答问的时候也遇到过。学佛之后,家里不和,这就错了。为什么不和?你不能顺从,你能够随顺就和了。世出世法和为贵。所有一切矛盾、对立、冲突,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的,而妄想分别执著这个烦恼习气根很深!无始劫以来,他就养成了,这难怪,文殊菩萨清楚,他能知众生心,他能问希有法。
所以学佛在这个地方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会的,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不会,不会是触处成障,眼见色障难现前,耳闻声障难现前,什么都是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业。《地藏经》上讲得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起心动念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讲的粗一点是对立矛盾,必然产生误会。误会再扩展,问题就来了,就有冲突了。所以这要知道、要晓得。
『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这两句是许说。我,是智首菩萨自称。你看看前面加上谛听,这句话重要。我们听不会听,如果是谛听,那早就成就了,至少已经觉悟了,就是你没有谛听。什么叫谛听?一般解释叫一心听、专心听,跟这个谛听意思比较接近,专心,一心。这句话里头的意思,一心跟专心都是说不夹杂妄念。我一面在听,一面还在想别的事情,这就不是谛听。这样听法,当然不觉悟,为什么?你心思散乱。
佛法跟人见面的礼节是合掌,合掌代表恭敬,什么是最恭敬?一心是恭敬,专注是恭敬。这十个指头代表散乱,代表胡思乱想,散乱。现在我统统把散乱心收回来,合掌就成一心,十个指头变成一个掌,表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懂得这道理,你见人家一合掌,你就晓得是我们要把散乱的心收回来。这也是孟夫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什么叫学问?你能够把散乱心收回来变成一心、专心,这学问,这学问之道。世间圣人他也这么说法。
「如仁所问义」,这个「仁」是对菩萨的敬称,所以佛门里面一般尊敬的称呼,称仁者。仁者是什么意思?仁者就是菩萨。这是佛门通称,在大乘教里很普遍,称仁者,就是仁慈的人。菩萨都是大慈大悲,仁者就是大慈大悲,推己及人。你看中国这个文字,这个文字就是智慧的符号,仁不是一个人,二人,二人是想到自己,立刻就会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喜欢的,我才能够施於人。可是这里头你还得晓得,我喜欢的,人喜不喜欢?每个人喜爱不相同,那要怎样施?施不能够以自己为标准,要以对方,对方喜欢什么,我们为他服务,我们成就他,那他当然欢喜。这里头要有真实智慧,对方要是喜欢作恶,喜欢杀生,喜欢偷盗,喜欢邪淫,喜欢妄语,我们能不能成就他?不可以,这里头有拣别。恒顺众生,要顺他的德行、性德,不能够随顺他造恶业,是非善恶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他是恶,他是非,这个不随顺;他如果是善,这我们可以随顺。如果这个善行是为众生,为正法久住,那我们要全心全力的去随顺。这些都要多读经书,我们才能够通达明了。读经书没有别的,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我们今天求教,到哪里求教?找佛菩萨才行。
建立道场,现在国内建道场的人很多,常常有同修来找我。建立道场,你就要想想道场是什么意思?一定要有道!如果没有道,那只有场,没有道。往年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们那时候很年轻跟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常常给我们说,古德讲的,话也不是他说的,古德讲「有庙无道,不能兴教」。常常用这句话来勉励我们,勉励我们学生。学生年轻没有福报,勉励我们这一生不能走错路。错路是什么?错路你去建庙。你的道没有成就,庙已经盖好了,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这个话讲得很客气,也讲得很含蓄。要是把它揭穿了,今天不揭穿大家都不懂。揭穿是什么?有庙无道,没有不造业的。造作一切不善的罪业,果报就在三途,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所以古来大德他选择什么?他选择道,庙随缘,不重要。他在山上住山洞、住茅蓬,山洞是自己挖的,也有现成的,茅蓬决定是自己盖的。在山上砍几棵小树,架起来,用一点茅草搭起来,茅蓬,都是自己建的。清修,成就自己的道业。
道场怎么形成?你真有道了。真有道,确实感动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些龙天善神他会替你找信徒,这个信徒决定是来跟你修学的,来做你的学生。既然有学生了,决定有护法,道场这么样建立的。自己有没有操心?没有操心,自自然然形成的。信徒不多的时候,来学的人也不多,就在旁边再建个茅蓬,一个人一个小茅蓬。那个茅蓬就像我们现在的帐篷一样,很小,确确实实只能供自己遮蔽风雨。几个茅蓬在一起,这就是个道场。讲经教学,研究讨论,一般都找个大树底下席地而坐。顶多是找一点生草在地下铺比较软一点,坐在地上,团团坐著。你看世尊当年在鹿野苑,最初说法讲经,听众五个人。诸位知道,五比丘,憍陈如尊者五个人,最早讲经说法是五个人。以后慢慢的,四周也有来听,听的讲得好,这自然给你宣传。释迦牟尼佛没有委托人宣传,没有委托人你介绍人来听,没有,全是自然而然来的,这我们要懂。就是始终保持清净心,决定不失道义,这就成就了。起心动念要搞什么,於道都不相应。所以我们学佛,学佛以谁为榜样?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榜样,决定不错。
世尊当年在世,中年以后,道场也不少,各地方都有。诸位知道比较著名的,只树给孤独园、舍卫大城、竹林精舍。这些道场都是国王大臣、大富长者他们的田园、花园、别墅供养世尊,请世尊带著他这些弟子,在这个地方安居,讲经教学,利益一方。供养不是把产权供养给释迦牟尼佛,不是的。释迦牟尼佛出家了,他不要这个。所以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讲,释迦牟尼佛有的是使用权,所有权呢?所有权还是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是你们的,产权是你们的。我在这里教一天,安居一天,使用一天;哪一天我不要了,统统奉还给你。但是这些国王大臣,这些大富长者们,释迦牟尼佛不在,他请释迦牟尼佛弟子继续在这里讲经,所以就变成长年的道场。佛不在世,佛的弟子代代相传,他们都乐意供养。可是要知道,主权还是他们的,出家人决定不要主权。好,没有负担,这叫真正供养。
如果我把这个房舍花园送给你,产权过户给你,那好了,你不是出了家吗?现在有了家,把你拉回来,送你回家,你什么都得要操心!这不叫供养,不是供养一个修道人,不是供养出家人,你怎么可以找师父的麻烦?像在现代这个社会,像香港这个地方,如果你送一栋房子给这个法师,他出家了。他没有这些财产,他是什么牵挂都没有。有了这栋房子,听说还要纳税,缴什么房税、地税,这个生活所需,每天电税、电话费、电费、水费,乱七八糟东西,你不是叫这个法师还俗了吗?每天张罗这些事情,心就乱了,心怎么会清净?这个道理你可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往往你善心供养一个法师,没有想到是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