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不会接近它。所以《认识佛教》我讲过几遍,讲这个题目,现在有光碟流通,也有小册子流通,非常重要。
我们学佛的四众同学要发心学布施。现在布施,你要说哪一种东西圆满功德?财法无畏统统具足无过於光碟。这一个光碟很便宜,成本好像很低,一、二块钱。你能够经常送给你这些亲戚朋友,你自己在听经,觉得哪一段讲得你最有受用,听得最欢喜,你就拿这一片;我们这个道场也有大经,也有单独一片、二片特别提出来流通的;介绍给你的亲朋好友。他要是真听了,不听也没关系,反正成本很低,他放在那里,不定哪一天他有了兴趣,偶尔来看一下,他一看他就明白,你就度了他。「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明了之后,他就能够转恶为善。悭贪是恶,布施是善,他能够回过头来,说不定从这个地方就把他整个命运转过来。在佛法里头转过命运的不止我一个,在家出家很多!只要你真正肯学,学太重要了,学你才能明理。理明了之后,你的信心清净,生智慧不生烦恼。你有智慧,你才晓得应该怎么做法,这就是应该怎样做人,在这一生当中我想成就什么,没有做不到的,有求必应。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一卷) 2005/8/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1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四首看起: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这段虽然有两偈半,也就是十句,我们还是一首一首的来读。前面讲到第一句,实在讲,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了个原则,而且诸经所说不同。譬如这个地方讲赞叹,应当要赞叹,可是佛在《涅盘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跟这个恰恰相反,《涅盘经》上:悭者之前,不赞布施;毁禁者之前,不赞持戒。佛的话是不是有矛盾?确实,而实际上佛法决定没有矛盾,那是因为时节因缘不一样,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与人相处,言语造作要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你要懂得时节因缘,这是在什么时候。一年四季不同,一天早晚不同;再说这个时代有治乱不同,有承平、太平时代,有动乱的时代,不一样,你都要能够想到。人,人的根性不相同,有人对於你的劝告欢喜接受,还生感恩的心;有人对於劝告完全排斥,置之於不理;还有一等人,你劝告他,他还要伤害你。所以是因时、因地、因处(地跟处是一样的)、因人而异,不同!应当赞的要赞,不应当赞的不能赞,你才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跟圣人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在一般场合当中,讲经教学这是最方便,因为展开经本讲到这一句,不说不行。这里头有善巧方便,没有讲到这个地方,你要是特别赞,要看时节因缘,讲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我们是学这段经文,应该怎样学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归到自己,正是儒家所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尤其是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祖师大德说得很清楚,六度多分是自利,四摄多分是利他,四摄、四无量心是利他。尤其是四无量心,把自己的心量拓开,慈悲喜舍遍法界,这才是大圣、诸佛菩萨的修养,我们要学习。所以言语态度做到恰到好处,那就是佛经上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没有一定的模式,变化多端,无论是什么场合,无论是什么根性,你跟他接触、跟他往来都能叫他生欢喜心。这是高等智慧,一般人做不到;这是真实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真正得受用。
以布施来说,喜欢布施的人,这要赞叹。为什么说喜欢布施的人还要赞施?虽喜欢还吝啬。有没有这样人?有,很多。我们自己学佛这么多年,想想自己学佛的过程,最初接触佛法,老师劝我们布施,我们也很欢喜,吝不吝啬?吝啬。怎么布施法?这是我自己的经历,自己有多余的,把那个多余的施舍给别人。在施舍时候心里总是要好的、完整的留著自己用,次一等的或者是有残缺的给别人。这已经很难得了,因为在这以前残缺的也不肯给人,统统据为己有,现在可以能够分给别人,就很大的进步了。
这样再过若干时日,大概总得三、五年,慢慢的施舍养成习惯,真正有欢喜心了,我布施给人家,好的东西给人,不好的东西留著自己用,这进一大步,送人都是送好的。再提升,自己很需要的、需要用的,看到人家需要也能够布施,舍己为人。譬如吃的、穿的、日常生活的用品,我们很需要,看到人家更需要,能给人,能够成就别人。尤其是真实的社会福利事业,我们可以省吃俭用。自己道场原来准备建一个图书馆,要花不少钱,不建了,把这个钱省下来到国内去办学校,可以办很多个希望小学,帮助许许多多清寒的学生有地方读书。所以布施这个心、这个意愿长期慢慢培养,培养到一定的程度就真正能欢欢喜喜的牺牲奉献。
我们想到佛陀、想到印光大师一生过著清淡的生活,虽然供养很多,并没有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没有。他的关房我去参观过,没有用这个钱去整修;穿的衣服、饮食都还跟大寮里头完全相同,没有特别照顾。他老人家是八十岁圆寂的,晚年也都随众,不接受特别照顾。这是表演给我们看,布施要做到圆满。佛经里面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祖师大德都做出榜样,我们看了之后要能体会到,要知道怎样去学习。心清净,需不需要用食补?不需要。我们现在懂得,身心清净是对於自己身心最好的营养,无过於身心清净,远离一切欲望,这就对了。
第二句『毁禁者赞戒』。毁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持戒。禁是禁戒,佛不许可你做的。五戒是禁戒,你看都有「不」,不杀生、不偷盗、在家(多半是给在家居士的)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加上一个不,禁戒。十善业道,实在讲也是属於禁戒,但是它不算是戒律,善行,善行就是佛劝你。所以虽然十善有不杀生、不偷盗,五戒也有不杀生、不偷盗,意思不一样。五戒是佛绝对禁止的,十善是劝导人的,那就宽多了,你犯了没有罪,就是没有破戒的罪。不像五戒,五戒你犯了,当然你犯杀生有杀生的罪,另外还要加重一层罪,那就是破戒的罪,两重罪。十善里面不杀生没有破戒的罪,这一点诸位同学要知道。为什么五戒跟十善有重复的?不一样,一个是劝导,一个是严禁、是规矩(佛门规矩)。十善是普遍劝导大家的,应该要这样做。所以十善你能做到,持戒就没有问题,这个禁戒你一定会持,你不会犯戒。
持戒功德很殊胜。对於不懂得持戒的人,赞叹持戒的利益,赞叹持戒的功德,赞叹持戒的果报,他能生欢喜心。不杀生,你想不想得健康长寿?你愿不愿意别人伤害自己?不愿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就不能伤害别人。我不愿意别人毁谤我,我决定不可以毁谤别人。别人毁谤我怎么办?要想到说,世间没有说是没有因生起的事,决定没有。凡是事一定有因,因在这一生,我们能想到;那个因要是在前世、在宿世,我们就不知道了。
所以佛常常教我们要想到,别人伤害我,我这一生确实没有伤害过他,这必定是过去生中的因缘,应当接受,就是这个帐到此地就了了。虽受到伤害不生瞋恚,决定没有报复,这一笔帐就了了,来生再见面就变成好朋友,化敌为友,化怨为亲,这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现在所讲的冲突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冲突?我在走路看到报纸上一个头条新闻,很大的字,我看了一眼,儿子杀父亲。像这些社会新闻你们知道的比我多,这怎么发生的?不是外面人杀你,儿子杀你,这个事情在今天的社会已经不算新闻,太多了。事情没有偶然的,一定有因,因决定在前生。前生你杀他,他有怨恨,他要报仇,念念要报仇。报仇怎么办?投胎生到你家里来做你儿子、做你孙子,你怎么防范?
今天社会这样的混乱,不想活的人这么多,他不想活,就很容易被人利用,背著炸弹去杀伤那些无辜。我们讲无辜,其实没有无辜,统统都有前因后果。我记得有个同学给我说,也是个真实的故事。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在一场火灾里面死亡,那场火灾死亡有六十多个人。就在他死亡之后托梦给他,劝他不要悲伤,命中注定的,这六十几个人有共业;没有共业的,就在火窟里头顶多受伤也无事,没有冤枉的。这是我们世间人不知道事实状况。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五、六岁。朱镜宙老居士(章太炎的女婿)那个时候将近七十岁,我是刚刚接触到佛法,他常常讲故事给我们听,把我们看作小朋友。他讲在抗战之前,他在苏州一家银行做经理,朋友当中有个朋友是走阴差的,我们现在讲通灵。他的地位并不高,传递书信的,他在做这么一份工作,所以每天晚上他就去上班。苏州城隍叫都城隍,在鬼道里面,江苏省的地位最高,相当省长一样,上海是个县,上海城隍是县城隍。传递一批生死簿,就是哪些人该死的时候名册,上海城隍送到苏州,苏州是他来接的。
他接了之后,他就翻翻看看,看看哪些人。这翻了之后觉得非常奇怪,第二天跟朱老几个朋友们聊天就讲到这桩事情:昨天晚上,上海城隍送来一批生死簿,很奇怪。大家就问:奇怪什么?他说:那个名字都是四个字、五个字的,好几本子全都是的。他说:中国的姓氏,复姓四个字也不常多见!他说:怎么那么多名册全都是四、五个字的?每个人都不知道,都感觉得很迷惑。三个月之后,日本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他们才恍然大悟,那些名册是什么?日本人在那一次战役死亡的。你看名册三个月之前就送到苏州都城隍那里去了。所以这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