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闻此言,雪雁不由自主的就对他又多了几许好感:一方面感觉他像是一个雄才大略的英主,另一方面又感觉到他能为百姓着想,这样的君主实在难得。
通过这一番交流与了解,王玄策也彻底的被松赞干布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就回到:“赞布能有这样的想法,看来百姓的日子也定会越来越好!”
众人又是会心一笑。经过雪雁的一番介绍,他们也才明白:雪雁就是江夏王李道宗的闺女,而这王玄策则是和雪雁认相识多年之知己,此次回京正是为了看看这大唐的山山水水,纵览各地之风土人情。
听她这么一番介绍,松赞干布就想了解了解大唐长安城之盛景,以及百姓之风俗。
只听雪雁用着莺声燕语,将这长安城一番详细描:“长安城墙周长近百里,巍峨宏大,布局严谨,城市街道犹如棋盘一样,横平竖直,里面房舍更如棋子一般,有序点缀。朱雀大街长约十里,将长安城分为东西两部分,里面生活的百姓不下百万,各国使节鳞次栉比,万邦来朝……”
当听到这长安城周长近百里,人口上百万的时候,这松赞干布和沙阿王子都瞪大了眼睛,感觉甚是诧异,不曾想竟然如此之宏伟壮观。而这时的禄东赞也肯定的点了点头:“郡主所言非虚,长安城的确如此”。
接着王玄策就说到了大唐的州郡县府:“百姓秉承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制度,每天除了耕种就是按照时令过好应有的风俗;和平时期安居乐业,战时则随时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既不耽误百姓农时,又让国家减轻了负担,一举两得。”
说到这里,但见王玄策稍事停顿一下,将茶盏中的茶水一饮而尽,顺带观察到这松赞干布听得颇为认真,随即又接着说道:“正是因为国家安宁,文化也渐渐的繁荣起来,诗词歌赋也随之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虽说文化繁荣,但是亦重武功,两者兼存内外兼修。故而方有了大唐外可以提三尺长剑上马御强虏,灭突厥,平吐谷浑。内可以下马以诗文治天下,百姓富庶,民富国强!”
通过王玄策这一番讲述,三人也明了大唐之强大,重在筋骨而非表象。
对少年老成的松赞干布来说,王玄策此言不仅是对大唐之赞叹,更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不要走吐谷浑,突厥等国与大唐对抗的老路。治国理政重在治民,民安国亦安,民富国亦强。时刻关心百姓之生存状况才是一有为君主应该做的。大唐文武并重之举措,要想与其硬碰硬无异是以卵击石。与其这样还不如结成友好之邦,互不侵犯,则更为妥当。
想至此,对王玄策微微一笑,就回到:“大唐之繁华的确让人向往,不知我如何做,才能让我的子民也像大唐百姓这样安逸的生活?”
听了王玄策这一番话语,沙阿王子也是感同身受,随即也向他投来了相同的一问!
听其如此一问,王玄策于是按照大唐对待列国诸番之惯例,给了松赞干布和沙阿王子三个计策:
第一:派遣使节至长安与大唐交好。只有交好,两国才能不再相互猜忌,才能为以后之发展铺平道路。
第二:遣送贵族子弟,至长安太学学习大唐儒家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吐蕃文化落后之面貌,才能培养出更多知书达理的人才。
第三:派遣匠人学习大唐的耕种、农具、建筑等制作技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安居问题,百姓安国家亦安!
听此三策,字字珠玑。松赞干布与禄东赞颇为赞同,连连点头。这泥婆罗地处雪山之南,虽说已经立国百年,但是与这大唐比起来也是差距不小,所以这沙阿王子闻此三策,也是颇为赞同,不由自主的对大唐的包容与开放甚为向往。
这一日,他们聊了很多很多,每个人都互生好感。王玄策已经明了了吐蕃之大致情况:这松赞干布的确是一雄主;如果利用得当,两国自然是相处融洽;如若不当,定会给边境百姓带来无尽的战火。不过好在,这松赞干布亦不是一好战分子,尊而好学,对百姓生命之关爱颇有儒家之风!
而松赞干布,通过这一番畅聊,不仅对大唐的文化颇感兴趣,更是对大唐的政风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感觉到了和平相处应是两国不二之首选。
而陈茂材和周曾亦是感觉到这三个人要远胜于昔日的吐谷浑伏允可汗。
虽说在此休整一夜,每个人都神清气爽精神抖擞;但九月的早晨稍微有这么一些寒冷,垂下的柳树似乎也在诉说着离别的衷肠。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众人就此分别,各自踏上了各自的方向。松赞干布他们也明了事情的走向,更推崇王玄策的主张,是应该向先进的文化学习了。而王玄策他们又策马北上,朝着京城的方向,继续游历这山山水水……
话分两头,书说两回。恶人终归是恶人,他只要想整你,随时随地都能想到整人的办法。经过这一番游历,又是几个月光景,这一行人就到达了岷州境内,而有一双眼睛正在死死的盯着他们。
这岷州紧邻吐谷浑。还记得贞观九年,这王玄策等一干众将士杀的吐谷浑丢盔弃甲,一战而灭了这吐谷浑,最后引得这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伏顺归降唐朝。李世民感念其一心归附,又听从魏征之建议,因此就将这三江源之地赐给了慕容伏顺,准许其复国,称之为伏顺可汗。
虽说这边境之地,历来都不甚安全,但是因为这些年吐谷浑已浑然成了唐朝的属地,故而此时的两国边境地带,百姓自由自在的生活,还算安宁与惬意。
自从上次因为雪雁他们在雅州暴露身份之后,这李景恒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回京路线,故而这些日子一直派人紧紧跟随!他明白王玄策此次回来定会出人头地,升官提爵。虽然她很想再整出点事情或者杀掉他,可是因为他是奉旨回京的人,故而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傻到这种地步。
而此时的陈雷简直就是他肚子里的蛔虫,通过这些时日的所作所为,他已经明了了李景恒之真实想法。看着他凝重的神情,随即提示到:“过些时日,这王玄策等人定会从岷州经过,这岷州可是紧邻吐谷浑呀,要是因为战乱被杀,这似乎就甚为妥当,这和咱们也没什么关系呀”。听陈雷这样的一番提醒,这李景恒立马就想到了这伏顺可汗。
这伏顺可汗自归顺大唐以来,他也明白只有搞好和大唐近臣之关系,他才能够永远的处于不败之地。因此这些年和唐朝近臣的关系相当融洽,逢年过节的,总会孝敬不少特产。正是因为李道宗署理这西南诸番事物,为了历练这个儿子,所以每次按照朝廷礼制相会之时,他总是派遣李景恒前来。所以这慕容伏顺和李景恒颇为熟悉,私交甚密。
于是乎计上心头,一番商议之后。陈雷就带着李景恒的口信快马加鞭的出发了。数日之后,就到达了这吐谷浑王城,此时的吐谷浑早没了昔日的王霸之气,拥有的只是顺从与安逸。
因为不到朝廷规定的互派使节之时令,故而这伏顺可汗就秘密的接见了陈雷。陈雷见到了久违谋面的老朋友,就乐呵呵寒颤了一番。说明了来意之后,这伏顺可汗可就犯了难。
面对如此棘手之问题,伏顺可汗考量的则是:一方面,这王玄策可是大唐的朝廷命官,这不明不白的就给杀了,追究起来这问题可就大了。另一方面,这李景恒虽然仅仅只是一个将军,但是背后可是江夏王李道宗,也不能得罪。
这左一个不是,右一个不行,顿时犯了难,这可如何是好呢?于是乎,就带着幽怨犯难的语气,将问题推向了陈雷:“这王玄策要是死在了这里,朝廷追查下来可是如何是好?”
这陈雷向来不缺办法,这不,随口就向伏顺可汗问到:“您可知老可汗是怎么死的?”。
慕容伏顺立马回到:“自杀而亡的呀”。
陈雷一听这个,就嘚瑟了起来:“看看,看看,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您还没弄明白。这老可汗不是自杀的,是被逼杀的!”
听闻此言,慕容伏顺吃惊的望着陈雷:“此话怎讲?”。
但见这陈雷声痞子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随即悲伤的说道:“当年老可汗,走投无路之时,老王爷很想放其一条性命。可是当攻入帅帐的那一刻,是这王玄策再三的劝说老王爷。最后逼的老可汗没法了,实在不忍让老王爷为难,只能够自杀成仁。这都是他王玄策一人的过错呀,您怎么到现在还不明白呢?”话语之间,陈雷这眼泪啪嗒啪嗒的就流了下来,“至今日,你连仇人是谁都没搞清楚,连我都替老可汗为之惋惜呀”越说越“伤心”,越说越“悲伤”,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时不时的偷瞄这伏顺可汗。
却见这慕容伏顺听此一说,黯然泪下,悲痛欲绝,顿时有一种被洗脑的感觉。为父报仇的念头立马涌上心头。观此景听此语,陈雷对慕容伏顺一番安抚之后,带着诚恳的语气说到:“您以为父报仇之名义,除掉这王玄策,就是为父尽忠。何况以这样的理由,陛下也是不会过于追究的。再加上他王玄策就是一小吏,更没人看在眼里了!”
经过这一番安抚,慕容伏顺的心境也稍稍平和了一些,只要能给父王报仇,一切问题也都不再是问题。于是乎,三个臭皮匠一拍即合。
经过数日细致之谋划,这慕容伏顺也已安排妥当,准备在这岷州境内给王玄策致命一击,等待他的将是狂风暴雨般的血腥……
而王玄策携这雪雁等人,也按照原有的计划来到了岷州境内。因为这是大唐与吐谷浑的边境,故而也就放松了警惕。悠悠然,只见这岷州境内山高林密,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绿树随城郭环绕,小河绕村庄蜿蜒而过。只要有树的地方就有人家,时不时的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