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假神:久病或重病之人,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又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之征。为病情恶化,危在旦夕,临终前兆之征。
(5)神乱:神志错乱,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活动的异常表现。临床常表现神志不宁,甚至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和猝然昏倒等,见于癫、狂、痫、脏躁等病人,特点为大多反复发作而缓解期不出现神志失常。①焦虑恐惧。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一室。多为虚证。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②狂躁不安。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詈,不避亲疏。或自高贤、自辩智、自尊贵、少卧不饥,妄行不休。多属阳证。常见于狂病。多由暴怒气郁化火,煎津为痰,痰火扰乱心神。③淡漠痴呆。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闷闷不乐或悲观失望,属阴证。常见于癫 、痴呆。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痰浊阻蔽神明所致,或先天禀赋不足。④猝然昏倒。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属痫病。多由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窜蒙蔽清窍所致。
(6)望神注意事项:①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做到静气凝神,冷眼观察,一会即觉。②神形合参: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③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④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2。 局部望诊
主要望头颈、胸腹四肢、五官九窍、舌象、皮肤、络脉、排泄物与分泌物等。在此,主要介绍望诊腹部,望舌,其余可参阅《中医诊断学》。
【望腹部】 上腹部包括胃脘、左上腹、右上腹,含脾、胃、肝、胆,属太阴、阳明、厥阴和少阳经;脐周部位称为脐腹,含小肠、脾,属太阳、太阴经;脐下至毛际部位为小腹,含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宫,属少阴经;小腹左右两侧称少腹,为足厥阴肝经循行的部位。冲脉从气街夹脐之两旁上行至胸,任脉沿胸腹正中而行。所以,望腹部可了解所属脏腑、经脉的病理变化,以判断虚实寒热。
一般来讲,凡腹部肿起者多属实,陷下者多属虚。腹部胀满,皮厚色苍者属气,皮薄色泽者属水。胃脘部膨胀隆起,或左右胁下有肿块,疼痛拒按,固定不移,为气血瘀滞而成;若隆起部时聚时散,胀而软者,乃气机不畅所致。
腹部青筋暴露,腹皮绷紧,胀大如鼓者,称为臌胀,多为肝脾失调,气、血、水、痰积腹中而成。腹中肿聚往来上下为虫证。小儿腹部膨隆,伴面色萎黄,肌瘦等,多为小儿疳积。腹部凹陷如舟状,甚至腹皮几乎与脊柱相贴,称为腹凹,见于久病之人,脾胃之气亏虚,或暴吐下泻,阴津耗伤之人。婴儿脐中有块突出,皮色光亮,且按之软,可推入腹者,称为脐突又称脐疮,多因小儿脐部发育不全,啼哭、剧咳,肠自脐环突出皮下所致。脐突,周围溃烂流脓,称脐疮。
左侧或右侧少腹下段局部隆起,如条索状,甚至通入阴囊皮色不变,按之柔软,小儿多见,啼哭时尤其明显,称为疝气。若少腹时而隆起,聚散无常者,为肝气瘀结少腹所致。右少腹部胀满不适,甚则可见肿块,且按之痛加剧者,为肠痈,是热毒内聚,瘀热内结肠中,经脉不通所致。
【望 舌】 又称舌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
(1)望舌的基本知识
①舌的基本结构。舌位于口腔中,附着于口腔底、下颌骨和舌骨。舌的上面为舌背,中医习惯称为舌面,下面为舌底。舌可分为前方的舌体和后方的舌根两部分。舌体前端游离变窄,称为舌尖。舌体中间有一条不太明显的直行皱褶,称为正中沟。当舌面上卷时,舌下面正中线有一连于口底的细带,称为舌系带。在系带终点两侧有一对小圆结节,左右各有一孔,其左侧者称为金津,右侧称为玉液,均为胃津、肾液上潮之孔道。舌表面有薄而透明的黏膜层,黏膜上主要有4种*,即丝状*、叶状*、菌状*和轮状*。后两种*内有味蕾,所以能感受味觉。舌与脏腑、经络关系非常密切,因而具有辨别五味、调节声音、搅拌食物、协助吞咽的功能。
②舌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舌通过经别和经筋的循行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手少阳三焦之筋入系舌本。可见心、脾、肝、肾、膀胱、三焦等脏腑的经脉、经别和经筋,与舌有直接联系。其他脏腑如肺、胃、大肠、小肠、胆、心包等,虽未与舌发生直接关系,但是通过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经气亦可间接地通于舌。因此,人体的脏腑都通过经络与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杨云峰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
舌的血脉由心所主,舌象可反映心的功能状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全身脏腑气血的状态,故心的功能状态反映了全身脏腑气血的功能状态,脏腑气血的病变往往通过心而反映于舌。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舌体肌肉由脾所主,舌的味觉与脾胃功能有关,舌象不单反映了脾胃的功能状态,而且代表了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
舌苔,由胃气上蒸所生。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说:“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
“唾为肾液”,玉液是其上潮之孔。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精又都归藏于肾,故从舌象可反映全身脏腑精气盛衰的变化。
③脏腑在舌面上的分部。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认识到舌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舌的一定部位也分属一定的脏腑。一般常用分法有以下两种:
五脏划分法:“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属肝胆,舌根主肾。”也就是说,舌尖主上焦(心、肺),舌中应中焦(脾、胃);舌之两边候肝、胆;舌根应下焦(肾)。这与寸口诊脉时的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的脏腑分部原则是一致的(图18)。
图18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
胃经划分法:按胃经划分的方法是: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此法适用于对胃肠疾病的诊断。
④望舌方法。观察舌象时,医生应让患者面向光源,取正坐姿势,舌体自然伸出口外,舌尖略向下,舌面舒展平坦,充分暴露舌体,以便进行观察。患者应避免伸舌时间较长、舌体卷曲、紧张。望舌应从舌尖开始,依次细看,一般是先观舌质的神、色、形、态,再看舌苔的苔质和苔色。因为舌质位深而难以观察,舌苔表浅而易察,并且舌质常因伸舌时间过长易随舌体上的血管变形而发生改变,而舌苔位浅,不受其血行变化的影响。望舌时应迅速、准确,力求在较短时间内一次完成,不能让病人反复伸舌或伸舌时间过久,必要时,也可让病人休息2~3分钟后,再观察一次,使之真切。
(2)舌诊的内容:舌诊的内容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部分。舌质又称舌体,指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则为舌面上所生的一层苔状物质。舌质与舌苔的诊察各有侧重点,一般来说,察内脏之盛衰,重在望舌质;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在察舌苔。气病察舌苔;血病察舌质。
正常舌象:正常人的舌象应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胖瘦、老嫩适中,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临床常将正常舌象简称为淡红舌,薄白苔。病理舌象,是指因疾病引起的舌质、舌苔的异常变化。
①望舌质,包括观察舌体的神、色、形、态之异常变化。
②望舌神。望舌神的有无主要从舌质的荣枯、灵动等方面进行观察。舌质荣润红活,光泽而有生气,舌体灵动自如者,为舌有神,说明胃气未亏。此时,无论苔之黄、白、灰、黑,刮之里面红润,为神气荣华之征,虽病也是善候。
舌质干枯晦暗,无光泽,无生气,舌体运动呆滞,为舌无神,乃是恶候。此时不论有苔无苔,为神气全无之象,诸病皆凶。
③望舌色。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正常舌色为淡红色,如有所偏则为病。常见的舌色有以下几种: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人为淡,其色红少白多,甚则毫无血色者,称为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亏证。其形成乃因阳虚气少,运血无力,或气血两虚,血不上荣于舌所致。
红舌,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主热证,但有虚实之分。红舌乃由热盛血涌,气血充盈舌体脉络所致。舌色鲜红,干燥少津,甚或起芒刺,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常兼见烦渴引饮,身热,面赤,脉洪数等症。舌尖独赤为心火上炎。舌边红赤为肝胆火旺。舌中红赤为中焦热盛。舌上满布深红色小点,如珠鼓起,为红星舌,乃因温热之邪伤于心脾,脏腑俱热。舌中伴有紫斑,为欲发斑之兆。舌色鲜红,少苔或无苔,甚起裂纹者,属虚热证。常兼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等症。若舌红嫩,望之似润,扪之燥甚者,为妄行下法,津液内竭之象。红舌既可见于实热,又可见于虚热,其辨别的关键在于舌面上是否有苔,有苔者为实热,无苔或少苔者为虚热。此外,尚须结合兼症仔细鉴别。
绛舌,舌色深红,称为绛舌。绛舌多系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