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剥落苔,舌上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舌苔的有无与消长变化,是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表现。诊察舌苔剥落变化,可以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舌苔全部脱落,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主胃阴枯竭,胃气大伤。乃因胃气匮乏,不能上熏于舌;胃阴枯涸,不能上潮至口所致。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又称地图舌。花剥苔的主病,也属胃的气阴两伤之候,但其病情较光剥苔为轻,故仅仅舌苔部分落脱。若花剥苔而兼有腻苔者,说明痰浊未化,正气已伤,病情较为复杂。

    有根、无根苔,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不去,似从舌里生出者,称为有根苔,亦称真苔。若舌苔四周洁净如截,似浮涂于舌面,非舌所自生,刮之即去者,称为无根苔,亦称假苔。有根苔与无根苔的检查,可用刮舌的方法加以区别。若刮后光滑洁净,舌质光润者,是无根苔;反之,刮后仍留有薄苔,舌质不露者,是有根苔。有根苔是由脾胃之气熏蒸,上聚于舌面而成,表示有胃气,主实证、热证。无根苔乃因久病之后,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而已生之苔逐渐脱离舌面所致,表示胃气已衰,常见于虚证、寒证。因此,观察苔之有根与无根,对了解正邪盛衰,胃气有无,从而判断病情轻重,病势顺逆有着重要意义。

    偏全苔,苔布满全舌者,称为全苔。舌苔仅布于某一局部,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内或外,称为偏苔。观察舌苔之偏全,可以了解病变的部位。舌见全苔,为邪气弥漫,湿痰阻中。若外有苔(舌尖部分)而内无苔,是邪气入里但未深,而胃气却先伤,不能化生舌苔,所以舌尖有苔而根无苔。若内有苔(舌根部分)而外无苔,是里邪虽减,但胃滞肠积尚存,素有痰饮之人,亦可见此苔。若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为邪在半表半里,或肝胆湿热,亦可因一侧齿脱,仅用另一侧咀嚼食物所致。舌中心无苔或边厚中薄,为阴虚、血虚或胃气伤。

    ⑨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观察。疾病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在舌象上的变化,亦不尽相同。由于导致疾病的原因各异,邪正盛衰之别,病性的寒热虚实也不同。因此,舌象的异常变化有时反映于舌苔方面为甚,有时则反映于舌质方面为甚。一般来说,观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盛衰,血病的变化,五脏的病变;观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深浅、性质,气病的变化,六腑的病变。因此,在具体望舌时,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既要分看,又要合察,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正确地诊断疾病。

    (二)闻诊

    闻诊是指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声音和气味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听声音包括诊察病人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的变化;嗅气味包括嗅病人躯体、口鼻、分泌物、排泄物等所发出的种种异常气味。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辨别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此介绍与腹部脏腑疾病相关的诊察,余可参阅《中医诊断学》。

    1。 呕吐 呕吐为胃腑病变的主要症状,总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古人将呕吐分为呕、吐、干呕3种不同情况。即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又称为哕。

    根据呕吐声音的强弱及吐势急缓,有助于辨别病症的寒热虚实。一般而言,吐声低弱,病势徐缓者,属虚属寒,多因胃气不足,或中阳不振,致使胃失和降而成。若吐声壮厉,病势急猛者,属热属实,常因邪热犯胃,或食积痰饮等停滞于胃,造成胃气上逆所致。患者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称为反胃,多因胃寒脾弱,不化水谷所致。若患者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兼见小便不利等症,为伤寒病太阳蓄水证,因邪犯太阳膀胱,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若呕吐脓汁,其味臭秽,属胃痈,多是热毒壅滞于胃,热蒸肉腐,蕴热成脓。

    2。 呃逆

    呃逆,是指咽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急的症状。呃逆,即俗称打咯,总因胃气上逆所致。根据呃声的高低、强弱和间歇情况,分辨病症的寒热虚实。

    新病呃逆,呃声响亮,连声有力者,属实证,多因寒邪、胃火、食滞所致。久病呃逆,呃声低弱,断续无力者,属虚证,多因脾阳虚,或久病及肾,脾肾阳虚,或胃阴不足所致。若呃声沉缓,兼见面色青,胃脘不舒,得温则减,得寒则甚,属寒证,多因寒邪客胃,胃阳被遏,失于和降所致。呃声高亢而短,兼见面赤,身热,烦渴,便秘等症,属热证,因火热之邪客犯于胃,胃气失和所致。久病呃逆,持续不止,呃声低弱,是胃气衰败之征。若出现在急重病症后期或老年正虚患者,则属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若偶因进食仓促,或触冒风寒,一时气逆作呕,大都轻微而能自愈。

    3。 嗳气

    嗳气,是指胃中气体上出于咽喉,由口排出,同时发出低沉且长之声的一种症状。嗳气古名“噫”,俗称打饱嗝。总由胃气上逆所致。根据嗳气声的强弱、发病情况等,可以辨别病症的虚实。

    嗳声响亮,频频而作,多由食滞、肝郁所致。食滞胃脘者,嗳气每于食后频作,且气味酸腐而臭(称嗳腐),脘部胀满,嗳后脘部稍觉宽舒,因宿食停胃,胃脘气滞,失于和降,胃气上逆而成;属肝郁者,则嗳气频作,兼见胸闷不舒,胁肋隐痛,得嗳与矢气则胁肋宽舒,每随情绪变化而诱发、增剧或减轻,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失和所致。

    若唉声低沉,声音断续,嗳气无酸腐味,兼见食少,面色萎黄或淡白者,属脾胃虚弱,因脾胃虚弱,纳运失常,胃气不和所致。

    伤寒病经过发汗后,造成胃气不和,亦可出现嗳气。正常人食后嗳气,非为病态,乃因饮食入胃之后,排除胃中之气而致。

    4。 肠鸣

    肠鸣又称腹鸣,即指胃肠蠕动,漉漉作响之声的症状。总因胃肠气机升降失调所致。肠鸣与脾、胃、肝、肾及大肠关系密切。大肠为传导之宫;脾主升,胃主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肾阳温煦他脏,为阳气之本。以上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而致肠鸣,可根据肠鸣的部位、声响特点,辨别病位、病性。

    若腹中肠鸣如雷,兼见形寒肢冷,呕吐清水,大便稀溏等症,多属中焦寒湿,因寒湿胜于肠间,传导失司所致;兼见脘腹冷痛,便溏,肢厥吐逆,腰膝酸冷,则属脾肾阳虚,因于脾肾阳虚,温煦失职,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所致。若胃脘腹鸣,如囊裹水,辘辘有声,属痰饮停胃,因痰饮停聚胃,下行肠间所致。若肠中漉漉,得温、得食则减,受寒、饥饿时则加重,是中虚胃肠不实,因中焦虚弱,脾胃纳运失常,以致胃肠空虚而成。若肠鸣阵作,伴有腹痛,时而腹泻,胸胁不舒等症,为肝脾不和,常因情志所伤,肝失条达,脾失健运,使大肠传导失职所致。正常人饥饿时,胃肠空虚,亦常出现肠鸣。

    (三)问诊

    问诊是指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借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有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明代张仲景参考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问诊的内容整理成“十问歌”,后人又略作修改补充而成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详细内容可参阅《中医诊断学》。

    (四)切诊

    切诊是指医生运用手掌或手指的触觉,对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推测病情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

    1。 脉诊

    亦称切诊、候脉、持脉、按脉等,是医生运用手指的触觉切按病人一定部位的浅表动脉以探测脉象,从而了解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断方法。它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通过切脉,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和整体的病变。因为心主血脉,心为气血运行的动力,它推动气血沿脉道环流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达四肢百骸,脏腑之气也能通过血脉而作用于全身。所以,若脏腑、经络有病,气血盛衰,皆可影响于心、血、脉三者,使之发生变化而从脉象上反映出来。

    【切脉诊病的原理】 脉象的形成是由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营血在脉道中运行时产生脉动应指而成像的,称为脉象。脉象的形成虽为心主血脉功能的具体反应,但与脏腑整体功能的协调平衡密切相关。如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主制节,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聚于胸中而成宗气,宗气能贯注心脉以行血。如《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脏。”肝藏血,主疏泄,能贮藏和调节血量,助其血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而不迫出脉外。肾藏精,精可化血,亦能化气,肾精所化生之气,称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以三焦为通道激发和推动各脏腑功能活动,保证了血液的生成和运行。由此可见,脉象的形成,除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外,实际上是脏腑整体功能平衡协调的结果。通过切脉,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和整体的病变。正如元代滑伯仁《诊家枢要》中所说:“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