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萎缩性胃炎影响胃窦时胃肠道症状较明显,特别有胆汁反流时,常表现为持续性上中腹部疼痛,于进食后停止,可伴有含胆汁的呕吐物和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有时可有反复小量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出现呕血,此系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坏而发生急性胃黏膜糜烂所致。

    (3)肥厚性胃炎:胃黏膜皱襞显著肥厚如脑回状为特征,好发于胃底和胃体,局灶性或弥漫性,镜下见胃小凹高度增生、下延,甚可达黏膜肌层。常伴原因不明的低蛋白血症。

    (三)中医辨证

    1。 食滞胃脘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或呕吐酸腐及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食后加重,嗳气反酸,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实。

    2。 暑湿犯胃

    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腹软而痛,纳差食减,口干而腻,头身沉重,肢软乏力,小便黄热,大便滞而不爽,或兼见发热恶寒,舌质红,苔白黄而腻,脉濡细或濡数。

    3。 寒凝气滞

    胃痛卒发,痛无休止,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凉或饮食生冷病史,或伴见呕吐清水,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

    4。 肝郁气滞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及两胁,情志不畅时更甚,或呕吐吞酸,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气滞日久可出现瘀血阻络,则会有胃脘刺痛或刀割样痛,痛处固定、拒按,或见呕血、黑便,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5。 脾胃虚寒

    胃脘隐痛或胀满,遇冷加重,食少便溏,食后上腹胃脘部闷胀加重,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无力。

    6。 胃阴亏虚

    胃脘部隐痛或灼热不适,饥不欲食,口干舌燥,喜冷饮,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或有裂纹,或花剥苔,脉弦细或细数。

    (四)治疗

    1。 针刺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梁门、上脘、下脘。配穴:食滞胃脘,配足三里;暑湿犯胃,配水分、阴陵泉、三阴交;寒凝气滞,配内关、梁丘;肝郁气滞,配太冲;血瘀,配血海;脾胃虚寒,配气海、脾俞、胃俞、三阴交;胃阴亏虚,配内庭、太溪。

    【方法】 中脘、梁门、上脘、下脘等腹穴直刺0。5~1寸,不宜过深;水分、气海可直刺或斜刺,直刺0。5~1寸,斜刺可至1。5寸,虚补实泻;脾俞、胃俞宜向脊柱斜刺0。5~1寸,阴陵泉、梁丘、三阴交、血海、太冲、内庭、太溪直刺0。3~1。2寸。急性胃炎或慢性胃炎急性发作者,每日1~2次,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病势缓和者,隔日1次;痛剧者,可加电针。

    2。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不容、下脘、承满。配穴:水分、脾俞、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

    【方法】 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及寒凝气滞者。每次选腹穴1~2穴,配穴1~2穴。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3。 推拿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梁门、不容、滑肉门。配穴:食滞胃脘,配足三里;暑湿犯胃,配阴陵泉;寒凝气滞,配梁丘;肝郁气滞,配太冲;血瘀,配血海;脾胃虚寒,配气海、脾俞、胃俞、三阴交;胃阴亏虚,配内庭、太溪。

    【方法】 腹穴可用腹部推摩法、掌团摩法,余穴可用一指禅推法。每日或隔日1次。

    4。 皮内针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上脘、下脘、梁门、不容、滑肉门。配穴:同针刺配穴。

    【方法】 腹穴、配穴各选1~2穴,常规消毒后,将图钉型皮内针埋入穴位,用医用胶布固定好,每日按揉3~4次。夏天每日换1次,冬天3~5日换1次。

    5。 埋线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太乙。配穴:脾俞、胃俞。

    【方法】 按穴位埋线常规操作,埋入0号羊肠线,外用消毒纱布敷盖,每15~20日1次。

    (五)按语

    腹穴外治法对本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如能坚持治疗,不仅具有远期疗效,还可改善体质。患者应注意饮食调养,定时进食,少量多餐,保持精神乐观,劳逸适度,戒酒戒烟。

    skbshge

二、膈肌痉挛() 
膈肌痉挛是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音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控为主要特征表现。

    (一)病因病机

    膈肌痉挛属中医学“呃逆”范畴。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寒凉,以及恼怒抑郁、情志失和、脾胃正气亏虚有关。饮食不当,寒气蕴蓄于胃,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或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可引起呃逆。恼怒伤肝,疏泻不利,横逆犯胃,逆气动膈;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饮内停,恼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皆可引起呃逆。素体不足,年高体弱;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损伤中气,吐下太过,虚损误攻,或伤胃阴,胃失和降亦可以引起呃逆;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亦可引起呃逆。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病位在膈、胃,还与肝、脾、肺、肾等脏腑有关。本病初起实证为主,日久则为虚实夹杂或纯为虚证。

    膈肌痉挛发病原因,可分为反射性、神经性、中枢性、代谢性4类,以反射性最为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任何季节。发病由于胃肠、肝胆或胸膜的某些疾病,使膈神经受到刺激,或因颅内疾患,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及尿毒症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呼吸中枢,导致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在空气被突然吸入呼吸道同时,伴发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从而产生出一种奇特的声响。

    呃逆可以在多种疾病中出现,一般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呃声不断、多而短促、声音响亮的呃逆,很快会自行消失,但也有连续数小时,数周或更长时间迁延难愈的。正常人也可因进食过快、进食刺激性食物和吸入冷空气而产生呃逆。

    (二)西医辨病

    膈肌痉挛可通过以下几点做出诊断。

    (1)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常有进食过冷、过热、过于辛辣,或情志郁怒等诱因。

    (2)以呃逆为主症,呃声频频,呈持续状态不能自制,可伴呕吐,情绪紧张,胸膈脘腹间疼痛,或有嗳气,纳呆,甚则厌食或拒食,不寐等症。

    (3)偶发呃逆,或病危胃气将绝时之呃逆,均属短暂症状,不列为呃逆病。

    (4)X线钡餐及胃镜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征象。

    (三)中医辨证

    总体上实证者呃声高亢有力,连续不断;虚证者呃声低微,断续而发。

    1。 胃中寒冷

    呃声沉缓,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则剧,饮食减少,口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

    2。 胃火上逆

    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胃脘及膈间烦热不舒,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3。 气机淤滞

    呃逆连连,胸胁胀闷,由抑郁恼怒而发作,情志转舒则稍缓,或时有恶心,饮食不下,头目昏眩,肠鸣矢气,舌苔薄腻,脉弦而滑。

    4。 脾胃阳虚

    呃声低弱无力,虚气上逆,气不得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5。 胃阴不足

    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脉细数。

    (四)治疗

    1。 毫针治疗

    【取穴】 腹穴:鸠尾、中脘、下脘。配穴:胃中寒冷,配足三里、内关、公孙;胃火上逆,配内庭、三间;气机淤滞,配期门、太冲;脾胃阳虚,配气海、脾俞、胃俞、膈俞;胃阴不足,配三阴交、太溪、复溜。

    【方法】 虚补实泻。鸠尾、中脘等腹穴直刺0。5~1寸,不宜过深;期门沿肋间隙斜刺 1~1。5 寸;气海直刺或斜刺,直刺0。5~1寸,斜刺可至1。5寸;脾俞、胃俞宜向脊柱斜刺0。5~1寸,三间、内关、公孙、三阴交、太冲、内庭、太溪、复溜直刺0。3~1寸。每日1次,每次30分钟,呃逆较顽固者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2。 电针治疗

    【取穴】 腹穴:幽门、中脘、下脘。配穴:同毫针治疗配穴。

    【方法】 常规操作,疏密波刺激15~20分钟。

    3。 推拿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梁门、鸠尾、三阴交。配穴:脾俞、胃俞、膈俞、至阳、攒竹、内关、膻中。

    【方法】 腹穴、配穴各选1~2穴,一指禅推法、按法、腹部按法各3~5分钟。

    4。 注射法治疗

    【取穴】 腹穴:日月、中脘。配穴:膈俞、足三里、内关。

    【方法】 此种方法可用于难治性、顽固性呃逆。药物以西药镇静类药物为主,腹穴、配穴各选1穴(双侧穴位)。如阿托品、*钠、氯丙嗪、异丙嗪、甲氧氯普安等,另外还可以用维生素类药如维生素B6

    、维生素B1

    、维生素K3

    等药液,将1种或2种药液混合后,每穴注射0。5毫升。若应用镇静类药物,对于体质虚弱或长期卧床的病人、术后病人应注意观察反应。

    5。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巨阙、神阙。配穴: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太白。

    【方法】 适用于胃中寒冷和脾胃阳虚者。每次上腹穴、配穴各选1~2穴,温针灸或隔姜灸3~5壮,或艾条温和灸15~20分钟。

    6。 皮内针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不容、下脘。配穴:膈俞、胃俞、内关。

    【方法】 腹穴、配穴各选1~2穴,常规消毒后,将图钉型皮内针埋入穴位,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