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kbshge
一、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于内分泌调节系统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内膜异常出血,以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等为主要特征。
(一)病因病机
本病属于中医学“崩漏”范围,在其他妇科病如“月经过多”、“月经先后无定期”中也可见到。一般将突然出血,来势急,出血量多者称为“崩”;出血量少,来势缓,淋漓不断者称为“漏”。本病多由于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等引起冲任二脉功能失调,不能制约经血而致。如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则损伤肾气。若损伤精血,则肾阴亏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或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亦致经血非时而下。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者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而致出血。因此本病多为虚实错杂之候。
功能性*出血根据排卵与否,通常分为无排卵型及排卵型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占80%~90%,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及更年期,后者多见于生育期妇女。病因很多,一般多由于机体受内部或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精神紧张、营养不良、代谢紊乱、慢性疾病、环境气候的骤变、饮食紊乱、过度运动、酗酒,以及其他一些药物的影响,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调节或靶细胞效应异常而导致月经失调。无排卵型功血临床表现为月经出血量的多少与持续及间隔时间均不定,有的仅表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大量出血时,可造成严重贫血。
(二)西医辨病
1。 无排卵型功能性*出血
(1)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出血,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不定或增多、经期长短不一。
(2)无腹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出血量大,时间长,常继发贫血。
(3)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和全身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和全身性器质性病变。
(4)辅助检查如*内膜取样,组织活检,宫腔镜检查,基础体温的测定,激素的测定等。
2。 排卵型功能性*出血
排卵型功能性*出血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尤多见于产后或流产后。患者有排卵,但黄体功能异常。常可分为黄体功能不全和黄体萎缩不全两种。临床表现为有规律的月经周期,但周期缩短,或经前数日即有少量出血,经血量可无变化,基础体温呈双相型。*内膜脱落不完全者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而月经周期正常,出血量不等,有时可在经前、经后有淋漓不断出血现象。黄体功能不足根据月经周期缩短、不孕或早孕时流产,妇科检查无引起功血的器质性病变,基础体温双相型,但高温相小于11日,*内膜活检显示分泌反应至少落后2日,可做出诊断。
(三)中医辨证
1。 血热内扰
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血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夹有少量血块,面赤头晕,烦躁易怒,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 气滞血瘀
月经漏下淋漓不绝或骤然暴下,色暗或黑,小腹疼痛,血下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紧。
3。 肾阳亏虚
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精神不振,面色晦暗,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4。 气血不足
经血量少,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动则气短,头晕心悸,纳呆便溏,舌胖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无力。
(四)治疗
1。 毫针治疗
【取穴】 腹穴:关元、气海、气穴、冲门。配穴:血热内扰,加大敦、行间、太冲、期门清泻血中之热;气滞血瘀,加合谷、三阴交、太冲、肝俞、血海理气化瘀,使血有所归;肾阳亏虚,加气海、命门、肾俞温补下元;气血不足,加隐白、脾俞、足三里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法】 虚补实泻。血热内扰、气滞血瘀者泻法;肾阳亏虚、气血不足者补法。关元、气海针尖向下斜刺,使针感传至耻骨联合上下;冲门直刺0。5~1。0寸,中极直刺1。0~1。5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脾俞、肝俞穴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不宜直刺、深刺;余穴常规针刺。
2。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关元、气海、*、归来。配穴:隐白、足三里、脾俞、肾俞、水道。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1~2穴,选用艾炷灸或隔姜灸3~5壮,关元、气海、肾俞可隔附子饼灸;艾条温和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此法适于肾阳亏虚及气血不足者。
3。 注射法治疗
【取穴】 腹穴:气海、关元、中极、维道、天枢。配穴:足三里、肾俞、关元俞、脾俞。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1~2,选用维生素B12
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每穴注射药液1~2毫升,隔日1次。
4。 推拿治疗
【取穴】 腹穴:关元、气海、中极、冲门、水道。配穴:血热,配隐白、三阴交、血海;气虚,配气海、肾俞、命门、白环俞;血瘀,配地机、血海、三阴交;肝肾阴虚,配血海、三阴交、照海。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2~3穴。腹穴可用腹部推摩法、掌团摩法,余穴可用一指禅推法、按法、振法或颤法,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5。 皮内针治疗
【取穴】 腹穴:气海、关元、*、天枢、带脉。配穴:三阴交、气穴、足三里、四满、肾俞、关元俞、脾俞。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3~4穴,用麦粒型针皮下平刺,胶布固定,每日按揉3~5次,夏季每日1次或隔日1次,秋冬季3~5日1次。
(五)按语
腹穴外治法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对青春期功血有较好效果,不仅可以改善缓解症状,还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但对于病势急、出血量很多的患者,应该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绝经期妇女如反复出现多次出血,应做相关检查排除肿瘤致病因素。出血期病人宜保持安静环境,卧床休息。日常生活应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调养,加强营养,增加富含蛋白质、铁质与维生素的食物,如肉、蛋、奶和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利于机体代谢,又有利于增强血红蛋白含量,减轻其贫血程度,忌食辛辣及生冷饮食。保持精神乐观。
skbshge
二、痛 经()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的病症,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的病症。
(一)病因病机
痛经在中医学中多称为“经行腹痛”、“月水腹痛”、“经期腹痛”等,发病与经期胞宫气血骤变、寒湿侵袭、素体不足、情志所伤等有关,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大体可分为虚、实两类。属于实者,多在于肝、脾,或因郁怒或寒凝,致胞脉凝滞不通,不通则痛;属于虚者,多在于肝、脾、肾,因阳虚或精亏或气血不足,致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根据经络辨证,痛经又因冲任失调和足三阴经脉的功能失常。
目前,临床常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发病原因主要与内分泌、代谢因素有关,还受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与个体痛阈及遗传因素也有关,特别是与前列腺素、加压素、催产素等合成与释放异常有关,可引起*的过度收缩或*不正常收缩导致疼痛。原发性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如*颈管狭窄、*发育不良、*位置异常等,易引起血流不畅,或血液供应异常,造成*缺血、缺氧。
(二)西医辨病
痛经一般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月经开始时,疼痛逐渐或迅速加剧,历时数小时,甚至2~3天不等。疼痛呈阵发性,通常在下腹部绞痛,有时疼痛放射到腰骶部、大腿内侧,也可出现胀痛或坠痛。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
结合妇科查体、实验室检查或影像检查,可明确病因。
(三)中医辨证
1。 气血瘀滞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放射到腰骶部,或伴乳胁胀痛,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2。 寒湿凝滞
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伴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腻,脉细或沉紧。
3。 肝郁湿热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或感腹内灼热,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时伴乳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平素带下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4。 气血亏虚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行量少质稀,形寒肢冷,头晕目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弦。
5。 肝肾亏虚
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经行量少,色红无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四)治疗
1。 毫针治疗
【取穴】 腹穴:关元、*、中极、归来。配穴:气血瘀滞,配气海、三阴交、调气活血;寒湿凝滞,配水道、十七椎、阴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