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美国的55%。但到了欧共体发挥作用之后,大部分成员国经济增长率超过美国,而且欧共体的阵营不断扩大,到1979年,欧共体9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380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2348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超过美国2倍以上,黄金外汇储备则比美国大5倍多。欧共体内部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也从1975年的18。5%上升到1990年的24。2%。同时,在共同农业政策下,共同体农产品自给率已大大提高,粮食贸易上已变成净出口,某些农畜产品还存在过剩现象。在世界粮食、农畜产品市场上,共同体已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随着欧盟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上升,其辐『射』能力也明显加强。目前,欧洲自由联盟、东欧,甚至中东的不少国家受欧盟的吸引,先后提出了参加欧盟的申请。
4。促进了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和各种资源,逐步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逐步改变出口商品的单一『性』的状况。而发达国家也同样在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使工业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水平得到大大提高,贸易的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一体化发展工业生产,工业品的自给率已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拉美经济一体化组织中60%的机器、运输设备,35%的化工产品和40%的钢材都是从区内获得的。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说明,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步减低。
欧共体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1973年前,区内贸易增长中,工业制成品贸易起着重要作用。区内工业品贸易每年增长9%~13%,比区外工业制成品贸易增长高4%~5%。区内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额一般在出口总额中占70%左右,进口则由60年代的50%上升到70年代的60%左右,改变了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状况。而1973年后,欧共体区内工业制成品贸易比率下降了,如设备货物在区内出口中的变化,与1973年相似。但区外进口中,设备货物比重由23%提高到33%,能源从20%增为70%,中间产品20%,基本消费品25%未变。区外进口中设备货物进口增大,说明欧共体技术相对落后了,必须以美、日较先进的尖端设备来补充。因此,欧共体在80年代中期提出建设统一大市场,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善内部市场环境,促进科技发展,与美、日竞争。
5。制约了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前,各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基本具有自主『性』,完全由自己决定和实施。但在经济一体化集团内,区域『性』国际协调必然渗透到各成员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自己的经济主权。
例如,成员国的进出口管理体制、外汇体制、产业政策及有关的经济体制和政策的制定,都要遵守区域『性』安排中的法则和规范,承担相应的义务,并不断协调彼此间的实施步伐和利益分配。随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成员国的经济自主权将愈趋缩减。
19。3。2 区域经贸一体化的外部影响
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对区外非成员国的经贸活动也有着一定积极影响。
这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集团实现内部经济一体化后,其成员国自身会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加速发展,扩大对外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即产生“收入溢出效应”。此外,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技术开发领域创造的新成果也会向外扩散,使得区外国家也可受益。欧共体优惠的科技合作政策,汇集了区内各国的科技精英,推动新技术产品的联合开发,这些成果也会随出口的增长转移到其他国家,提高了世界的科技开发水平。
然而,区域『性』经济集团化内外有别的各项政策对非成员国更多的是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1)加剧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复杂『性』和激烈『性』。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以区域组织划分势力范围的时期。区域组织的主导力量是发达国家中的大国。这些大国组建*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其主要竞争对手争夺世界经济霸权。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往往被一些大国用来作为与对手开展竞争的手段。在国际竞争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竞争主体。
(2)加强了对区外国家的贸易歧视。扩大内部贸易是以牺牲与集团外国家的部分贸易额为代价的,使得区外国家本可以进入区内的商品和劳务受到严厉的保护主义的打击,反映了其固有的排他『性』和歧视『性』。随着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世界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随之加强。这样恶化了国际贸易的环境,尤其是使区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环境雪上加霜。特别是对出口商品结构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西欧和北美出口较以前更为困难。
(3)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正常地区流向。由于贸易转移影响,原来以出口方式进入市场的外国跨国公司,因受到歧视而改为以直接投资取代出口,在一体化区域内部直接生产。这样可以绕过进口国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以保护从前通过出口所占领的市场。这是因为,虽然*并没有提高非成员国商品的关税率,但由于成员国内部之间取消关税,就会使外国的跨国公司与一体化成员国的跨国公司相比处于竞争劣势。只有投资于区域集团内部以享有国民待遇,才能使外国跨国公司的劣势得以消除,进而保护其传统市场。显然,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是从世界其他地区潜在的投资转移来的,所以,一体化区域内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意味着一体化区外的投资相应下降。例如,美国对欧共体直接投资的增加,恰恰与其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同步进行。美国在欧共体投资存在量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57年的6。7%增加到1991年的41。9%,而同期,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份额则从40。6%下降到24。7%。
(4)不利于全球贸易体制的改进和完善。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将使若干个实力相当或相近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出现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可以预计,在它们之间合作与竞争并行不悖。这样,现在的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将转化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国际经济协调。相比之下,由于经济集团具有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而任何一种国际协调都不可能完全符合各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反对国,国际协调将受到重重阻力,不能完全或顺利地贯彻。例如,欧共体的成员国都是wto的成员国,它们之间取消关税待遇应同等给予欧共体之外的wto成员国。因此,最惠国待遇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间有着一定的排斥『性』。
19。3。3 区域经贸一体化组织与wto之间的关系
如何看待和处理区域经贸一体化组织与wto之间的关系呢?是否允许wto成员国之间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wto成员国与wto非成员国之间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不赞成区域经贸一体化
他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区域外的国家实行差别待遇,具有浓厚的对内保护和对外歧视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这与wto自由的、无差别的、多边的贸易原则相违背,使得wto的多边谈判变得更为困难。如欧共体在农产品贸易谈判中坚持顽固的立场,使乌拉圭回合迟迟不能结束。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wto所倡导的多边自由贸易的障碍。
2。赞成区域经贸一体化
他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wto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自由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一时难以实现自由贸易(因各国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上有差异),那么,先在区域范围内实行自由贸易。这是一条通向世界自由贸易的捷径。有的人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看成是“互补『性』竞争”。
wto采纳了第二种观点,采取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宽容的态度,在第24条规定,“本协定的各项规定,不得阻止缔约各国在其领土之间建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或为建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需要采用的某种临时『性』协定”。
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双重『性』质,它以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为基本特征。对内,由于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了内部贸易的自由化,使区域内各国间的生产专业化和国际分工更为密切和精细,从而使内部贸易迅速增长。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是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阶梯,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变得更加难以分割。对外,由于贸易保护的加强,区域内部同外部国家间的贸易相对减弱,从而使本来很紧密的世界经济分成若干相对立的区域,又不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9。4 区域经贸一体化组织的实践()
19。4。1 区域经贸一体化组织发展概况
最早的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组织,可以追溯到1241年成立的普鲁士各城邦之间的“汉撒同盟”,现代的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组织是二战后逐步兴起的。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尤其是小国,都意识到只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在世界经济中有所作为,于是一些国家便联合起来,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经济贸易一体化组织。
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经互会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后来蒙古、古巴和越南先后加入,又成为跨地区的经济组织。它实质上是其他国家经济与苏联经济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