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技术引进项目包括新建项目和现有企业基础上的技术改造项目两种类型:a。如果引进项目的费用和收益可以从企业现有的费用和收益中分离出来,其评价方式与新建项目相同;b。如果引进项目的费用和收益不易从企业的总费用和总收益中分离,须分别计算企业在引进技术与不引进技术情况下的费用和收益,并加以比较。
在引进技术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财务评价方法不同。a。在引进技术的意向阶段进行机会研究时,可以采用静态分析方法,计算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效果系数,对引进项目作粗略估计;b。在对技术引进项目作初步和详细可行『性』研究时,必须采用动态分析方法,例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并作总量效益和增量效益分析;c。由于在上述经济评估中采用的数据存在着不确定『性』,还必须对技术引进项目作不确定『性』分析。财务评价具体方法请读者参阅相关文献资料。
22。3。2 技术的选择
1。影响技术选择的因素
影响技术选择的因素主要有:
(1)引进国的自然和经济因素。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基础设施因素等。
(2)引进国的社会文化因素。它主要包括文化、宗教因素、教育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2。选择引进技术的理论依据
(1)高产出量标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是鲍拉库,主要观点是:在投入相同量资本的情况下,应首先选择产出量高的技术。其核心是实现投入产出最佳配置,增加社会财富的绝对量。该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有些技术项目的产出量虽然很高,但是实际的收益却并不高。
(2)社会极限『性』生产效率标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是卡恩,其主要观点是:在投入一定资本的情况下,由于国际收支恶化,即使产出量达到最高,但效率低下,仍不能认为选择了最佳技术。引进方应该选择国际收支效果有利于实现社会极限『性』生产效率最大的技术,也就是选择收益率与资本周转率综合最佳的技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效率。该理论对国际收支赤字的国家尤为重要。
(3)扩大投资标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是盖伦森。扩大投资论从技术项目的长远观点出发,突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它强调应选择能使经济长期增长、资本积累率或扩大投资率较高的技术。
(4)中间技术标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是舒马赫,主要观点是:1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现象,急需解决就业问题。如果引进项目需要巨额资本投入并且是一项较高级的先进技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但难以消化吸收,而且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2与其引进高投入的先进技术,还不如引进与高新技术相比稍微落后的中间技术。中间技术的水平虽然低于高新技术,但一般较容易消化吸收,引进费用较低,而且就业效果也较好。该理论的缺陷在于:中间技术存在着产品质量低、生产效率低、维修费用高等缺点。
(5)适用技术标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是雷迪,主要观点是:引进国在技术选择时,要把本国的生产要素、市场规模、社会文化、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等现状进行综合考虑,力争获得最佳引进效果。适用技术既包括适用的先进技术,也包括适用的中间技术甚至基础技术。
3。选择技术的原则
(1)先进『性』原则。是指根据引进技术对引进方来说目前所处的技术生命周期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先进『性』的要求出发选择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
(2)经济『性』原则。是指以最小的成本投入使引进技术在使用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适用『性』原则。是指在技术转让中,引进方必须考虑生产要素、市场规模、劳动就业、社会文化、消化吸收能力等诸多要素,只有选择符合条件的技术,才能实现技术引进的效果。
(4)带动『性』原则。是指技术引进方应自觉利用引进技术的带动『性』效应,通过技术引进促进企业和有关部门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4。技术引进应注意的问题
(1)应结合引进国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引进不同类型的技术;
(2)应使技术先进『性』与技术适用『性』和带动『性』相一致;
(3)应注意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4)应注意引进技术的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相关链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韩国技术跨越的路径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技术跨越路径有很多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韩国由于善于利用国际资源,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才在学习和实干的基础上迅速形成了自主创新能力。韩国可以说是在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经验基础上实现经济腾飞的典型国家。其核电技术在20年内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制造的跨越;汽车工业在10年内从引进欧美技术到形成自主品牌,目前已成长为世界第五大轿车生产国;移动通信产业仅用4年时间从引进cdma技术到实现产业化,目前已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在半导体、钢铁、造船和高速铁路等众多领域,韩国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都跻身于世界前列。
1。通过技术引进,提高国产化率
在韩国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缺乏技术能力,不得不大量依赖引进国外技术。截止到2004年韩国引进国外技术超过10000项,支付金额超过367亿美元,且以年均10。8%速度增长(从1989年起)。但韩国从总统到普通国民有一个共识,就是仅靠技术引进做“世界加工厂”不会有竞争力,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因此,长期以来韩国在致力于技术引进的同时,一直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在经济发展早期,韩国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购买外国许可证,提倡购买交钥匙工程和获得资本货物的方式引进技术,其目的就是迫使韩国企业在技术引进中采取主动,保持企业在管理中的独立『性』,不受外国跨国公司的控制。直至1981年,韩国资本货物进口规模远远超过了外国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引进的方式,资本货物的规模是外国直接投资的21倍和购买许可证规模的70倍。
在韩国高速铁路建设中,韩国成功地使高速列车系统供应商——阿尔斯通100%地转让技术,同时合同中明确注明主要设备和装置达到50%以上国产化目标,由韩国铁路设施公团与法国公司共同进行系统设计,并由铁路设施公团专门负责审批和监督。
韩国的核电发展也是成功地从技术引进跨越到自主创新,并实现国产化的例子。
2。重视消化吸收,提高本国技术开发能力
技术引进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引进了多少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而在于引进的技术是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吸收,并变成适用于本地条件的技术。如果一个国家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落后太多,又缺乏消化吸收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即使是再多的技术引进也将无法缩短技术差距,无法变成为我所用的技术能力。韩国为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度开发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通过立法制定相应政策为企业逐步走向自主技术开发提供制度保障。韩国企业从模仿起步,自主开发的技术近乎零。为促进企业技术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颁布了《科学技术振兴法》(1967年)、《工业技术开发促进法》(1972年)、《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1973年)、《技术评估法》(1973年)等一系列法律,尤其在2001年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用增加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企业设立研究所、实行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的办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其次,对技术引进进行控制和考核。再次,调整技术引进战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先进国家加强对技术的保护,引进产品核心技术日益困难,韩国企业通过加强国内外独立和合作研发活动来提高引进技术的使用效率和消化吸收。韩国企业研究所数量由1983年的100家,1991年的1000家,增加到2000年的5000家,2004年则超过了10000家。最后,采取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3。加强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20世纪60年代,韩国和我国工业水平相差不多,甚至很多产业起步都比我国晚。但现在,韩国已掌握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目前,韩国在it、汽车、半导体、造船、钢铁等产业的许多新产品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少韩国技术还被当做同一产业的国际标准。仅在it领域就有22种113项韩国技术被用为国际标准。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的技术发展战略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创新向注重自主创新、并重技术引进的战略转变。首先,加强研发投入。20世纪70年代,韩国r&d投资占gdp的比重从没有超过0。6%。直到80年代韩国的研究开发活动才开始活跃,经费增长迅速,2005年达到24。1554万亿韩元(约236亿美元),居世界第7或第8位,为1980年的114倍,创下年均20。9%的高增长率。其次,培育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韩国,企业是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主体,引进技术和创新活动主要由企业来决定,并承担其经济风险,但『政府』通过法规、信贷、税收等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严格的规划指导、监督和控制。这种机制既保证了技术发展的计划『性』,也保证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高效『性』。
韩国半导体产业是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由技术追赶到跨越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