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就难以发生产业内贸易;三是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细致,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

    3。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从对产业内贸易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内贸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类型多样化,既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有高新技术产品,也有标准化产品。

    (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上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5)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加。

    (6)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比较高;经济上愈是不发达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愈不发达。

    与产业内贸易相对应的是产业间贸易。为了分析的方便,现假设世界上只有A、B两个国家,其中A国为劳动密集型国家,B国为资本密集型国家,两国都共同拥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并假定有两个产业——X和Y,其中X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而Y为资本密集型产业。

    如果Y不是一个具有差异性的产业,那么这种贸易模式可以用来表示,其中箭头的方向表示贸易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贸易额。X与Y的贸易中,比较优势是贸易的主要动因。贸易模式使资本丰裕的B国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净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净进口国。

    假设Y是一个产品具有异质性的产业,那么,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该产业会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本国和外国的生产厂商将生产具有异质性的资本密集型商品Y。虽然B国仍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净出口国,但由于A国厂商生产的商品与B国生产的商品具有不同之处,而B国又不可能生产每一种消费者偏好的产品,从而导致在Y内部形成产业内贸易。这样通过产业内贸易,实现了生产的规模经济并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需求。这种Y内部产生的产业内贸易并不反映比较优势。即使两国具有相同的资本/劳动比率,各国的厂商仍然会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差异性的产品,因而规模经济本身也成了影响国际贸易模式的一个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相比具有以下差异:第一,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之上,而产业内贸易则以产品的异质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因此,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的机会就越大;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产业间贸易反映的是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反映的是获得性的比较优势。第二,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凭借贸易前同种商品的价格差来确定,而产业内贸易则不可以简单地凭贸易前同种商品的价格差来确定贸易模式。因为在产业内贸易发生之前,价格是由于规模不同造成的,一个大国可能由于国内市场容量大而生产成本较低。但发生产业内贸易之后,各国都以世界市场作为自己的市场,因而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所有国家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机会是相同的,所以很难事先预测哪个国家将生产哪一种商品。第三,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产业内贸易是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所有的要素都可能从中受益。这可以用来解释欧盟的形成和战后制成品的贸易开放都没有遭到利益集团的阻挠,而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却受到了来自劳工力量的强烈反对。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后一种贸易模式是产业间贸易而不是产业内贸易,这会引起工业化国家某些产业的完全崩溃和大批劳动者的失业。第四,产业间贸易是由各国要素禀赋之间存在的差异引起的,要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但是在一个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世界里,要素流动带来了作为产业内贸易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兴起,从这点上看,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6。1。2成因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分析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制约因素涉及面比较广,经济学家主要是从产品差异性、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及偏好相似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论说明。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同类产品的异质性具体表现在质量性能、规格型号、使用的材料、色彩及商标牌号、包装装潢等方面,即使是同样产品,也可能由于信贷条件,交货时间,售前、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同类产品的异质性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例如,尽管都是小轿车,但是有的国家如美国,生产的汽车相当多的是豪华型的大轿车,有的国家如日本,生产的汽车相当多是小型的节油车。同是小轿车,但是有着不同的特性,决定了美国、日本等国既出口汽车,又进口汽车的现象。这种同类不同质的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心理、消费欲望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要,从而导致不同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与发展。

    (2)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造成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原因。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有着季节的差异,导致一些地区在某一个季节出口这一产品,而在另一个季节又进口同种产品。一些国家国土面积比较辽阔,国内贸易运输费用常常比国际贸易的运费要高,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

    (3)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产业内贸易是以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为前提的,产业内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精细、越多样化,不同国家的生产厂家就越有条件减少产品品种和规格型号,从事更加专业化的生产。生产厂家之间分工越精细、越多样化,那么一个企业生产一个品种或者一个规格的产品,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要,这有助于减少生产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程度。生产厂家之间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细,越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充分实现企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

    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作为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利益来源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具备四个前提条件: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广泛的差别产品系列;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条件,即差别产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垄断竞争关系;每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国际市场必须是开放的和一体化的。

    (4)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越相近,社会消费需求结构也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越相似,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而发生产业间贸易的可能性越小。

    2。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总量上增长的同时,贸易方式和结构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内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均与加工贸易紧密相连,加工贸易在我国整体对外贸易中占有大约一半的份额,这一贸易形式是我国参加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表现,其发展又带动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但是,在加工贸易中我国主要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从事的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生产环节,贸易附加值也较为有限。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地位和水平,是我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为了改善我国的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我国应该继续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逐步形成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特别是要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建立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因此,可以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入手考虑发展产业内贸易。具体说,一是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有利于规模经济发展的市场结构;二是要促进差异产品生产,产品差异化是增加出口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应当注意在品牌、技术、营销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三是要培育优势企业,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产业内贸易的主体,建造一批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但是,主要由跨国公司控制的跨国界垂直生产与贸易链条在不同国家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往往是产品研发在发达国家进行,产品生产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或者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在发达国家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厂”。我国在以现有要素禀赋为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同时,必须努力摆脱位于垂直专业化链条低端的被动地位,争取从中获得更大利益。

6。2 国家竞争优势论() 
迈克尔·波特(MichelE。Porter,1947~)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