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的,整个理论是积极的,对落后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有一定借鉴意义。他关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的观点是科学的,为落后国家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关于以保护贸易为过渡和仅以幼稚工业为保护对象的主张是积极的,说明了他同时承认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他对保护贸易政策得失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揭示了建立本国高度发达的工业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它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势力的斗争。
但是,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他对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是十分混乱和错误的,因而不能揭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也不能揭示物质生产本身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决定性基础这一根本原理;他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也是错误的,歪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
自由贸易论者穆勒曾说过,幼稚工业保护论是保护贸易可以成立的唯一理由,从此这个理论在贸易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不但是现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贸易的中心问题,而且也是发达国家保护增长产业的重要理论支柱。
需要注意: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历来就是国际贸易领域里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在自由贸易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情况下。我们也应当看到,自由贸易存在许多负面效应。对于竞争力不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自由贸易往往对本国产业造成冲击,一些新兴的工业往往会被外国产品“扼杀在襁褓中”,甚至根本就没有产生的可能。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便也难以升级。但是,保护有“保护先进”与“保护落后”之分,即使保护幼稚产业,也应是有条件和有期限的。
【相关链接】幼稚产业的保护——“静态和动态国际分工论”的争论
“贸易立国”战略思想的确立,对整个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产生了深远意义的影响。但是在该发展方针确立以后,关于如何在参与国际分工、以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该争论的实质是日本怎样参与国际分工的问题。因为在西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中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一国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具有十分强的制约作用,根据这一理论,在战后日本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情况及生产要素禀赋状况下,日本只能走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然而,日本却并没有被西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所束缚,实际上却选择了规模经济利益大、吸收就业人口能力强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学工业化道路,并对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等当时的幼稚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当时如何看待汽车工业在未来产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这两种意见分别代表了“静态的国际分工论”和“动态的国际分工论”的争论观点。
“静态的国际分工论”和“动态的国际分工论”的争论主要在官方的运输省和通产省之间展开的一场政策性争论。进入50年代后,以朝鲜战争为契机,日本产业的设备投资与技术革新活跃起来,日本经济得到迅速恢复。1952年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生效,结束了美军占领时期,作为对日占领政策的一环而实施的限制进口外国汽车的措施被取消,外国汽车大量进入日本市场,这对当时极度缺乏竞争能力的日本汽车工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欧洲的小汽车即便对其征收40%的进口关税,其价格仍低于日本的国产小汽车。有鉴于此,运输省和通产省之间就是否需要保护和发展日本的汽车工业展开了争论。
“静态的国际分工论”的代表人物是当时日本银行总裁——万田尚登和运输省的官员。他们认为,日本应该走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道路,以发展轻工业为主,而不是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学工业。钢铁、汽车等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产品可以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动态的国际分工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通产省的官员。他们主张在日本的汽车工业相对于欧美汽车工业的发展还处于相对弱小的阶段时,应通过实行关税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扶植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增强汽车工业的竞争力。通产省指出:“汽车工业的高度发展,与机械工业,进而和整个产业的高度发展直接相关。所以,今后应致力于坚持不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培养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汽车工业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以期对国民经济的高度发展作出贡献。”
争论的结果是,尽管50年代日本生产汽车的成本无法与美国相竞争,但是日本政府最终还是决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扶植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日本政府的保护和扶植下,日本创造了出口汽车的比较优势,且迅速成为汽车的出口大国,为其经济的外向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7。3 现代贸易保护理论()
现代贸易保护理论,又叫新贸易保护主义,或超保护贸易论,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其发源和生长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其思潮几乎席卷全球。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相比,现代贸易保护理论有着显著的特点和更广泛的理论基础。
7。3。1凯恩斯的贸易保护理论
虽然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系统地论述国际贸易理论,但其追随者如美国的汉森、萨缪尔森和英国的哈罗德等人发展了他在国际贸易方面的观点或思想,从而构成其贸易保护理论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贸易顺差论、外贸乘数论和国家干预论。
1。新贸易顺差论
在对外贸易中追求贸易顺差,是重商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凯恩斯主义也主张贸易顺差,但与重商主义不同,它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理论联系在一起。
他们认为一国的贸易顺差可以为该国带来黄金,扩大支付手段,从而压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缓和国内经济危机,扩大就业;相反,贸易逆差则会造成黄金外流,利息率上升,物价下跌,投资减少,经济萧条,失业者增加。因此,凯恩斯主义指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在说明“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时忽视了国际收支在调节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影响,事实上,一国外贸顺差或逆差对于该国的经济盛衰起着重要的作用。
2。外贸乘数论
为了说明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量与就业带来的影响,凯恩斯曾在他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乘数原理,认为投资增长与国民收入扩大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一笔投资会引起收入与消费的变动,产生乘数效果;而收入与消费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引起投资变动,两者相结合便产生乘数加速效果。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后来被他的追随者所发挥。
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作用。一国输出商品和劳务,从国外得到的货币会使进口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这必然引起其他部门生产增长,就业和收入也随之增加。如此反复下去,国民收入增加将成为投资增加和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进口则正相反。因此,一国只有当贸易出超或国际收支顺差时,对外贸易才会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成为贸易出超的数倍,这就是对外贸易乘数。至于国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动是否反过来必然产生“诱致出口”效应,问题则比较复杂,它不仅涉及价格、利率、汇率、消费、储蓄和投资等内生因素,还涉及外国收入、进口国贸易政策和国际环境等外生因素。
外贸乘数理论表明:第一,任何自发性的支出增加或政策诱发的支出增加都会使一国的产出、收入、就业提高数倍。第二,开放经济也对收入产生附加影响。在贸易顺差时,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一样也起着乘数加速效果。这一结论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追求贸易顺差、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增添了新的理论依据。
3。国家干预论
自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出现后,美国贸易保护理论的国家干预思想又注入新的内涵。以前的联邦主义认为国家干预的主要目的是扶植幼稚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工业化;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扩大就业,是出于反危机的需要。
国家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措施。其理论前提是否定市场机制具有神奇作用,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已不能充分发挥自动调节经济的作用,因此需要发挥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论是新贸易保护理论的基础,根据这一思想,现代保护贸易理论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制,如实行配额制,要求生产国自动限制对美出口,规定最低进口价格等;同时采用经济手段,诸如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
7。3。2其他现代贸易保护理论
1。工资差异论和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论
该理论由哈根提出,认为一国工业部门的工资常常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由此影响到工业生产成本。这样,某些工业虽与外国工业相比具有比较利益,但在价格上不能与外国进口品竞争,因而仍难以发展,为此需设置关税加以保护,使之尽可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