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点支配着许多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60年代的贸易战略选择,引导它们走上了内向型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3。主要政策主张
根据以上论点,普雷维什等人认为,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他提出的政策主张是,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更多的资源来扩大它们的现代化工业,而把较少的资源用于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出口。
具体措施为:(1)采取保护贸易政策,改善贸易条件;(2)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提高本国工业化程度;(3)外围国家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4)中心国家放宽贸易限制,向外围国家开放市场。
8。3。2简评
普雷维什关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结论,是根据1949年联合国对英国贸易的一项研究作出的。该项研究表明,从1876年至1938年,原材料产品与制成品价格之比,即两者的贸易条件下降了35。9%。也就是说,一定量的初级产品在19世纪70年代所能购买到的制成品,到20世纪30年代只能买到其中的64。1%。贸易条件变得愈来愈不利于原料出口国,即原料出口国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这一事实是肯定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不利的地位。
近年来又有人证明,虽然普雷维什等人的结论在程度上稍微有些出入,但基本上是正确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实现工业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因此,普雷维什的观点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1)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了理论武器;(2)提出的贸易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早期的工业化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些西方经济学者比如金德尔伯格等认为,普雷维什等人得出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结论比较含糊,分析一个包括所有初级产品在内的总的贸易条件,其意义是不大的。在初级产品中,有的初级产品(如天然橡胶、小麦等)是持续恶化的,但也有的商品的贸易条件是改善的,或是比较稳定的。再则,进出口价格指数和由此计算出来的贸易条件无法反映商品质量的变化,如50多年来,咖啡、棉花、粮食、煤等与过去一样,没有什么质量上的改进,但发达国家出口的一些产品如汽车、无线电、机械产品等,质量已大为改善。为此,一些学者陆续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进行了重新验证。1956年金德尔伯格对1870—1952年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对西欧贸易条件恶化是轻微的。1963年,李普西(R。E。Lipgey)发现,1880—1960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并不是始终恶化的,有时还有所改善。因此,普雷维什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中心——外围”国家不是相互促进,而是对抗与持续冲突的结论;(2)片面倡导进口替代发展战略;(3)尤其反对市场机制的观点等有很大的局限性。
【案例与实践】为何128年中只有日本从后发展跨入发达()
参与全球化,日本走的是“外贸主导型”的道路,取得很大成就;而多数发展中国家走的是“外资主导型”的开放道路,留下不少教训。“外贸主导型”经济中,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内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与延伸。对外经济开放,有利于本国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超越;“外资主导型”经济中,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受资国经济,形成大量的利润转移。对外资的依赖造成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的债务危机。这种经济不利于受资国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的技术升级。
不久前,日本的最后一座煤矿停产了。这一象征性的举动标志着日本最终告别了开发自然资源的初级产业,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美国的历史学家莱斯特·瑟罗曾经说过:“在过去的128年中只有一个国家——日本,从榜上无名跨入工业化国家。”日本是怎样完成这一跨越的呢?
(1)以“雁行模式”,实施外贸主导型经济。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一位学者赤松要在他的一篇题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的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雁行模式”。赤松要指出:日本的工业化是遵循着“雁行模式”发展的,即日本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由于国内的资源与市场的约束,只有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向工业国输出消费性需要,并进一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上述过程绘成图像,犹如雁群列阵飞行,故称其为“雁行模式”。
为了摆脱被动的境地,后发展国家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努力,它们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即是所谓的“进口替代”——发展本国的制造业替代国外工业制成品进口,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然而,在众多实行“进口替代”的国家中,日本是佼佼者而其他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却仍在艰苦跋涉,有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甚至中途夭折。日本脱颖而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仅就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的角度看,实施“外贸主导型”对外开放是日本成功地通过“雁行模式”跻身于发达国家的关键。日本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长期坚持发展对外贸易而限制外资进入的方式。在工业化进程中,日本由于采取并坚持“外贸主导型”的开放参与全球化,取得了很大的收益。
(2)“外贸主导型”的收益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内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与延伸。日本工业化初期,主要对外输出丝绸、棉纱、棉布等消费品,换取工业国的纺织机械等生产资料,用西方先进的纺织机械装备本国的纺织工厂。进一步,日本对进口纺织机械进行替代性生产,从而带动了日本的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工业的长足发展,依次带动了钢铁工业、机电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起到了国内产业发展的火车头的作用。其次,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外贸主导型的对外经济开放,有利于日本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超越。外贸主导型的对外经济开放,从另一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政府主导的对外开放。日本通过对外贸易获取的外汇购买先进工业国家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推广,使日本逐步摆脱了对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技术依附关系,逐渐建立起推进本国工业自主发展的技术基础,特别是建立了本国的技术研究、开发体系。而这对于一个后发展国家实现工业化与赶超先进国家是至关重要的。
(3)需要从拉美和东南亚国家身上吸取什么教训。日本是后发展国家成功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工业化赶超的范例。而与日本相比,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除去其他方面的原因,仅就参与全球化的方式看,多数发展中国家走的是一条“外资主导型”开放道路。所谓“外资主导型”的对外开放,即依靠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国内市场等比较优势吸引大量外国,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及大型跨国公司的资本进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拉丁美洲国家如巴西、阿根廷,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某些国家是十分典型的。
引进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具有有利作用,但这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的负面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以及参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外资主导型”的对外开放的负面作用就会进一步显露出来,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损害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未来。
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的“外资主导型”的对外开放,其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受资国经济,形成大量的利润转移。跨国公司并不是全球公司,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绝大部分为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垄断资本集团所拥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资本集团所拥有的跨国公司所控制和支配,通过独资、合资和其他形式,美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拉美70%以上资源开发和原材料生产。直接投资虽然促进了拉美的经济繁荣,但掌握着拉美经济命脉的跨国公司每年都要把大量的利润汇回母国,造成了经济剩余的大量转移,出现了“增长而不发展”的奇怪现象。其次,对外资的依赖造成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的债务危机。从80年代开始,由于外资进入造成的债务问题首先在拉美发展中国家普遍暴露,形成了拉美的第一次债务危机。此后虽经多方努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和非洲国家的债务问题日积月累、愈演愈烈。到2000年底拉美国家积欠的外债总额已从1974年的93亿美元增加到7508。6亿美元,其中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三国的债务达5452亿美元,占拉美地区外债总额的72。6%。债务问题现在是妨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一只拦路虎。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外资主导型的开放经济不利于受资国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外贸主导型的开放不同,外资主导型的开放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开放经济。跨国公司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而在投资和建厂时都非常注意对自己技术的保护。这种由外资进入引发的国际经济的交换中,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只是其劳动力参与了国际资本循环,而没有或很少有先进技术的沉淀。在技术方面,发展中国家至多搞一些配套与维护,用中国的话说就是:给别人“打工”,而长此以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技术开发,特别是自主开发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的趋势,是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的现实。加入全球化可能使后发展国家获得一次机会,也可能